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有身見中唯取我見以爲我倒。

    有說我倒攝身見全。

    我倒如何攝我所見。

    如何 不攝。

    由倒纏故.諸有計我於彼事中有自在力是我所見。

    此卽我見.由二門轉.是我 屬我若是别見.由我爲我見亦應别。

    何故餘惑非顛倒體。

    要具三因勝者成倒.言三 因[一]者.一向倒故.推度性故.妄增益故.謂戒禁取非一向倒緣少淨故.斷見邪見非妄 增益無門轉故.所餘煩惱不能推度非見性故.由具三因勝者成倒.是故餘惑非顛 倒體。

    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於無常計常有想心見倒.於苦不淨無我亦[二]然。

    理實應知 唯見是倒.想心隨見亦立倒名.與見相應.行相同故。

    若爾.何故不說受等。

    彼於世間 不極成故.謂心想倒世間極成.受等不然.故經不說。

    如是諸倒預流已斷.見及相應 見所斷故。

    有餘部說倒有十二.謂於無常計常倒中有想心見三種顛倒.乃至於無 我計我倒亦爾.於中八唯見斷四通見修斷.謂樂淨想心.若謂不然.未離欲聖離樂 注: [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唯倒推增故句.梵本文略. [二]二本次牒想心隨見力句. ******************** 淨想寧起欲貪。

    毗婆沙師不許此義.若有樂淨想心現行便許聖者有樂淨倒.聖者 亦起有情想心.是則亦應許有我倒.非於女等及於自身離有情想心有起欲貪故. 由契經說若有多聞諸聖弟子於苦聖諦如實見知.乃至爾時彼聖弟子無常計常 想心見倒皆已永斷乃至廣說.故知想心唯取見倒相應力起.是倒非餘.然聖有時 暫迷亂故.率爾於境欲貪現前.如於旋火輪畫藥義迷亂。

    若爾何故尊者慶喜告彼 尊者辯自在言.由有想亂倒故汝心焦熱.遠離彼想已貪息心便淨。

    故有餘師復作 是說八想心倒學未全斷.如是八種纏.由如實見知聖諦方得永斷.離此無餘永斷 方便.故此所說不違彼經。

    爲唯見隨眠有多差别.爲餘亦有。

    慢亦有。

    雲何。

    頌曰. 慢七.九從三. 皆通見修斷. 聖如殺纏等. 有修斷不行。

     論曰.且慢隨眠差别有七.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 令心高舉總立慢名.行轉不同故分七種。

    於劣於等如其次第謂己爲勝謂己爲等. ******************** 令心高舉.總說爲慢.於等於勝如其次第謂勝謂等.總名過慢.於勝謂勝.名慢過慢. 於五取藴執我我所令心高舉.名爲我慢.於未證得殊勝德中謂已證得.名增上慢. 於多分勝謂己少劣.名爲卑慢.於無德中謂己有德.名爲邪慢。

    然本論說慢類有九. 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四有勝我慢類.五有等我慢類.六有劣我慢 類.七無勝我慢類.八無等我慢類.九無劣我慢類.如是九種從前七慢三中離出。

    從 三者何。

    謂從前慢過慢卑慢.如是三慢若依見生行次有殊成三三類.初三如次卽 過慢慢卑慢.中三如次卽卑慢慢過慢.後三如次卽慢過慢卑慢。

    於多分勝謂己少 劣卑慢可成.有高處故.無劣我慢高處是何。

    謂於如是自所愛樂勝有情聚.反顧己 身知極下劣而自尊重。

    如是且依發智論釋。

    依品類足釋慢類者.且我勝慢從三慢 出.謂慢過慢慢過慢三.由觀劣等勝境别故。

    如是七慢何所斷[一]耶。

    一切皆通見修所 斷。

    諸修所斷聖未斷時爲可現行。

    此不決定.謂有修所斷而聖定不行.如殺生纏是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皆通見修斷句. ******************** 修所斷.而諸聖者必不現行.殺生纏者.顯由此惑發起故思斷衆生命.等言.爲顯盜 婬誑纏無有愛全有愛一分.無有名何法.謂三界無常於此貪求名無有愛.有愛一 分.謂願當爲藹羅筏拏大龍王等.此諸纏愛一切皆緣修所斷故.唯修所斷。

    已說慢 類等有是修所斷.何緣聖者未斷不起。

    頌曰. [一]慢類等我慢. 惡作中不善. 聖者而不起. 見疑所增故。

     論曰.等言.爲顯殺等諸纏無有愛全有愛一分.此慢類等我慢惡悔是見及疑親所 增長.雖修所斷.而由見疑背已折故.聖不能起.謂慢類我慢.有身見所增.殺生等纏. 邪見所增.諸無有愛.斷見所增.有愛一分.常見所增.不善惡作.是疑所增.故聖身中 皆定不起。

    九十八隨眠中幾是遍行幾非遍行。

    頌曰. 見苦集所斷. 諸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 遍行自界地. 於中除二見. 餘九能上緣. 除得餘隨行. 亦是遍行攝。

     注: [一]三本此頌文句不次.略雲.非有愛聖人.不起慢類等.由見所滿故.惡性憂亦無.長行順改. ******************** 論曰.唯見苦[一]集所斷見疑及彼相應不共無明.力能遍行自界地五部.故此十一皆 得遍行名.謂七見二疑二無明十一.如是十一於自界地五部諸法.遍緣隨眠爲因. 遍生五部染法.依此三義立遍行名。

    此中所言遍緣五部.爲約漸次爲約頓緣.若漸 次緣餘亦應遍.若頓緣者誰復普於欲界諸法頓計爲勝能得清淨或世間因。

    不說 頓緣自界地一切.然說有力能頓緣五部。

    雖爾遍行亦非唯此.以於是處有我見行 是處必應起我愛慢.若於是處淨勝見行是處必應希求高舉.是則愛慢應亦遍行。

     若爾頓緣見修斷故.應言此二何所斷耶。

    應言修所斷.雜緣境故.或應見所斷.見力 引故。

    毗婆沙師作如是說.此二煩惱自相非共.無頓緣力故非遍行.是故遍行唯此 十一.餘非準此不說自[二]成。

    於十一中除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