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等及正見等應不生福.是故應許供養制多有多福生.如修
慈等.謂如有一修慈等定雖無受者及攝益他而從自心生無量福.如是有德者雖
已滅過去而追申敬養福由自心生。
豈不唐捐此施敬業。
不爾發業心方勝故.謂如 有一欲害怨家彼命雖終猶懷怨想發起種種惡身語業生多非福非但起心.如是 注:[一]原刻作諸.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大師雖已過去追申敬養起身語業方生多福非但起心。
若於善田植施業種可招 愛果.若於惡田雖施但應招非愛果。
此不應爾。
所以者何。
頌曰. 惡田有愛果. 種果無倒故。
論曰.現見田中種果無倒.從末度迦種末度迦果生其味極美.從賃婆種賃婆果生 其味極苦.非由田力種果有倒。
如是施主雖於惡田而益他心植諸施種但招愛果 不招非愛.然由田過令所植種或生果少或果全無。
施類福業事傍論已了.今次應 辯戒類福業事.頌曰. 離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一]二.
非犯戒因壞. 依治滅淨等。
論曰.諸不善色名爲犯戒.此中性罪立犯戒[二]名.遮謂所遮非時食等.雖非性罪而佛
爲護法及有情别意遮止.受戒者犯亦名犯戒.簡性罪故但立遮名.離性及遮俱說
注:
[一]陳本藏本次有半頌雲.又由佛遮制清淨具四德.
[二]二本次釋二類.再次牒釋頌文由佛遮制句.
********************
名戒.此各有二.謂表無表.以身語業爲自性故.已辯四戒自性差[一]别。
若具四德得清 淨名.與此相違名不清[二]淨.言四德者.一者不爲犯戒所壞.犯戒謂前諸不善色.二者
不爲彼因所壞.彼因謂貪等煩惱隨煩惱.三者依治.謂依念住等.此能對治犯戒及
因故.四者依滅.謂依涅槃.迴向涅槃非勝生故.等言.爲顯復有異說。
有說戒淨由五 種因.一根本淨.二眷屬淨.三非尋害.四念攝受.五迴向寂。
有餘師說.戒有四種.一怖 畏戒.謂怖不活惡名治罰惡趣畏故.受護屍羅.二希望戒.謂貪諸有勝位多財.恭敬 稱譽.受持淨戒.三順覺支戒.謂爲求解脫及正見等.受持淨戒.四清淨戒.謂無漏戒. 彼能永離業惑垢故。
已辯戒類.修類當辯.頌曰. 等引善名修. 極能熏心故。
論曰.言等引善.其體是何。
謂三摩地自性俱有。
修名何義。
謂熏習心.以定地善於心 相續.極能熏習令成德類.如華熏苣蕂.是故獨名修。
前辯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類 注:[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清淨具四德句.
[二]二本次牒頌文非犯戒因壞依治滅淨等二句.
********************
所感雲何.頌曰.
戒修勝如次. 感生天解脫。
論曰.戒感生天.修感解脫.勝言.爲顯就勝爲言.謂施亦能感生天果就勝說戒.持戒 亦能感離繫果就勝說修。
經說四人能生梵福.一爲供養如來馱都.建窣堵波於未 曾處.二爲供養四方僧伽.造寺施園.四事供給.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於有情普修 慈等.如是梵福.其量雲何.頌曰. 感劫生天等. 爲一梵福量。
論曰.先軌範師作如是說.隨福能感一劫生天受諸快樂是一福量.由彼所感受快 樂時同梵輔天一劫夀故.以於餘部有伽他言.有信正見人修十勝行者便爲生梵 福感劫天樂故。
毗婆沙師作如是說.卽於分别妙相業中所辯福量此卽同彼。
等言. 爲顯如是異說。
財施已說.法施雲何.頌曰. ******************** 法施謂如實. 無染辯經等。
論曰.若能如實爲諸有情以無染心辯契經等令生正解名爲法施.故有顛倒或染 汙心求利名譽恭敬辯者.是人便損自他大福。
前已别釋三福業事.今釋經中順三 分善.頌曰. 順福順解脫. 順決擇分三.[一]感愛果涅槃. 聖道善如次。
論曰.言順福分者.謂感世間可愛果善.順解脫分者.謂定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已. 令彼有情名爲身中有涅槃法.若有聞說生死有過諸法無我涅槃有德身毛爲豎 悲泣墮淚.當知彼已植順解脫分善.如見得雨場有芽生.知其穴中先有種子.順決 擇分者.謂近能感聖道果善.卽煗等四.後當廣說。
如世間所說書印算文數.此五自 體雲何應知.頌曰. 諸如理所起. 三業並能發. 如次爲書印. 算文數自體。
注:[一]陳本藏本缺此下半頌.
********************
論曰.如理起者正加行生.三業應知卽身語意.能發卽是能起此三如其所應受想
等法。
此中書印.以前身業及彼能發五藴爲體.次算及文.以前語業及彼能發五藴 爲體.後數.應知以前意業及彼能發四藴爲體.但由意思能數法故。
今應略辯諸法 異名.頌曰. 善無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爲應習. 解脫名無上。
論曰.善無漏法.亦名爲[一]妙。
諸染汙法.亦名有罪有覆及劣.準此妙劣餘中已成.故頌 不[二]辯。
諸有爲善亦名應習.餘非應習義準已成。
何故無爲不名應習。
不可數習令增 長故.又習爲果此無果[三]故。
解脫涅槃亦名無上.以無一法能勝涅槃.是善是常超衆 法故.餘法有上.義準已成。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注:[一]三本次牒頌文染有罪覆劣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善有爲應習句.
[三]三本次牒頌文解脫名無上句.
********************
豈不唐捐此施敬業。
不爾發業心方勝故.謂如 有一欲害怨家彼命雖終猶懷怨想發起種種惡身語業生多非福非但起心.如是 注:
若於善田植施業種可招 愛果.若於惡田雖施但應招非愛果。
此不應爾。
所以者何。
頌曰. 惡田有愛果. 種果無倒故。
論曰.現見田中種果無倒.從末度迦種末度迦果生其味極美.從賃婆種賃婆果生 其味極苦.非由田力種果有倒。
如是施主雖於惡田而益他心植諸施種但招愛果 不招非愛.然由田過令所植種或生果少或果全無。
施類福業事傍論已了.今次應 辯戒類福業事.頌曰. 離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
論曰.諸不善色名爲犯戒.此中性罪立犯戒
若具四德得清 淨名.與此相違名不清
有說戒淨由五 種因.一根本淨.二眷屬淨.三非尋害.四念攝受.五迴向寂。
有餘師說.戒有四種.一怖 畏戒.謂怖不活惡名治罰惡趣畏故.受護屍羅.二希望戒.謂貪諸有勝位多財.恭敬 稱譽.受持淨戒.三順覺支戒.謂爲求解脫及正見等.受持淨戒.四清淨戒.謂無漏戒. 彼能永離業惑垢故。
已辯戒類.修類當辯.頌曰. 等引善名修. 極能熏心故。
論曰.言等引善.其體是何。
謂三摩地自性俱有。
修名何義。
謂熏習心.以定地善於心 相續.極能熏習令成德類.如華熏苣蕂.是故獨名修。
前辯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類 注:
論曰.戒感生天.修感解脫.勝言.爲顯就勝爲言.謂施亦能感生天果就勝說戒.持戒 亦能感離繫果就勝說修。
經說四人能生梵福.一爲供養如來馱都.建窣堵波於未 曾處.二爲供養四方僧伽.造寺施園.四事供給.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於有情普修 慈等.如是梵福.其量雲何.頌曰. 感劫生天等. 爲一梵福量。
論曰.先軌範師作如是說.隨福能感一劫生天受諸快樂是一福量.由彼所感受快 樂時同梵輔天一劫夀故.以於餘部有伽他言.有信正見人修十勝行者便爲生梵 福感劫天樂故。
毗婆沙師作如是說.卽於分别妙相業中所辯福量此卽同彼。
等言. 爲顯如是異說。
財施已說.法施雲何.頌曰. ******************** 法施謂如實. 無染辯經等。
論曰.若能如實爲諸有情以無染心辯契經等令生正解名爲法施.故有顛倒或染 汙心求利名譽恭敬辯者.是人便損自他大福。
前已别釋三福業事.今釋經中順三 分善.頌曰. 順福順解脫. 順決擇分三.
論曰.言順福分者.謂感世間可愛果善.順解脫分者.謂定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已. 令彼有情名爲身中有涅槃法.若有聞說生死有過諸法無我涅槃有德身毛爲豎 悲泣墮淚.當知彼已植順解脫分善.如見得雨場有芽生.知其穴中先有種子.順決 擇分者.謂近能感聖道果善.卽煗等四.後當廣說。
如世間所說書印算文數.此五自 體雲何應知.頌曰. 諸如理所起. 三業並能發. 如次爲書印. 算文數自體。
注:
此中書印.以前身業及彼能發五藴爲體.次算及文.以前語業及彼能發五藴 爲體.後數.應知以前意業及彼能發四藴爲體.但由意思能數法故。
今應略辯諸法 異名.頌曰. 善無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爲應習. 解脫名無上。
論曰.善無漏法.亦名爲
諸染汙法.亦名有罪有覆及劣.準此妙劣餘中已成.故頌 不
諸有爲善亦名應習.餘非應習義準已成。
何故無爲不名應習。
不可數習令增 長故.又習爲果此無果
解脫涅槃亦名無上.以無一法能勝涅槃.是善是常超衆 法故.餘法有上.義準已成。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