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自益非他.由此自獲益故.若諸聖者已離欲貪施諸有情除順現受.此施名曰唯爲
益他.以他由此獲饒益故.非爲自益超果地故.若彼一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異
生類.持己所有施諸有情.此施名爲二俱益.若彼聖者已離欲貪奉施制多除順現
受.此施名曰不爲益二.以此唯爲恭敬報恩。
前已總明施招大富.今次當辨施果别 因.頌曰. 由主財田異. 故施果差别。
論曰.施有差别由三種因.謂主財田有差别故.施差别故果有差别。
且由施主差别 ******************** 雲何.頌曰. 主異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廣愛. 應時難奪果。
論曰.由施主成信戒聞等差别功德故名主異.由主異故施成差别.由施差别與果 有異。
諸有施主具如是[一]德.能如法行敬重等四[二]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謂若施主
行敬重施便感常爲他所尊重.若自手施便能感德於廣大財愛樂受用.若應時施
感應時財所須應時不過時故.若無損施便感資財不爲他侵及火等壞。
由所施財 差别雲何.頌曰. 財異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衆愛柔輭身. 有隨時樂觸。
論曰.由所施財或闕或具色香味[三]觸.如次便得或闕或具妙色等果.謂所施財色具
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衆愛如味
美妙衆所愛故.觸具足故感柔輭身及有隨時生樂受觸如女寶等.果有減者由因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行敬重等施句.
[二]二本次牒頌文得尊重廣愛應時難奪果二句.
[三]二本次牒頌文得妙色好名等三句.
********************
闕故.如是亦由具色香等故名財異.由財異故施體及果皆有差别。
由所施田差别 雲何.頌曰. 田異由趣苦 恩德有差别。
論曰.由所施田趣苦恩德各有差别故名田異.由田異故施果有殊。
由趣别者.如世 尊說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
由苦别者.如七有依福業事中先說 應施客行病侍園林常食及寒風熱隨時衣藥.復說若有具足淨信男子女人成此 所說七種有依福業事者所獲福德不可取量。
由恩别者.如父母師.及餘有恩如熊 鹿等本生經說諸有恩類。
由德别者如契經言若施持戒人受億倍果等。
於諸施福 最勝者何.頌曰. 脫於[一]脫菩薩. 第八施最勝。
論曰.薄伽梵說.若離染者於離染者施諸資財.於財施中此爲最[二]勝.若諸菩薩所行
注:
[一]原刻作勝.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菩薩一語.
********************
惠施是普利樂諸有情因.雖不名爲脫施於脫.而於施福亦爲最勝.除此更有八種
施中第八施福亦爲最勝。
八施者何。
一隨至施二怖畏施三報恩施四求報施五習 先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爲莊嚴心爲資助心爲資瑜伽爲得上義而行惠施.隨 至施者.宿舊師言隨近己至方能施與.怖畏施者.謂見此財壞相現前寧施不失.習 先施者.謂習先人父祖家法而行惠施.餘施易了.故不别釋。
如契經說施預流向其 果無量.施預流果果量更增.乃至廣說.頗有施非聖果亦無量耶。
頌曰. 父母病法師. 最後生菩薩. 設非證聖者. 施果亦無量。
論曰.如是五種設是異生但施亦能招無量果.住最後有名最後生。
法師四田中是 何田所攝。
是恩田攝.所以者何.爲諸世間大善友故.無明所盲者能施慧眼故.開示 世間安危事故.令有情生起無漏法身故.以要說者.善說法師乃至能爲佛所作事 故.於彼行施便招無量果。
欲知諸業輕重相者.應知輕重略由六因.其六者何.頌曰. 注:[一]莊嚴等心.正理四十四.引發聖財.滅除慳垢.求生定樂.引發涅槃.
********************
後起田根本. 加行思意樂. 由此下上故. 業成下上品。
論曰.後起者.謂作已隨作.田謂於後作損作益.根本者.謂根本業道.加行者.謂引彼 身語.思.謂由彼業道究竟.意樂者.謂所有意趣我應造作如是如是我當造作如是 如是。
或有諸業唯由後起所攝受故得成重品.定安立彼異熟果故.或有諸業由田 成重.或有於田由根本力成重非餘.如父母田行殺罪重非盜等業.由餘成重例此 應思。
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業最重.翻此最輕.除此中間非最輕重。
如契經說有二 種業.一造作業.二增長業.何因說業名增長耶。
由五種因。
何等爲五。
頌曰. 由審思圓滿. 無惡作對治. 有[一]伴異熟故. 此業名增長。
論曰.由審思故者.謂彼所作業非先全不思非率爾思作.由圓滿故者.謂諸有情中 或由一惡行便墮惡趣或乃至三.或由一業道便墮惡趣或乃至十.此中若有齊此 量業應墮惡趣未圓滿時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此已圓滿亦得增長名。
由無惡作 注:[一]原刻作住.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對治故者.謂無追悔無對治業。
由有伴故者.謂作不善業.不善爲助伴.由異熟故者. 謂定與異熟。
善翻此應知。
異此諸業唯名造作。
如前所明未離欲等持已所有奉施 制多.此施名爲唯爲自益.[一]旣無受者福如何成。
頌曰. 制多捨類福. 如慈等無受。
論曰.福有二類.一捨二受.捨類福者.謂由善心但捨資財施福便起.受類福者.謂所 施田受用施物施福方起.於制多所奉施供具.雖無受類有捨類福。
彼旣不受福由 何生。
復以何因知福生者要由彼受.不受不生。
不受於他無攝益故。
此非定證.若福 要由攝益他成.則修慈
前已總明施招大富.今次當辨施果别 因.頌曰. 由主財田異. 故施果差别。
論曰.施有差别由三種因.謂主財田有差别故.施差别故果有差别。
且由施主差别 ******************** 雲何.頌曰. 主異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廣愛. 應時難奪果。
論曰.由施主成信戒聞等差别功德故名主異.由主異故施成差别.由施差别與果 有異。
諸有施主具如是
由所施財 差别雲何.頌曰. 財異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衆愛柔輭身. 有隨時樂觸。
論曰.由所施財或闕或具色香味
由所施田差别 雲何.頌曰. 田異由趣苦 恩德有差别。
論曰.由所施田趣苦恩德各有差别故名田異.由田異故施果有殊。
由趣别者.如世 尊說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
由苦别者.如七有依福業事中先說 應施客行病侍園林常食及寒風熱隨時衣藥.復說若有具足淨信男子女人成此 所說七種有依福業事者所獲福德不可取量。
由恩别者.如父母師.及餘有恩如熊 鹿等本生經說諸有恩類。
由德别者如契經言若施持戒人受億倍果等。
於諸施福 最勝者何.頌曰. 脫於
論曰.薄伽梵說.若離染者於離染者施諸資財.於財施中此爲最
八施者何。
一隨至施二怖畏施三報恩施四求報施五習 先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爲莊嚴心爲資助心爲資瑜伽爲得上義而行惠施.隨 至施者.宿舊師言隨近己至方能施與.怖畏施者.謂見此財壞相現前寧施不失.習 先施者.謂習先人父祖家法而行惠施.餘施易了.故不别釋。
如契經說施預流向其 果無量.施預流果果量更增.乃至廣說.頗有施非聖果亦無量耶。
頌曰. 父母病法師. 最後生菩薩. 設非證聖者. 施果亦無量。
論曰.如是五種設是異生但施亦能招無量果.住最後有名最後生。
法師四田中是 何田所攝。
是恩田攝.所以者何.爲諸世間大善友故.無明所盲者能施慧眼故.開示 世間安危事故.令有情生起無漏法身故.以要說者.善說法師乃至能爲佛所作事 故.於彼行施便招無量果。
欲知諸業輕重相者.應知輕重略由六因.其六者何.頌曰. 注:
論曰.後起者.謂作已隨作.田謂於後作損作益.根本者.謂根本業道.加行者.謂引彼 身語.思.謂由彼業道究竟.意樂者.謂所有意趣我應造作如是如是我當造作如是 如是。
或有諸業唯由後起所攝受故得成重品.定安立彼異熟果故.或有諸業由田 成重.或有於田由根本力成重非餘.如父母田行殺罪重非盜等業.由餘成重例此 應思。
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業最重.翻此最輕.除此中間非最輕重。
如契經說有二 種業.一造作業.二增長業.何因說業名增長耶。
由五種因。
何等爲五。
頌曰. 由審思圓滿. 無惡作對治. 有
論曰.由審思故者.謂彼所作業非先全不思非率爾思作.由圓滿故者.謂諸有情中 或由一惡行便墮惡趣或乃至三.或由一業道便墮惡趣或乃至十.此中若有齊此 量業應墮惡趣未圓滿時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此已圓滿亦得增長名。
由無惡作 注:
由有伴故者.謂作不善業.不善爲助伴.由異熟故者. 謂定與異熟。
善翻此應知。
異此諸業唯名造作。
如前所明未離欲等持已所有奉施 制多.此施名爲唯爲自益.
頌曰. 制多捨類福. 如慈等無受。
論曰.福有二類.一捨二受.捨類福者.謂由善心但捨資財施福便起.受類福者.謂所 施田受用施物施福方起.於制多所奉施供具.雖無受類有捨類福。
彼旣不受福由 何生。
復以何因知福生者要由彼受.不受不生。
不受於他無攝益故。
此非定證.若福 要由攝益他成.則修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