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佛起思.是思所成非聞修類。
唯餘百劫造修 非多.諸佛因中法應如是.唯薄伽梵釋迦牟尼精進熾然能超九劫.九十一劫妙相 業成.是故如來告聚落主我憶九十一劫已來不見一家因施我食有少傷損唯成 大利.從此自性恆憶宿生.是故但言九十一劫。
宿舊師說.菩薩出初無數劫來離四 過失得二功德。
如前所辯一一妙相百福莊嚴。
何等名爲一一福量。
有說唯除近佛 菩薩.所餘一切有情所修富樂果業名一福量。
有說世界將欲成時一切有情感大 千土業增上力爲一福量。
有說此量唯佛乃知。
今我大師昔菩薩位於三無數劫供 養幾佛耶。
頌曰.[二]於三無數劫. 各供養七萬. 又如次供養. 五六七千佛。
注:[一]原刻作有.今依麗刻及梵藏本改.
[二]三本均缺此頌.
********************
論曰.初無數劫中供養七萬五千佛.次無數劫中供養七萬六千佛.後無數劫中供
養七萬七千佛。
三無數劫一一滿時及初發心各逢何佛。
頌曰.[一]三無數劫滿. 逆次逢勝觀. 然燈寶髻佛. 初釋迦牟尼。
論曰.言逆次者自後向前.謂於第三無數劫[二]滿所逢事佛名爲勝觀.第二劫滿所逢
事佛名曰然燈.第一劫滿所逢事佛名爲寶髻.最初發心位逢釋迦牟尼.謂我世尊
昔菩薩位最初逢一佛號釋迦牟尼.遂對其前發弘誓願.願我當作佛一如今世尊.
彼佛亦於末劫出世.滅後正法亦住千年.故今如來一一同彼。
我釋迦菩薩於何位 中何波羅蜜多修習圓滿。
頌曰.[三]但由悲普施. 被折身無忿.
讚歎底沙佛. [四]次無上菩提.
[五]六波羅蜜多. 於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圓滿。
注:[一]陳本藏本此下三句合作二句.
[二]此字依麗刻加.
[三]陳本藏本此句廣爲半頌.次句同.
[四]三本此句雲彼無間定慧.謂後二度也.
[五]三本均缺此頌.蓋六波羅蜜名字原在前頌各句之末.今釋各句文略.故復補此頌也.
********************
論曰.若時菩薩普於一切能施一切.乃至眼髓所行惠捨.但由悲心非自希求勝生
差别.齊此布施波羅蜜多修習圓[一]滿.若時菩薩被析身支.雖未離欲貪而心無少忿.
齊此戒忍波羅蜜多修習圓[二]滿.若時菩薩勇猛精進因行.遇見底沙如來坐寶龕中
入火界定.威光赫弈特異於常.專誠瞻仰忘下一足.經七晝夜無怠淨心.以妙伽他
讚彼佛曰.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
如是讚已便超九劫.齊此精進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若時菩薩處金剛座.將登無上
正等菩提.次無上覺前.住金剛喻定.齊此定慧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能到自所住圓
德彼岸故.此六名曰波羅蜜多。
契經說有三福業事.一施類福業事.二戒類福業事. 三修類福業事.此雲何立福業事名。
頌曰. 施戒修三類. 各隨其所應. 受福業事名. 差别如業道。
論曰.三類皆福或業或[三]事.隨其所應如業道說.謂如分别十業道中有業亦道.有道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被折身無忿句.(原作二句.)
[二]二本次牒頌文讚歎底沙佛句.
[三]原刻次衍或字.今依麗刻刪.
********************
非業.此中有福亦業亦事.有福業非事.有福事非業.有唯是福非業非事。
且施類中 身語二業具福業事三種義名.彼等起思唯名福業.思俱有法唯受福名.戒類旣唯 身語業性.故皆具受福業事名.修類中慈唯名福事.業之事故.慈相應思以慈爲門 而造作故.慈俱思戒唯名福業.餘俱有法唯受福名。
或福業名顯作福義.謂福加行 事顯所依.謂施戒修是福業之事.爲成彼三起福加行故。
有說唯思是真福業.福業 之事謂施戒修以三爲門福業轉故。
何法名施施招何果。
頌曰. 由此捨名[一]施. 謂爲供爲益. 身語及能發. 此招大[二]富果。
論曰.雖所捨物亦得施名而於此中捨具名施.謂由此具捨事得成.故捨所由是真 施體。
或由怖畏希求貪等捨事亦成.非此意說.簡彼故說爲供益言.謂爲於他供養 饒益而有所捨此具名施。
具名何謂。
謂身語業及此能發。
[三]能發謂何。
謂無貪俱能起 此聚.如有頌曰.若人以淨心輟己而行施.此刹那善藴總立以施[四]名.應知如是施類
注:
[一]原刻作捨.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二]原刻作福.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三]此二字依麗刻加.
[四]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此招大福果句.
********************
福業事能招當現大財富爲果.言施類福者顯施爲體義.如葉類器草類舍等。
戒修 類言準此應釋。
爲何所益而行施耶。
頌曰. 爲益自他俱. 不爲二行施。
論曰.此中一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異生類.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爲唯爲
唯餘百劫造修 非多.諸佛因中法應如是.唯薄伽梵釋迦牟尼精進熾然能超九劫.九十一劫妙相 業成.是故如來告聚落主我憶九十一劫已來不見一家因施我食有少傷損唯成 大利.從此自性恆憶宿生.是故但言九十一劫。
宿舊師說.菩薩出初無數劫來離四 過失得二功德。
如前所辯一一妙相百福莊嚴。
何等名爲一一福量。
有說唯除近佛 菩薩.所餘一切有情所修富樂果業名一福量。
有說世界將欲成時一切有情感大 千土業增上力爲一福量。
有說此量唯佛乃知。
今我大師昔菩薩位於三無數劫供 養幾佛耶。
頌曰.
注:
三無數劫一一滿時及初發心各逢何佛。
頌曰.
論曰.言逆次者自後向前.謂於第三無數劫
我釋迦菩薩於何位 中何波羅蜜多修習圓滿。
頌曰.
注:
契經說有三福業事.一施類福業事.二戒類福業事. 三修類福業事.此雲何立福業事名。
頌曰. 施戒修三類. 各隨其所應. 受福業事名. 差别如業道。
論曰.三類皆福或業或
且施類中 身語二業具福業事三種義名.彼等起思唯名福業.思俱有法唯受福名.戒類旣唯 身語業性.故皆具受福業事名.修類中慈唯名福事.業之事故.慈相應思以慈爲門 而造作故.慈俱思戒唯名福業.餘俱有法唯受福名。
或福業名顯作福義.謂福加行 事顯所依.謂施戒修是福業之事.爲成彼三起福加行故。
有說唯思是真福業.福業 之事謂施戒修以三爲門福業轉故。
何法名施施招何果。
頌曰. 由此捨名
論曰.雖所捨物亦得施名而於此中捨具名施.謂由此具捨事得成.故捨所由是真 施體。
或由怖畏希求貪等捨事亦成.非此意說.簡彼故說爲供益言.謂爲於他供養 饒益而有所捨此具名施。
具名何謂。
謂身語業及此能發。
謂無貪俱能起 此聚.如有頌曰.若人以淨心輟己而行施.此刹那善藴總立以施
戒修 類言準此應釋。
爲何所益而行施耶。
頌曰. 爲益自他俱. 不爲二行施。
論曰.此中一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異生類.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爲唯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