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及非應作非不應作業其相雲何。

    頌曰. 染業不應作.  有說亦壞軌.  [四]應作業翻此.  俱相違第三。

     注: [一]陳本藏本此下三句併作半頌. [二]二本次牒頌文中二四三果句.(原作二句.) [三]二本次牒頌文後有一二四皆如次應知二句. (四)二本均缺此下二句. ******************** 論曰.有說染業名不應作.以從非理作意所生。

    有餘師言.諸壞軌則身語意業亦不 應作.謂諸所有應如是行.應如是住.應如是說.應如是著衣.應如是食等.若不如是. 名不應作.由彼不合世俗禮儀。

    與此相翻名應作業。

    有說善業名爲應作.以從如理 作意所生。

    有餘師言.諸合軌則身語意業亦名應作。

    俱違前二名爲第三。

    隨其所應 二說差别。

    爲由一業但引一生.爲引多生.又爲一生但一業引.爲多業引。

    頌曰. 一業引一生. 多業能圓滿。

     論曰.依我所宗應作是說.但由一業唯引一生.此一生言.顯一同分.以得同分方說 名生。

    若爾.何緣尊者無滅自言.我憶昔於一時於殊勝福田一施食異熟.便得七返 生三十三天.七生人中爲轉輪聖帝最後生在大釋迦家豐足珍財多受快樂。

    彼由 一業感一生中大貴多財及宿生智.乘斯更造感餘生福.如是展轉至最後身生富 貴家得究竟果.顯由初力故作是言.譬如有人持一金錢展轉貿易得千金錢.唱如 ******************** 是言我本由有一金錢故獲大富樂。

    復有說者.彼於昔時一施食爲依.起多勝思願. 有感天上有感人中.刹那不同熟有先後.故非一業能引多生亦無一生多業所引. 勿眾同分分分差别。

    雖但一業引一同分.而彼圓滿許由多業.譬如畫師.先以一色 圖其形狀.後填眾彩.是故雖有同稟人身.而於其中有具支體諸根形量色力莊嚴. 或有於前多缺減者。

    非唯業力能引滿生.一切不善善有漏法有異熟故皆容引滿. 以業勝故但標業名.然於其中業俱有者.能引能滿隨業勝故.若不與業爲俱有者. 能滿非引勢力劣故。

    如是二類其體是何。

    頌曰. 二無心定得.  不能引餘通。

     論曰.二無心定雖有異熟.而無勢力引眾同分.以與諸業非俱有故.得亦無力引眾 同分.以與諸業非一果故.所餘一劫皆通引滿。

    薄伽梵說重障有三.謂業障.煩惱障. 異熟障.如是三障其體是何。

    頌曰. ******************** 三障無間業.  及數行煩惱. 幷一切惡[一]趣.  北洲無想天。

     論曰.言無間業者.謂五無間業.其五者何.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羅漢.四者 破和合僧.五者惡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種名爲業障。

    煩惱有二.一者數行謂恆起煩 惱.二者猛利謂上品煩惱.應知此中唯數行者名煩惱障.如扇搋等煩惱數行難可 伏除.故說爲障.上品煩惱雖復猛利.非恆起故易可伏除.於下品中數行煩惱雖非 猛利而難伏除.由彼恆行難得便故.謂從下品爲緣生中.中品爲緣復生上品.令伏 除道無便得生故.煩惱中隨品上下但數行者名煩惱障。

    全三惡趣.人趣北洲.及無 想天.名異熟障。

    此障何法。

    謂障聖道及障聖道加行善根。

    又業障中理亦應說餘決 定業.謂餘一切定感惡趣卵生濕生及女人身第八有等.然若有業由五因緣易見 易知.此中偏說.謂[二]處趣生果及補特伽羅.於諸業中唯五無間具此五種易見易知. 餘業不然.故此不說.餘障廢立如應當知。

    此三障中煩惱與業二障皆重.以有此者 注: [一]原刻作業.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二]正理四十三.處以母等爲起處故.趣以地獄爲所趣故.生謂無閒生感果故.果謂能招非愛果故.補特伽羅謂依行重惑補特伽羅共了此人能害母等. ******************** 第二生內亦不可治。

    毗婆沙師作如是釋.由前能引後.故後輕於前。

    此無間名爲目 何義。

    約異熟果決定.更無餘業餘生能爲間隔.故此唯目無間隔義。

    或造此業補特 伽羅從此命終定墮地獄中無間隔故名無間.彼有無間得無間名.與無間法合故 名無間.如與沙門合故名沙門。

    三障應知何[一]趣中有。

    頌曰. 三洲有無間.  非餘扇搋等. 少恩少羞恥.  餘障通五趣。

     論曰.且無間業唯人三洲非北俱盧餘趣餘界.於三洲內唯女及男造無間業.非扇 搋等.所以者何.卽前所說彼無斷善不律儀因.卽是此中無逆所以。

    又彼父母及彼 己身如次少恩少羞恥故.謂彼父母於彼少恩爲彼缺身增上緣故.又由於彼少愛 念故彼於父母慚愧心微.以無現前增上慚愧可言壞故觸無間罪。

    由此已釋鬼及 傍生雖害母等而非無間.然大德說若覺分明亦成無間.如聰慧馬。

    若有人害非人 父母不成逆罪.心境劣故。

    已辯業障唯人三洲.餘障應知五趣皆有.然於人趣唯北 注: [一]原刻作處.今依麗刻改.藏本作界. ******************** 俱盧.在天趣中唯無想處。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