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俱死及前死. 無根依别故。

     論曰.若能殺者與所殺生俱時命終或在前死.彼定不得根本業道。

    故有問言頗有 殺者起殺加行及令果滿而彼不爲殺罪觸耶。

    曰有。

    雲何。

    謂能殺者與所殺生俱死 前死。

    何緣如是。

    以所殺生其命猶存不可令彼能殺生者成殺罪故.非能殺者其命 已終可得殺罪.别依生故.謂殺加行所依止身今已斷滅.雖有别類身同分生非罪 依止.此曾未起殺生加行.成殺業道理不應然。

    若有多人集爲軍衆欲殺怨敵或獵 獸等.於中隨有一殺生時何人得成殺生業道。

    頌曰. 軍等若同事. 皆成如作者。

     論曰.於軍等中若隨有一作殺生事如自作者一切皆成殺生業道.由彼同許爲一 ******************** 事故.如爲一事展轉相教.故一殺生餘皆得罪.若有他力逼入此中因卽同心亦成 殺罪.唯除若有立誓自要救自命緣亦不行殺.雖由他力逼在此中而無殺心.故無 殺罪。

    今次應辨成業道相.謂齊何量名自殺生乃至齊何名爲邪見。

    且先分别殺生 相者.頌曰. 殺生由故思. 他想不誤殺。

     論曰.要由先發欲殺故思於他有情他有情想作殺加行.不誤而殺.謂唯殺彼不漫 殺餘.齊此名爲殺生業道.有猶豫殺亦成殺生.謂彼先於所欲殺境心懷猶豫爲生 非生.設復是生爲彼非彼.後起決志若是若非我定當殺.由心無顧.若殺有情亦成 業道。

    於刹那滅藴如何成殺生。

    息風名生.依身心轉.若有令斷不更續生.如滅燈光 鈴聲名殺。

    或復生者卽是命根.若有令斷不續名殺.謂以惡心隔斷他命乃至一念 應生不生.唯此非餘殺罪所觸。

    此所斷命爲屬於誰。

    謂命若無.彼便死者。

    旣標第六. ******************** 非我而誰。

    破我論中當廣思擇.故薄伽梵所說頌曰.夀煗及與識三法捨身時所捨 身僵仆如木無思覺.故有根身名有命者.無根名死.其理決然。

    離繫者言.不思而殺 亦得殺罪.猶如觸火設不先思亦被燒害。

    若爾汝等遇見他妻或誤觸身亦應有罪. 又善心者拔離繫髮或師慈心勤修苦行或因施主宿食不消此等皆應受苦他罪. 又胎與母互爲苦因應母與胎有苦他罪.又所殺者旣與殺合亦應如火能燒自依 不應但令能殺得罪.又遣他殺殺罪應無如火不燒教觸火者.又諸木等應爲罪觸 如舍等崩亦害生故.又非但喻立義可成。

    已分别殺生.當辯不與取.頌曰. 不與取他物. 力竊取屬己。

     論曰.前不誤等如其所應流至後門故不重說.謂要先發欲盜故思.於他物中起他 物想.或力或竊起盜加行.不誤而取令屬己身.齊此名爲不與取罪。

    若有盜取窣堵 波物彼於如來得偷盜罪.以佛臨欲入涅槃時哀愍世間總受所施.有餘師說望守 ******************** 護[一]者。

    若有掘取無主伏藏於國主邊得偷盜罪.若有盜取諸迴轉物.已作羯磨於界 內僧.若羯磨未成普於佛弟子得偷盜罪.餘例應思。

    已辯不與取.當辯欲邪行.頌曰. 欲邪行四種. 行所不應行。

     論曰.總有四種行不應行皆得名爲欲邪行罪.一於非境行不應行.謂行於他所攝 妻妾.或母或父或父母親.乃至或王所守護境.二於非道行不應行.謂於自妻口及 餘道.三於非處行不應行.謂於寺中制多[二]逈處.四於非時行不應行.非時者何.謂懷 胎時飲兒乳時受齋戒時.設自妻妾亦犯邪行.有說若夫許受齋戒而有所犯方謂 非時。

    旣不誤言亦流至此.若於他婦謂是己妻或於己妻謂爲他婦道非道等.但有 誤心雖有所行而非業道。

    若於此他婦作餘他婦想行非梵行成業道耶。

    有說亦成. 以於他婦起婬加行及受用故。

    有說不成.如殺業道.於此起加行於餘究竟故。

    於苾 芻尼行非梵行爲從何處得業道耶。

    此從國王不忍許[三]故.於自妻妾受齋戒時尚不 注: [一]正理四十二.於能護人則彼自恣應無有罪.前說爲勝. [二]原刻作迴.今依麗刻改. [三]正理四十二.若王自犯業道亦成. ******************** 應行.況出家者。

    若於童女行非梵行爲從何處得業道耶。

    若已許他於所許處.未許 他者於能護人.此及所餘皆於王得。

    已辯欲邪行.當辯虛誑語.頌曰. 染異想發言. 解義虛誑語。

     論曰.於所說義異想發言.及所誑者解所說義.染心.不誤.成虛誑語。

    若所誑者未解 言義.此言是何。

    是雜穢語。

    旣虛誑語是所發言.有多字成言.何時成業道。

    與最後字 俱生表聲及無表業成此業道.或隨何時所誑解義表無表業成此業道.前字俱行 皆此加行。

    所言解義定據何時.爲據已聞正解名解.爲據正聞能解名解。

    若爾.何失。

     若據已聞正解名解.言所詮義意識所知.語表耳識俱時滅故.應此業道唯無表成. 若據正聞能解名解.雖無有失.然未了知如何正聞可名能解。

    善言義者.無迷亂緣. 耳識已生名爲能解。

    如無失者應取爲宗。

    經說諸言略有十六.謂於不見不聞不覺 不知事中言實見等.或於所見所聞所覺所知事中言不見等.如是八種名非聖言. ******************** 若於不見乃至不知言不見等.或於所見乃至所知言實見等.如是八種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