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名處中者。

    有餘師說.得不律儀惡阿世耶非永捨故.如停熱鐵赤滅青生。

    有餘師言 注: [一]正理三十九.經主等中應加離染.光記離九品染能捨退分離八不能離染名總恐有所濫故我不說. [二]三本次牒頌文捨聖由得果練根及退失二句. [三]正理三十九.經主應說二緣以得果言攝練根故.得果捨鈍果及勝果道故.光記五十二.論主别說二捨若得果捨據同類言.若練根捨據異類言. ******************** 若不更作無緣令彼得不律儀.以不律儀依表得[一]故。

    處中無表捨復雲何。

    頌曰. 捨中由受勢. 作事夀根斷。

     論曰.處中無表捨由六緣.一由受心斷壞故捨.謂捨所受.作是念言我從今時棄先 所受.二由勢力斷壞故捨.謂由淨信煩惱勢力所引無表.彼二限勢若斷壞時無表 便捨.如所放箭及陶家輪.弦等勢力盡時便止.三由作業斷壞故捨.謂如所受後更 不作.四由事物斷壞故捨.事物者何.謂所捨施寺舍敷具制多園林.及所施爲罝網 等事.五由夀命斷壞故捨.謂所依止有轉易故.六由善根斷壞故捨.謂起加行斷善 根時.便捨善根所引無[二]表。

    欲非色善.及餘一切非色染法.捨復雲何。

    頌曰. 捨欲非色善. 由根斷上生. 由對治道生. 捨諸非色染。

     論曰.欲界一切非色善法捨由二[三]緣.一斷善根.二生上[四]界。

    三界一切非色染法捨由 一緣.謂彼但由對治道起.若此品類能斷道生當捨此中所有煩惱及彼助伴.非餘 注: [一]正理三十九.前說應理.受戒時惡阿世耶未永捨故.依前表業惡戒還起.光記五十三.諸師皆說得戒捨此旣得戒寜容不捨.後不更作如何更起.後說爲正. [二]正理三十九.應言根者通善惡根.所說斷言是斷加行非指斷善.光記五十三.理實頌中所說根斷根如正理說.而於長行偏言斷善影顯斷惡. [三]正理三十九.應言少分亦離染捨如憂根等非色善法.光記五十三.斷善上生全捨别說.離染非全略而不論. [四]陳本藏本次牒頌文由對治道生捨諸非色染二句. ******************** 方便。

    善惡律儀何有情有。

    頌曰. 惡戒人除北. 二黃門二形. 律儀亦在天. 唯人具三種。

     生欲天色界. 有靜慮律儀. 無漏幷無色. 除中定無想。

     論曰.唯於人趣有不律儀.然除北洲唯三方有.於三洲內復除扇搋及半擇迦具二 形[一]者。

    律儀亦爾.謂於人中除前所除.幷天亦有.故於二趣容有律儀。

    復以何緣知扇 搋等所有相續非律儀依。

    由經律中有誠證故.謂契經說佛告大名.諸有在家白衣 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淨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 護念.齊是名曰鄔波索迦.毗奈耶中亦作是說.汝應除棄此色類人.故知律儀非彼 類有。

    復由何理彼無律儀。

    由二所依所起煩惱於一相續俱增上故.於正思擇無堪 能故.無有極重慚愧心故.若爾.何故無不律儀。

    彼於惡中心不定故.又若是處有善 律儀則惡律儀於彼亦有.由此二種相翻立故.北俱盧人無受及定及無造惡勝阿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律儀唯在天句. ******************** 世耶.是故彼無善戒惡戒.猛利慚愧惡趣中無故.律不律儀於彼亦非有.與勝慚愧 相應相違方有律儀不律儀故.又扇搋等如鹹鹵田故不能生善戒惡戒.世間現見 諸鹹鹵田不能滋生嘉苗穢[一]草。

    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有卵生龍.半月八日每從宮出 來至人間求受八支近住齋戒。

    此得妙行非得律儀.是故律儀唯人天有。

    然唯人具 三種律儀.謂别解脫靜慮無[二]漏.若生欲天及生色界.皆容得有靜慮律[三]儀.生無色界 彼必非有.無漏律儀亦在無色.謂若生在欲界天中及生色界中.除中定無想.皆容 得有無漏律儀.生無色中唯得成就.以無色故必不現起。

    因辯諸業性相不同.當釋 經中所標諸業。

    且經中說業有三種善惡無記其相雲何。

    頌曰. 安不安非業. 名善惡無記。

     論曰.如是名爲善等業相.謂安隱業說名爲善.能得可愛異熟涅槃暫永二時濟衆 苦故.不安隱業名爲不善.由此能招非愛異熟與前安隱性相違故.非前二業立無 注: [一]正理三十九.二形捨善惡戒.二依貪欲增上故.扇搋非捨善惡戒.二依貪非極重故.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生欲天色界有靜慮律儀二句. [三]二本次牒頌文無漏亦無色除中定無想二句. ******************** 記名.不可記爲善不善故。

    又經中說業有三種福非福等其相雲何。

    頌曰. 福非福不[一]動. 欲善業名福. 不善名非福. 上界善不動. 約自地處所. 業果無動故。

     論[二]曰.欲界善業說名爲福.招可愛果益有情故.諸不善業說名非福.招非愛果損有 情故.上二界善說名不動。

    豈不世尊說下三定皆名有動。

    聖說此中有尋伺等名爲 動故.由下三定有尋伺等災患未息故立動名.不動經中據能感得不動異熟說名 不動。

    如何有動定招無動異[三]熟。

    雖此定中有災患動.而業對果非如欲界有動轉故 立不動名.謂欲界中餘趣處業由别緣力異趣處受.以或有業能感外內財位形量 色力樂等於天等中此業應熟.由别緣力所引轉故於人等中此業便熟.色無色界 餘地處業無容轉令異地處受.業果處定立不動[四]名。

    又經中說業有三種順樂受等 注: [一]陳本藏本次有頌文一句雲樂受等三種. [二]二本次有釋雲.業有三種福非福及不動.又有三種樂受業苦受業及非樂非苦受業.次再牒頌文欲善業名福等三句. [三]二本次牒頌文約自地處所業果無動故二句. [四]正理四十.由於因果相屬愚故造非福業.由真實義愚故造福及不動業. ******************** 其相雲何。

    頌曰. 順樂苦非二. 善至三順樂. 諸不善順苦. 上善順非二. 餘說下亦有. 由中招異熟. 又許此三業. 非前後熟故. 順受總有五. 謂自性相應. 及所緣異熟. 現前差别故。

     論曰.諸善業中始從欲界至第三靜慮名順樂受業.以諸樂受唯至此[一]故.諸不善業 名順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