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作誓限於齋 日月半月及年常施食等.三由重行謂起如是殷重[三]作意行善行惡.由此三因.起餘 無表。

    如是已說得律儀等捨律儀等未說當說。

    且雲何捨别解律儀。

    頌曰. 捨别解調伏. 由故捨命終. 及二形俱生. 斷善根夜盡。

     有說由犯重. 餘說由法滅. 迦濕彌羅說. 犯二如負財。

     注: [一]正理三十九.現見穢草不用功生.要設劬勞嘉苗方起.善惡屍羅不可爲例. [二]正理三十九.餘無表謂非律儀非不律儀處中攝故. [三]原刻作於.今依麗刻改. ******************** 論曰.言調伏者.意顯律儀.由此能令根調伏故.唯除近住所餘七種别解律儀由四 緣捨.一由意樂對有解人發有表業捨學處故.二由棄捨衆同分故.三由二形俱時 生故.四由所因善根斷故.捨近住戒由前四緣及由夜盡.是故總說别解律儀由五 緣捨。

    何緣捨戒由此五緣。

    與受相違表業生故.所依捨故.所依變故.所因斷故.過期 限[一]故。

    有餘部說於四極重感墮罪中若隨犯一.亦捨勤策苾芻律[二]儀。

    有餘部言由正 法滅亦能令捨别解律儀.以法滅時一切學處結界羯磨皆止息[三]故。

    迦濕彌羅國毗 婆沙師言.犯根本罪時不捨出家戒.所以然者.非犯一邊一切律儀應遍捨故.非犯 餘罪有斷屍羅.然有二名.謂持犯戒.如有財者負他債時名爲富人及負債者.若於 所犯發露悔除名具屍羅不名犯戒.如還債已但名富[四]人。

    若爾何緣薄伽梵說犯四 重者.不名苾芻不名沙門非釋迦子破苾芻體害沙門性[五]壞滅墮落立他勝名。

    依勝 義苾芻密意作是說。

    此言兇勃。

    兇勃者何。

    謂於世尊了義所說.以别義釋令成不了.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有說由犯重句.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餘說由法滅句. [三]三本次牒頌文迦濕彌羅說犯二如負財二句. [四]正理三十九.受一非徧得.犯一非徧捨.本於一切受得.不應於一犯捨. [五]原刻作懷.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與多煩惱者爲犯重罪緣。

    寧知此言是了義[一]說。

    [二]由律自釋有四苾芻.一名想苾芻.二 自稱苾芻.三乞匄苾芻.四破[三]惑苾芻.此義中言非苾芻者.謂非白四羯磨受具足戒 苾芻.非此苾芻先是勝義後由犯重成非苾芻.故知此言是了義說。

    然彼所說非犯 一邊一切律儀應遍捨者.彼言便是徵詰大師.大師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羅樹若被 斷頭必不復能生長廣大.諸苾芻等犯重亦然。

    大師此中喻顯何義。

    意顯於戒隨犯 一邊根本重罪令餘所受必不復能生長廣大.謂彼毀犯諸重罪時違越苾芻根本 行故.與極猛利無慚無愧共相應故.行根旣斷理應遍捨一切律儀。

    又犯重人世尊 不許食僧祇食下至一摶.踐毗訶羅一足跟地.擯出一切苾芻事業.大師依彼說如 是言.應速拔除稻禾稗莠.應速簡棄腐朽棟梁.應速簸颺種中穅秕.如是應速驅擯 衆中.實非苾芻稱苾芻者。

    彼苾芻體其相如何。

    隨相是何體必應有.以世尊說準陀 當知有四沙門更無第五.所言四者.一勝道沙門.二示道沙門.三命道沙門.四汙道 注: [一]正理三十九.無比丘用名非比丘.非唯捨律儀. [二]原刻作中.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三]原刻作戒.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沙[一]門。

    雖有此說.而彼唯有餘沙門相故名沙門.[二]如被燒材假鸚鵡[此/束].涸池敗種火輪 死人。

    若犯重人非苾芻者.則應無有授學苾芻。

    不說犯重人皆成他勝罪.但成他勝 罪定說非苾[三]芻.謂或有人相續殊勝雖犯極重戒而非他勝罪.由彼無有一念覆心. 法主世尊制立如是。

    若犯他勝便非苾芻.何不重令出家受戒。

    由彼相續已爲極重 無慚愧壞.無力能發出家律儀.如焦種[四]故.非觀彼有苾芻律儀故不重令出家受戒. 所以然者.設彼後時謂是苾芻更捨所學亦不許彼重出家故.於此無義苦救何爲. 若如是人猶有苾芻性.應自歸禮如是類苾[五]芻。

    正法滅時雖無一切結界羯磨及毗 奈耶未得律儀無新得理.而先得者無有捨義。

    靜慮無漏二律儀等雲何當捨。

    頌曰. 捨定生善法. 由易地退等. 捨聖由得果. 練根及退失。

     論曰.諸靜慮地所繫善法由二緣捨.一由易地謂從下地生上地時或上地沒來生 下地.二由得退謂從已獲勝定功德還退失時.等言.爲顯捨衆同分亦捨少分殊勝 注: [一]正理三十九經但四沙門無沙門相第五沙門. [二]正理三十九少燒非全燒亦名被燒材.又若頓捨一切律儀應名爲無屍羅等.寧標惡比丘名. [三]正理三十九.犯重亦非比丘.然有餘戒在.非受一切得兩犯一捨如汝宗不律儀. [四]正理三十九.斷多羅樹頭非喻.但於一頭斷少分無妨生長.又斷一頭餘頭無妨生長. [五]正理三十九.經主無少正理證犯一捨一切.實有律儀強言巳捨.勸犯與緣.豈名利樂有情.犯重人有餘戒在.何緣擯出.有沙門性在.應有歸禮. ******************** 善[一]根.如色界中所有善法由易地退捨.無色界亦然唯無律儀與色界[二]異。

    無漏善法 由三緣捨.一由得果謂得果時捨前向道及果道故.二由練根謂練根位由得利道 捨鈍道故.三由退失謂得退時退失果道勝果道[三]故。

    如是已說捨諸律儀.不律儀雲 何捨。

    頌曰. 捨惡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

     論曰.諸不律儀由三緣捨.一者由死捨所依故.二由得戒謂若受得别解律儀或由 獲得靜慮律儀惡戒便捨.由因緣力得律儀時諸不律儀一切皆斷.以善惡戒其性 相違.善戒於中勢力強故.三由相續二形俱生.以於爾時所依變故.住惡戒者雖或 有時起不作思捨刀網等.若不受得諸善律儀諸不律儀無容棄捨.譬如雖避發病 因緣不服良藥病終難愈。

    不律儀者受近住戒至夜盡位捨律儀時.爲得不律儀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