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增.由火界增.能令水聚.於後後住生漸漸微.乃至最微後便 不續.是名火合於中所作.故無有因令諸法滅.法自然滅是壞性故.自然滅故纔生 注: [一]光記.四十五.法非法勝論德句攝.鐙有益法生.鐙滅無益非法生.正理三十三.違順俱非空穴燄轉.有何法益及非法損. [二]原刻作前.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卽滅.由纔生卽滅刹那滅義成.有刹那故.定無行動.然於無間異方生中如燒草焰 行.起行增上慢.旣由斯理行動定無.身表是形理得成立。

    然經部說形非實有.謂顯 色聚一面多生卽於其中假立長色.待此長色於餘色聚一面少中假立短色.於四 方面並多生中假立方色.於一切處遍滿生中假立圓色.所餘形色隨應當知.如見 火[火*曹]於一方面無間速運便謂爲長.見彼周旋謂爲圓色.故形無實别類色體.若謂 實有别類形色.則應一色二根所取.謂於色聚長等差别眼見身觸俱能了知.由此 應成二根取過.理無色處二根所取.然如依觸取長等相.如是依顯能取於形。

    豈不 觸形俱行一聚.故因取觸能憶念形.非於觸中親取形色.如見火色便憶火煗.及齅 華香能念華色。

    此中二法定不相離.故因取一可得念餘.無觸與形定不相離.如何 取觸能定憶形.若觸與形非定同聚然由取觸能憶念形.顯色亦應因觸定憶.或應 形色如顯無定則取觸位應不了形.而實不然.故不應說因取於觸能憶念形.或錦 ******************** 等中見多形故便應一處有多實形.理不應然如衆顯色.是故形色非實有體。

    又諸 所有有對實色必應有實别類極微.然無極微名爲長等.故卽多物如是安布差别 相中假立長等.若謂卽以形色極微如是安布名爲長等.此唯朋黨非極成故.謂若 形色有别極微自相極成可得聚集如是安布以爲長等.非諸形色有别極微自相 極成猶如顯色.雲何得有聚集安布。

    豈不現見諸土器等有顯相同而形相異。

    爲不 已辯卽於多物安布差别假立長等.如衆蟻等有相不殊.然有行輪安布形别.形依 顯等理亦應然。

    豈不闇中或於遠處觀杌等物了形非顯.寧卽顯等安布爲形。

    以闇 遠中觀顯不了是故但起長等分别.如於遠闇觀衆樹人但了行軍不知别相.理必 應爾.以或有時不了顯形唯知總聚。

    旣已遮遣行動及形.汝等經部宗立何爲身表。

     立形爲身表.但假而非實。

    旣執但用假爲身表.復立何法爲身業耶。

    若業依身立爲 身業.謂能種種運動身思.依身門行.故名身業.語業意業.隨其所應立差别名當知 ******************** 亦爾。

    若爾何故契經中說有二種業一者思業二思已業.此二何異謂前加行起思 惟思.我當應爲如是如是所應作事.名爲思業.旣思惟已起作事思.隨前所思作所 作事動身發語.名思已業。

    若爾表業則爲定無.表業旣無.欲無表業亦應非有.便成 大過。

    如是大過有理能遮.謂從如前所說二表殊勝思故.起思差别.名爲無表.此有 何過。

    此應名爲隨心轉業.如定無表心俱轉故。

    無如是過.審決勝思動發勝思所引 生故.設許有表亦待如前所說思力.以性鈍故。

    毘婆沙師說形是實.故身表業形色 爲體。

    語表業體.謂卽言[一]聲。

    無表業相如前已說.經部亦說此非實有.由先誓限唯不 作故.彼亦依過去大種施設.然過去大種體非有故.又諸無表無色相故。

    毘婆沙說 此亦實有.雲何知然.頌曰. 說三無漏色. 增非作等故。

     論曰.以契經說色有三種.此三爲處攝一切色.一者有色有見有對.二者有色無見 注: [一]陳本藏本次有釋句. ******************** 有對.三者有色無見無對。

    又契經中說有無漏色.如契經說無漏法雲何.謂於過去 未來現在諸所有色不起愛恚乃至識亦然.是名無漏法.除無表色何法名爲無見 無對及無漏色。

    又契經說有福增長.如契經言諸有淨信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成就 有依七福業事.若行若住若寐若覺.恆時相續.福業漸增.福業續起.無依亦爾.除無 表業.若起餘心或無心時.依何法說福業增長。

    又非自作但遣他爲.若無無表業不 應成業道.以遣他表非彼業道攝.此業未能正作所作故.使作所作已此性無異故。

     又契經說.苾芻當知.法謂外處.是十一處所不攝法.無見無對.不言無色.若不觀於 法處所攝無表色者.此言闕減便成無用。

    又若無無表應無八道支.以在定時語等 無故.若爾何故契經中言.彼如是知彼如是見修習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 皆至圓滿.正語業命先時已得清淨鮮白.此依先時已得世間離欲道說.無相違過。

     又若撥無無表色者.則亦應無有别解脫律儀.非受戒後有戒相續.雖起異緣心而 ******************** 名苾芻等。

    又契經說離殺等戒名爲堤塘.戒能長時相續堰遏犯戒過故.非無有體 可名堤塘.由此等證知實有無表色。

    經部師說此證雖多.種種希奇.然不應理。

    所以 然者.所引證中.且初經言有三色者.瑜伽師說修靜慮時定力所生定境界色.非眼 根境故名無見不障處所故名無對.若謂旣爾如何名色.釋如是難與無表[一]同。

    又經 所言無漏色者.瑜伽師說卽由定力所生色中依無漏定者卽說爲無[二]漏.有餘師言 無學身色及諸外色皆是無漏.非漏依故得無漏名.何故經言有漏法者諸所有眼. 乃至廣說.此非漏對治故得有漏名.是則此應言有漏亦無漏.若爾何過.有相雜失. 若依此理說爲有漏曾不依此說爲無漏.無漏亦然有何相雜.若色處等一向有漏. 此經何緣差别而說.如說有漏有取諸色.心栽覆事.聲等亦爾。

    又經所說福增長言. 先軌範師作如是釋.由法爾力福業增長.如如施主所施財物.如是如是受者受用. 由諸受者受用施物功德攝益有差别故.於後施主心雖異緣.而前緣施思所熏習 注: [一]正理三十五.旣有少分色不與少分根爲境.如何不許少分色不與切根爲境.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