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行經卷第一

關燈
[三]下無遠離. 佛如是利他 恆常之所切 如來之教中 見彼慈悲事. 三界師入滅 分别出家人 食有可不可 不離三衣等. 將求妙法身 不苦惱衆生 於衆生如是 隨意獲圓滿. 捨非須盡命 彼捨要平等 悲心當清淨 果報自圓滿. [四]淨心而重法 不執器杖等 不持傘蓋頭 無諸輕慢事. [五]爲男子女人 說法深廣大 不分人勝劣 令彼重平等. 注: [一]辛次明尊敬有情及入善行故修. [二]辛三明爲諸度行故修. [三]據二本當作他. [四]二本此頌意謂不爲覆頭持傘等人說法.自下十一頌皆屬戒本學處. [五]二本此半頌意雲劣根不爲說廣法.獨居女子不爲說. ******************** [一]法之不廣大 乃及非法行 遠離不敬禮 樂說於大乘. 齒木及洟唾 不棄於淨地 淨水及淨舍 勿得棄便痢. 喫食勿滿口 食勿令有聲 食時不語言 亦勿大開口. 坐不得垂足 行亦不挑臂 不與女同乘 亦不同坐臥 諸所不律事 人見心不喜 一切人旣覩 遠離而不敬. 人問於道路 不得一[二]手指 [三]雙手而指之 示其道所至. 凡所諸行步 不弄臂作聲 亦勿妄彈指 威儀如是守. [四]師雖已化滅 四儀應當學 奉戒行不輕 決定獲聖果. 菩薩行無量 所說無有邊 [五]當以清淨心 決定而奉行. 於一晝一夜 分之各三時 [六]行道普懺悔 住佛菩提心. 菩提心自住 亦令他獲得 佛子住學戒 一心如是持. 佛戒體清淨 不見有纖毫 恆作如是行 彼福無有量. 注: [一]二本此頌意雲.於廣大法器.不應說小乘.不可全捨戒.不可雜顯密. [二]據二本當作指. [三]二本作一. [四]二本此半頌意雲.應如佛滅儀.面北向而臥. [五]二本此半頌雲.當依決定說.行淨心諸行. [六]二本此半頌意雲.行懺悔隨喜.及迴向三蘊. ******************** 無始爲有情 行行而不别 如是爲有情 化令一切覺. 當知善知識 如命不可捨 菩薩戒最上 大乘法亦爾. [一]解脫依師學 而能生吉祥 佛佛說智經 讀之見戒法. [二]若人心護戒 所行悉已見. 若身若心位 當微細觀察. 口誦身不行 當得何所喻 譬如重病人 空談於藥力. [三]虛空藏經中 說謨羅波底. 如見集戒定 廣如經所說. 聖龍樹菩薩 一心之所集 隨所住之處 勸恆伸供養. 菩提行經卷第一 注: [一]二本此半頌意雲.當學吉祥生.所說事師法.其詳見樹莊嚴經. [二]二本此下三頌在後出.初頌意雲.此中未制.而應行者.護世人心.視同學處.次頌科文中庚五總結護持.末頌戊三兼教護心憶持兩事. [三]二本此下三頌在前出.初頌意雲.學處因經現.故應讀諸經.虛空藏經者.此則應先讀.次頌意雲.集菩薩學處.(論名)依經而顯示.爲菩提常行.亦應時時觀.末頌意雲先應觀略本.一切經要集.(論名)此龍樹二書.皆應勤守持.按此頌文以學處集論爲龍樹之作.但其現行本題寂天自著.是龍樹寂天二家著書名實久淆.宋人譯此寂天入菩提行而改題爲龍樹造.或亦源於此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