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地經論卷第二

關燈
位.今取地上諸大菩薩是故 復說摩訶薩言。

    何故讚說菩薩功德。

    爲捨衆生輕慢心故.有作是言諸聲聞衆久修 梵行諸菩薩衆應當敬禮。

    又令衆生起淨信故.菩薩尚有如是功德.何況如來。

    於此 讚說菩薩德中顯諸菩薩有三大事名摩訶薩.一者數大以無量故.二者德大謂住 大乘遊大乘等.三者業大謂息衆生諸苦惱故.利樂有情是菩薩業。

    從諸佛土俱來 ******************** 集會者.謂從十方種種佛土爲聽法故俱來集會。

    亦應有此索訶世界菩薩來集.而 結集者但說他方菩薩來集.爲欲對治懈怠憍慢不來集會求聞法故。

    如是菩薩從 彼方來自求聞法非他所引.一切皆具大威神力尚從他界極遠方來.何況其餘而 不來集。

    前聲聞衆不說來集.在此方故.今說他方俱來集會.故知亦有此方菩薩.但 略不說。

    就德大中應知略說九種德大。

    一精進大.謂皆住大乘.由精進力安住大乘 拔濟有情令離生死及自發趣無上菩提。

    二因大.謂遊大乘法.卽十地等以聞思修 等漸次而遊。

    三所緣大.謂於諸衆生其心平等.卽於一切有情得自他平等以大慈 等平等方便故。

    四時大.謂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卽於一切時猶如一念平 等而轉.劫名分別以於一切劫與非劫分別斷故.以不分別劫與非劫故能長時修 行無厭。

    五無染大.謂摧諸魔怨.以捨一切所攝受故能伏魔怨.如說菩薩若於一切 所攝受事知不堅實心不貪求卽能摧伏一切魔怨。

    六作意大.謂遠離一切聲聞獨 覺繫念分別.卽是遠分斷除一切二乘作意。

    七任持大.謂廣大法味喜樂所持.卽用 ******************** 大乘法味喜樂爲食。

    八清淨大.謂超五怖畏.卽三業清淨出諸怖畏.無犯戒等諸惡 趣等怖畏因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惡趣畏五怯衆畏.如是五 畏證得清淨意樂地時皆已遠離。

    九證得大.謂一向趣入不退轉位.卽得一切智記 別地時一向不退.前七地中猶有加行功用運轉未得不退無功用道.其餘諸地得 無加行功用運轉一向趣入不退轉地.以不退地無功用道一向趣入是故說名一 向趣入不退轉地。

    就業大中息諸衆生一切苦惱所逼迫地而現在前者.謂諸菩薩 能息一切有情內外苦惱逼迫地位現前.此地中有大悲大慈.由此二種能息一切 內病等苦外貧等惱之所逼迫.此二多作有情利樂.故得此者名爲業大。

    復次.皆住 大乘者.謂住初地.證得徧滿真法界時初得真實大乘法故名住大乘。

    遊大乘法者. 謂第二地.修行菩薩三聚戒故.大乘行法卽三聚戒。

    於諸衆生其心平等者.謂第三 地.得諸勝定發四無量平等利樂諸有情故。

    離諸分別等者.謂第四地.得三十七菩 提分法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諸分別者卽見所斷分別我見.初地已離.不 ******************** 分別者卽修所斷俱生我見.此地中離.卽此二種相應諸法名種種分別行解異故. 雖前後離盡處總說.如第四定說離苦樂.如第三果離五下分。

    有義.此地第七識中 俱生煩惱一切遠離。

    有義.此地第六識中俱生我見一切遠離.非第七識.以七地來 猶有微細煩惱現行.若無第七應無染依應不似五.第七細惑若已遠離.五六七地 六識麤惑應不現行.卽違瑜伽解深密說.又如二乘金剛喻定第七識惑與六識中 最細煩惱一時俱斷.雲何此中先離第七微細煩惱後離六識麤煩惱耶.是故四地 得無我智滅意識中俱生我見未離第七微細煩惱及六識中餘修斷惑.此說伏離 非是永滅.至第十地金剛心時方頓斷滅修斷種故。

    摧諸魔怨者.謂第五地.觀四聖 諦皆平等性.摧伏執取生死涅槃差別魔怨。

    遠離一切聲聞獨覺繫念分別者.謂第 六地.觀十二支染淨緣起皆平等性.遠離二乘厭患雜染欣樂清淨繫念分別。

    廣大 法味喜樂所持者.謂第七地.證無相理於空智中起有勝行受大法樂。

    超五怖畏者. 謂第八地.一切煩惱不復現行.離五怖因名超五怖.五怖畏果初地已離。

    一向趣入 ******************** 不退轉位者.謂第九地.決定趣入第十菩薩衆行圓滿不退轉位。

    息諸衆生等者.謂 第十地.得大法身起大悲雲雨大法雨.息除一切衆生苦惱所逼迫事。

    復次如是十 句經文.十到彼岸十大願等亦應配釋.以初地上一一地中普攝一切諸地行故。

    妙 生菩薩而爲上首者.謂能發起圓滿功德諸三摩地名爲妙生.菩薩得此三摩地故 立妙生號.以菩薩名多依法故.如慈氏等。

    於此衆中妙生菩薩最第一故名爲上首. 是故次下唯告妙生發起所說。

    此經略故唯列一名.所餘衆會但擧其數.結集法者 意在略故。

     佛地經論卷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