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地經論卷第二

關燈
出慧.此 慧能爲涅槃了因是故說名勝決擇慧.勝決擇故名勝決擇卽是涅槃.此慧能爲彼 了因故依彼立名.問答決擇無窮盡故名爲大慧.深廣圓滿善通達故名爲廣慧。

    有 本復說甚深妙慧.謂他不能窮其底故。

    於輭根等諸聲聞衆此慧勝故名無等慧.此 慧能招最上義故名爲慧寶.是諸聲聞具此慧寶是故說名慧寶成就。

    具足三明者. 謂得無學三種明故。

    雲何名爲無學三明。

    一宿住隨念智證通明二死生智證通明 ******************** 三漏盡智證通明.無學利根所得三通除染不染三際愚故說有三明。

    有義.明者以 慧爲性.慧能除闇故說爲明。

    有義.無癡善根爲性.翻無明故。

    逮得第一現法樂住者. 證得不退勝靜慮故。

    大淨福田者.永離煩惱如世良田速能生長廣大果故。

    威儀寂 靜者.一切威儀正知住故。

    大忍柔和成就無減者.於苦堪耐易共住故。

    已善奉行如 來聖教者.諸有所作已圓滿故。

    如來聖教本爲有情出生死苦.是諸聲聞位登無學 皆出生死故善奉行如來聖教。

    若爾.何故復爲說法。

    爲令迴向大菩提故.是諸聲聞 皆住無學盡此一報必入永滅無餘涅槃寂靜安樂與佛無異.如餘論說。

    何故引彼 趣大菩提長時受苦。

    變易位中無諸苦受.斯有何過。

    行苦有故是爲大過。

    雖經此苦. 令得如來三身功德大喜大樂故無有過。

    一切大樂不過涅槃.彼已證得.復何所少 更求菩提。

    涅槃雖有寂滅安樂而無受樂三菩提樂斷受樂等無量功德。

    何用行苦 有爲樂耶。

    有爲無漏.猶如涅槃是無漏故非行苦攝。

    又若成佛能化無量所化有情 出生死故.已成佛者無此能耶。

    無始時來衆生法爾能化所化種姓相屬.不相屬者 ******************** 卽無化能.是故如來種種方便化諸有情令得佛果化彼所化。

    若爾.聲聞或除七生 或除一生或除上界處處一生餘一切生得非擇滅.或一切生皆非擇滅.雲何更經 三無數劫修菩提因而得佛耶。

    雖諸煩惱所潤分段得非擇滅.而由願力受變易生. 三無數劫修菩提因無有過失。

    非擇滅者衆緣不具於此時中畢竟不生.非永不生. 彼雖長時住在生死.由定願力資感生因令其功能多時生果.卽此一身展轉增勝 乃至成佛.如延夀法更不受生。

    故論說言.問迴向菩提聲聞爲住無餘依涅槃界發 趣無上正等菩提爲住有餘依涅槃界耶.答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 者何.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趣事業一切功用皆悉止息.問若唯住有餘 依涅槃界中發趣無上正等菩提者雲何但由一生便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所以 者何.阿羅漢等尚當無有所餘一生何況當有多生相續.答由彼要當增諸夀行方 能成辦.世尊多分依此迴向菩提.聲聞密意說言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 餘一劫.餘一劫者此中意說過於一劫。

    彼雖如是增益夀行發趣無上正等菩提而 ******************** 所修行極成遲鈍樂涅槃故不如初心始業菩薩.彼旣如是增夀行已留有根身.別 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現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由此因緣皆作是念某 名尊者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實身卽於此界贍部洲中隨 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能覩何況其餘衆生能見.彼於涅槃多樂住故於 徧遊行彼彼世界親近供養佛菩薩中及於修習菩提資糧諸聖道中.若放逸時諸 佛菩薩數數覺悟.彼覺悟已於所修行能不放逸。

    復次迴向菩提聲聞或於學位卽 能棄捨求聲聞願或無學位方能棄捨.由彼根性有差別故所待衆緣有差別故。

    如 是若在無學位中迴向菩提.由定願力數數資昔感現身因令於長時生果相續漸 漸增勝乃至成佛功能方盡.此報雖親有漏因感然由無漏定願資助名不思議變 易生死.無漏定願不思議故。

    若有學位迴向菩提.或隨煩惱感生勢力感彼生已於 最後生伏諸煩惱起定願力資後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或迴心已卽伏煩惱起 定願力資現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

    諸用無漏定願資助非煩惱者皆不思議變 ******************** 易身攝.若煩惱力所感異熟分段身攝。

    若說聲聞是化所作.不須如是問答分別。

     復有無量菩薩摩訶薩從諸佛土俱來集會.皆住大乘.遊大乘法.於諸衆生其心平等. 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摧諸魔怨.遠離一切聲聞獨覺繫念分別.廣大法味喜 樂所持.超五怖畏.一向趣入不退轉位.息諸衆生一切苦惱所逼迫地而現在前.妙生 菩薩而爲上首。

     論曰。

    所言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薩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爲簡取大故須復說摩訶 薩言。

    又緣菩提薩埵爲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薩 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此通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