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三

關燈
德.次釋菩薩十地名.偈曰. [二]見真見利物 此處得歡喜. 出犯出異心 是名離垢地. 注: [一]此二字依麗刻加. [二]梵藏本此段七頌.分九節釋.今譯改式. ******************** 求法持法力 作明故名明. 惑障智障薪 能燒是焰慧. 難退有二種 能退故難勝. 不住二法觀 恆現名現前. 離道隣一道 遠去名遠行. 相想無相想 動無不動地. 四辯智力巧 說善稱善慧. 二門如雲遍 雨法名法雲。

     釋曰.見真見利物此處得歡喜者.菩薩於初地中一見真如謂見自利.昔曾未見今 時始見去菩提近故.二見利物謂見利他.一一刹那能成熟百眾生故.由此二見起 勝歡喜故名歡喜地。

    出犯出異心是名離垢地者.菩薩於二地中出二種垢.一出犯 戒垢二出起異乘心垢.由出二垢故名離垢地.如十地經說我等應得應淨一切種 智故勤精進。

    求法持法力作明故名明者.菩薩於三地中得三昧自在力.於無量佛 法能求能持.得大法明爲他作明.由能以法自明明他故名明地。

    惑障智障薪能燒 是焰慧者.菩薩於四地中以菩提分慧爲焰自性.以惑智二障爲薪自性.此地菩薩 能起慧焰燒二障薪故名焰慧地。

    難退有二種能退故難勝者.菩薩於五地中有二 ******************** 種難.一勤化眾生心無惱難二眾生不從化心無惱難.此地菩薩能退二難.於難得 勝故名難勝地。

    不住二法觀恆現名現前者.菩薩於六地中依般若力能不住生死 涅槃二法.如此觀慧恆現在前故名現前地。

    離道隣一道遠去名遠行者.菩薩於七 地中近一乘道故名爲遠去.問誰是遠去.答功用方便究竟此遠能去.由此遠去故 名遠行地。

    相想無相想動無不動地者.菩薩於八地中有相想及無相有功用想二 想俱不能動.由無此動故故名不動地。

    四辯智力巧說善稱善慧者.菩薩於九地中 四無礙慧最爲殊勝.於一刹那頃三千世界所有人天異類異音異義異問.此地菩 薩能以一音普答眾問遍斷眾疑.由此說善故名善慧地。

    二門如雲遍雨法名法雲 者.菩薩於十地中由三昧門及陀羅尼門攝一切聞熏習因遍滿阿梨耶識中.譬如 浮雲遍滿虛空.能以此聞熏習雲於一一刹那於一一相於一一好於一一毛孔雨 無量無邊法雨充足一切可化眾生.由能如雲雨法故名法雲地。

    問.釋別名已雲何 名住.雲何名地。

    偈曰. ******************** [一]爲集諸善根 樂住故說住. 數數數無畏 復以地爲名。

     釋曰.爲集諸善根樂住故名住者.謂菩薩爲成就種種善根於一切時樂住一切地. 是故諸地說名爲住。

    數數數無畏復以地爲名者.步彌耶名爲地.步者數數義.彌者 實數義.耶者無畏義.諸菩薩欲進上地於一一地中數數斷障礙數數得功德是名 數數義.地以十數爲量.諸菩薩於一一地中知斷爾所障礙知得爾所功德.知此不 虛是名實數義.上地是無畏處.諸菩薩畏於自地中退失自他利功德進求上地是 名無畏義.由此三義故名爲地。

    已說菩薩十地名.次說菩薩四種得地差別.偈曰. 由信.及由行. 由達.亦由成. 應知諸菩薩 得地有四種。

     釋曰.四種得地者.一由信得二由行得三由通達得四由成就得.由信者以信得諸 地故.如信地中說。

    由行者以正行得諸地故.諸菩薩於大乘法有十種正行.一書寫 二供養三流傳四聽受五轉讀六教他七習誦八解說九思擇十修習.此十正行能 生無量功德聚.此行得地故名行得。

    通達者通達第一義諦乃至七地名通達得.成 注: [一]梵藏本此下二頌分二段釋.今譯改式. ******************** 就者八地至佛地名成就得。

    已說菩薩四種得地差別.次說菩薩四種修行差別.偈 曰. [一]諸度諸覺分 諸通及諸攝 爲大亦爲小 俱入亦俱成。

     釋曰.總說一切菩薩行不過四種.一波羅蜜行二菩提分行三神通行四攝生行.說 波羅蜜行爲求大乘眾生.說菩提分行爲求小乘眾生.說神通行爲令二種眾生得 入佛法.說攝生行爲令二種眾生成熟佛法。

    行住品究竟。

     [二]敬佛品第二十四 釋曰.已說菩薩行住.次說[三]禮佛功德.偈曰. [四]合心.及離心. 不離.利益心. 憐愍諸眾生 救世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無量勝功德。

    合心者是慈心.由與樂故.離心者是悲心.由拔苦故. 不離心者是喜心.由恆悅故.利益心者是捨心.由無染故。

    偈曰. [五]一切障解脫. 一切世間勝. 一切處遍滿. 心脫我頂禮。

     注: [一]梵藏本此段有一頌半.今譯文略. [二]梵藏本不分品. [三]梵藏本但雲佛功德分別有多頌. [四]玄奘譯攝大乘論卷三引此頌雲.憐愍諸有情.起和合遠離.常不捨利樂.四意樂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