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薩隨地修學及學果.偈曰.
[一]隨次依前六 見性修三學. 隨次依後四 得果有四種。
釋曰.隨次依前六見性修三學者.菩薩於初地通達真如.第二地學增上戒.第三地 學增上心.第四第五第六地學增上慧.慧有二境.一法實謂苦[二]等四諦.二緣起謂逆
順觀十二因緣.此二境亦在第二第三地中.是故彼地亦增上慧建立.然第四地中
菩提分慧增上第五地中諦觀慧增上第六地中緣起觀慧增上.故此三地建立增
注:
[一]梵藏本此段五頌.詳釋名義.今譯文略.
[二]原刻作第.今依麗刻改.
********************
上慧學。
隨次依後四得果有四種者.依第七地得無相有功用住爲第一果.依第八 地得無相無功用住爲第二果.依第九地得成熟眾生爲第三果.依第十地得二門 成熟爲第四果。
已說隨地修學及學果.次說菩薩隨地修習無流五陰.偈曰.[一]見性淨三身 亦在前六地. 餘地淨餘二. 遠離五障故。
釋曰.初地見性如前解.第二地中戒身清淨.第三地中定身清淨.第四第五第六地 中慧身清淨.後四地及佛地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清淨.由離五障故。
五障者.第七地 中以執相無知爲障.第八地中以功用無知爲障.第九地中以不能化生無知爲障. 第十地中以未淨二門無知爲障.佛地中以礙障無知爲障.謂此無知能礙聲聞緣 覺境界智.[二]諸佛知一切境無礙由解脫此障故。
已說菩薩隨地修無流五陰.次說菩 薩隨地成就未成就.偈曰. 未成就成就. 成復未成成. 如地建立知 分別無分別。
釋曰.未成就成就者.彼信行地是未成就.自餘諸地是名成就。
成復未成成者.於前 注:[一]梵藏本此段二頌.今譯文略.次段同.
[二]原刻作謂.今依麗刻改.
********************
成就地中復有未成就.成就七地已還名未成就.有功用故.八地已上是名成就.無
功用故。
問.前說歡喜地亦是成就.此義雲何。
答.如地建立知分別無分別.此由於地 建立中知唯分別.於此分別亦無分別.所執能執俱無體故.約此義故說名成就。
偈 曰.[一]應知諸地中 修習及成就 此二不思議. 諸佛.境界故。
釋曰.菩薩於諸地中各有修習及成就應知.地地皆不可思議.由諸菩薩內自證覺 是諸佛所知非餘人境界故。
已說菩薩隨地成就未成就.次說菩薩入地十種相.偈 曰. 明信.及無劣. 無怯.亦無待. 通達.及平等. 離偏.亦離著. 及以知方便. 亦在聖眾生. 如此十種相 地地皆圓滿。
釋曰.入地菩薩地地皆有十相.何者爲十.一明信二無劣三無怯四無待五通達六 平等七離偏八離著九知方便十聖眾生。
明信者於自地得明於諸法中除無知故. 注:[一]梵藏本此頌與上文合釋.
********************
於他地得信於後諸地生願樂故.無劣者聞深妙法不驚怖故.無怯者行難行行極
勇猛故.無待者起自地行不待教故.通達者他地方便能起故.平等者普於眾生同
自心故.離偏者耳聞毀譽無高下故.離著者得輪王等位無愛染故.知方便者知諸
法不可得爲佛方便故.聖眾生者諸佛徒眾恆在生故.此等十相地地皆具應知。
已 說菩薩入地十種相.次說菩薩地中十度相.偈曰. 有欲.無六障. 其次無亂慧. 不漂.亦不迴. 事友.及供養. 迴向.將生勝. 修善.與戲通. 功德藏如是. 佛子十六相。
釋曰.諸菩薩於諸地中得十度有十六相.何者十六.一有欲.樂行諸度故.二無慳.離 施障故.三無違.離戒障故.四無恚.離忍障故.五無懈.離進障故.六慈悲.離定障故.慈 悲能與樂拔苦是瞋惱對治由定得故.七無惡慧.離慧障故.惡慧有三謂自性分別 隨憶分別顯示分別此能斷故.八無亂慧.離異乘心故.九不漂.不爲人天勝樂醉其 心故.十不迴.不爲不成就苦及難行苦退其心故.十一事友.依佛所示善知識聞大 ******************** 乘故.十二供養.[一]供養三寶故.十三迴向.善巧方便故.十四生勝.此顯願波羅蜜相離
八難處不離諸佛菩薩故.十五修善.此顯力波羅蜜相無間修諸善根故.十六戲通.
此顯智波羅蜜相遊戲諸大神通功德故。
菩薩若得此相則爲一切眾中上首.是名 佛子十六相。
已說菩薩地中十度相.次說菩薩度度五功德.偈曰. 地地昇進時 度度有五德. 二及二及一 應知止觀俱。
釋曰.地地昇進時度度有五德者.菩薩於一一地修一一度.於一一度皆具五種功 德.何者爲五.一滅具二得猗三圓明四相起五廣因.滅習者一一刹那滅除依中習 氣聚故.得猗者離種種相得法樂故.圓明者遍知一切種不作分段故.相起者由入 大地無分別相生故.廣因者爲滿爲淨一切種法身福聚智聚攝令增長故。
二及二 及一應知止觀俱者.此中應知初二功德是奢摩他分.次二功德是毗鉢舍那分.第 五功德是俱分。
已說菩薩度度五功
釋曰.隨次依前六見性修三學者.菩薩於初地通達真如.第二地學增上戒.第三地 學增上心.第四第五第六地學增上慧.慧有二境.一法實謂苦
隨次依後四得果有四種者.依第七地得無相有功用住爲第一果.依第八 地得無相無功用住爲第二果.依第九地得成熟眾生爲第三果.依第十地得二門 成熟爲第四果。
已說隨地修學及學果.次說菩薩隨地修習無流五陰.偈曰.
釋曰.初地見性如前解.第二地中戒身清淨.第三地中定身清淨.第四第五第六地 中慧身清淨.後四地及佛地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清淨.由離五障故。
五障者.第七地 中以執相無知爲障.第八地中以功用無知爲障.第九地中以不能化生無知爲障. 第十地中以未淨二門無知爲障.佛地中以礙障無知爲障.謂此無知能礙聲聞緣 覺境界智.
已說菩薩隨地修無流五陰.次說菩 薩隨地成就未成就.偈曰. 未成就成就. 成復未成成. 如地建立知 分別無分別。
釋曰.未成就成就者.彼信行地是未成就.自餘諸地是名成就。
成復未成成者.於前 注:
問.前說歡喜地亦是成就.此義雲何。
答.如地建立知分別無分別.此由於地 建立中知唯分別.於此分別亦無分別.所執能執俱無體故.約此義故說名成就。
偈 曰.
釋曰.菩薩於諸地中各有修習及成就應知.地地皆不可思議.由諸菩薩內自證覺 是諸佛所知非餘人境界故。
已說菩薩隨地成就未成就.次說菩薩入地十種相.偈 曰. 明信.及無劣. 無怯.亦無待. 通達.及平等. 離偏.亦離著. 及以知方便. 亦在聖眾生. 如此十種相 地地皆圓滿。
釋曰.入地菩薩地地皆有十相.何者爲十.一明信二無劣三無怯四無待五通達六 平等七離偏八離著九知方便十聖眾生。
明信者於自地得明於諸法中除無知故. 注:
已 說菩薩入地十種相.次說菩薩地中十度相.偈曰. 有欲.無六障. 其次無亂慧. 不漂.亦不迴. 事友.及供養. 迴向.將生勝. 修善.與戲通. 功德藏如是. 佛子十六相。
釋曰.諸菩薩於諸地中得十度有十六相.何者十六.一有欲.樂行諸度故.二無慳.離 施障故.三無違.離戒障故.四無恚.離忍障故.五無懈.離進障故.六慈悲.離定障故.慈 悲能與樂拔苦是瞋惱對治由定得故.七無惡慧.離慧障故.惡慧有三謂自性分別 隨憶分別顯示分別此能斷故.八無亂慧.離異乘心故.九不漂.不爲人天勝樂醉其 心故.十不迴.不爲不成就苦及難行苦退其心故.十一事友.依佛所示善知識聞大 ******************** 乘故.十二供養.
菩薩若得此相則爲一切眾中上首.是名 佛子十六相。
已說菩薩地中十度相.次說菩薩度度五功德.偈曰. 地地昇進時 度度有五德. 二及二及一 應知止觀俱。
釋曰.地地昇進時度度有五德者.菩薩於一一地修一一度.於一一度皆具五種功 德.何者爲五.一滅具二得猗三圓明四相起五廣因.滅習者一一刹那滅除依中習 氣聚故.得猗者離種種相得法樂故.圓明者遍知一切種不作分段故.相起者由入 大地無分別相生故.廣因者爲滿爲淨一切種法身福聚智聚攝令增長故。
二及二 及一應知止觀俱者.此中應知初二功德是奢摩他分.次二功德是毗鉢舍那分.第 五功德是俱分。
已說菩薩度度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