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行住品第二十三
釋曰.已說菩薩功德.次說菩薩五種相.偈曰.
內心有憐愍. 愛語.及勇健. 開手.幷釋義. 此五菩薩[一]相。
釋曰.菩薩有五種相.一憐愍二愛語三勇健四開手五釋義。
憐愍者以菩提心攝利 眾生故.愛語者令於佛法得正信故.勇健者難行苦行不退屈故.開手者以財攝故. 釋義者以法攝故.此五種相應知初一是心後四是行。
已說菩薩五種相.次說菩薩 在家出家分.偈曰.[二]菩薩一切時 恆居輪王位. 利益眾生作 在家分如此。
釋曰.菩薩在家恆作輪王.化行十善離於十惡.此是利益。
偈曰. 注:[一]梵藏本次有一頌.釋五相業.今譯缺略.
[二]梵藏本此下三頌合爲一段.
********************
受得.及法得. 及以示現成. 三種出家分 在於一切地。
釋曰.菩薩出家有三分.一受得分謂從地受護.二法得分謂得無流護.三示現分謂 變化作.受得分謂信行地.法得分及示現分謂入大地。
偈曰. 應知出家分 無量功德具. 欲比在家分 最勝彼無等。
釋曰.二分校量出家分勝.由無量功德具足故。
已說菩薩在家出家分.次說菩薩五 種極大心.偈曰.[一]愛果.及善根. 涅槃欲令得. 未淨.淨.極淨. 謂在諸地中。
釋曰.五極大心者.一樂極大心二利極大心三未淨極大心四已淨極大心五極淨 極大心。
愛果者謂樂極大心.令諸眾生得後世愛果故.善根者謂利極大心.令諸眾 生現行諸善及得涅槃故.未淨者謂未淨極大心.卽信行地菩薩.淨者謂已淨極大 心.卽初地至七地菩薩.極淨者謂極淨極大心.卽後三地菩薩。
已說菩薩五種極大 心.次說菩薩四種攝眾生.偈曰. 注:[一]梵藏本此段一頌半.今譯文略.
********************
欲樂.及平等. 增上.與徒眾. 四心於諸地 攝受一切生。
釋曰.四種攝眾生者.一欲樂心攝.由以菩提心攝故.二平等心攝.由入初地得自他 平等心攝故.三增上心攝.由居主位以自在力攝故.四徒眾心攝.由攝成自弟子故。
已說菩薩四種攝眾生.次說菩薩四種受生.偈曰. 業力.及願力. 定力.亦通力. 依此四種力 菩薩而受生。
釋曰.四種受生者.一業力生二願力生三定力生四通力生。
業力生者謂信行地菩 薩.業力自在隨所欲處而受生故.願力生者謂入大地菩薩.願力自在爲成熟他受 畜生等生故.定力生者謂得定菩薩.定力自在捨於上界下受生故.通力生者謂得 神通菩薩.通力自在能於兜率天等示現諸相而受生故。
已說菩薩四種受生.次說 菩薩十一住相.[一]偈曰.
[二]證空.證業果. 住禪.住覺分. 觀諦.觀緣起. 無相.無功用.
化力.淨二門. 及以菩提淨. 以此諸所說 立地相應知。
注:[一]梵藏本初有總標一頌.今譯缺略.
[二]梵藏本此段五頌.今譯文略.
********************
釋曰.十一住者卽十一地.住者名地故。
證空者顯初住相.多住人法二無我故.證業 果者顯第二住相.證業及果不壞能護戒故.住禪者顯第三住相.能生欲界而不退 禪故.住覺分者顯第四住相.能入生死而不捨覺分故.觀諦者顯第五住相.以明教 化惱唯惱心以我無故.觀緣起者顯第六住相.能不起染心而依緣起受生故.無相 者顯第七住相.行雖功用而上參一道多住無相故.無功用者顯第八住相.雖淨佛 土而無起作多住無功用故.化力者顯第九住相.四辨自在能成熟一切眾生故.淨 二門者顯第十住相.三昧門陀羅尼門極清淨故.淨菩提者顯第十一住相.一切智 障斷究竟故。
已說菩薩十一住相.次說菩薩依地立名.偈曰.[一]初三三行淨. 次三三慢斷. 後三覺捨化. 第十有四名。
釋曰.於十地中建立十菩薩名。
初三三行淨者.初地名見淨菩薩.得人法二見對治 智故.第二地名戒淨菩薩.微細犯垢永無體故.第三地名定淨菩薩.諸禪三昧得不 退故。
次三三慢斷者.第四地名斷法門異慢菩薩.於諸經法破起差別慢故.第五地 注:[一]梵藏本此段二頌.今譯文略.
********************
名斷相續異慢菩薩.入十平等心於一切相續得平等故.第六地名斷染淨異慢菩
薩.如性本淨客塵故染能住緣起法如不起黑白差別見故。
後三覺捨化者.第七地 名得覺菩薩.住無相力能念念中修三十七覺分故.第八地名行捨菩薩.住無功用 無相故.亦名淨土菩薩.方便行與不退地菩薩合故.第九地名化眾生菩薩.能成熟 一切眾生故。
第十有四名者.一名大神通菩薩.得大神通故.二名滿法身菩薩.具無 量三昧門陀羅尼門故.三名能現身菩薩.住兜率天等示相身故.四名受職菩薩.於 諸佛所得受職故。
已說菩薩依地立名.次說菩
釋曰.菩薩有五種相.一憐愍二愛語三勇健四開手五釋義。
憐愍者以菩提心攝利 眾生故.愛語者令於佛法得正信故.勇健者難行苦行不退屈故.開手者以財攝故. 釋義者以法攝故.此五種相應知初一是心後四是行。
已說菩薩五種相.次說菩薩 在家出家分.偈曰.
釋曰.菩薩在家恆作輪王.化行十善離於十惡.此是利益。
偈曰. 注:
釋曰.菩薩出家有三分.一受得分謂從地受護.二法得分謂得無流護.三示現分謂 變化作.受得分謂信行地.法得分及示現分謂入大地。
偈曰. 應知出家分 無量功德具. 欲比在家分 最勝彼無等。
釋曰.二分校量出家分勝.由無量功德具足故。
已說菩薩在家出家分.次說菩薩五 種極大心.偈曰.
釋曰.五極大心者.一樂極大心二利極大心三未淨極大心四已淨極大心五極淨 極大心。
愛果者謂樂極大心.令諸眾生得後世愛果故.善根者謂利極大心.令諸眾 生現行諸善及得涅槃故.未淨者謂未淨極大心.卽信行地菩薩.淨者謂已淨極大 心.卽初地至七地菩薩.極淨者謂極淨極大心.卽後三地菩薩。
已說菩薩五種極大 心.次說菩薩四種攝眾生.偈曰. 注:
釋曰.四種攝眾生者.一欲樂心攝.由以菩提心攝故.二平等心攝.由入初地得自他 平等心攝故.三增上心攝.由居主位以自在力攝故.四徒眾心攝.由攝成自弟子故。
已說菩薩四種攝眾生.次說菩薩四種受生.偈曰. 業力.及願力. 定力.亦通力. 依此四種力 菩薩而受生。
釋曰.四種受生者.一業力生二願力生三定力生四通力生。
業力生者謂信行地菩 薩.業力自在隨所欲處而受生故.願力生者謂入大地菩薩.願力自在爲成熟他受 畜生等生故.定力生者謂得定菩薩.定力自在捨於上界下受生故.通力生者謂得 神通菩薩.通力自在能於兜率天等示現諸相而受生故。
已說菩薩四種受生.次說 菩薩十一住相.
注:
證空者顯初住相.多住人法二無我故.證業 果者顯第二住相.證業及果不壞能護戒故.住禪者顯第三住相.能生欲界而不退 禪故.住覺分者顯第四住相.能入生死而不捨覺分故.觀諦者顯第五住相.以明教 化惱唯惱心以我無故.觀緣起者顯第六住相.能不起染心而依緣起受生故.無相 者顯第七住相.行雖功用而上參一道多住無相故.無功用者顯第八住相.雖淨佛 土而無起作多住無功用故.化力者顯第九住相.四辨自在能成熟一切眾生故.淨 二門者顯第十住相.三昧門陀羅尼門極清淨故.淨菩提者顯第十一住相.一切智 障斷究竟故。
已說菩薩十一住相.次說菩薩依地立名.偈曰.
釋曰.於十地中建立十菩薩名。
初三三行淨者.初地名見淨菩薩.得人法二見對治 智故.第二地名戒淨菩薩.微細犯垢永無體故.第三地名定淨菩薩.諸禪三昧得不 退故。
次三三慢斷者.第四地名斷法門異慢菩薩.於諸經法破起差別慢故.第五地 注:
後三覺捨化者.第七地 名得覺菩薩.住無相力能念念中修三十七覺分故.第八地名行捨菩薩.住無功用 無相故.亦名淨土菩薩.方便行與不退地菩薩合故.第九地名化眾生菩薩.能成熟 一切眾生故。
第十有四名者.一名大神通菩薩.得大神通故.二名滿法身菩薩.具無 量三昧門陀羅尼門故.三名能現身菩薩.住兜率天等示相身故.四名受職菩薩.於 諸佛所得受職故。
已說菩薩依地立名.次說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