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功德品第二十二
釋曰.已說菩薩諸覺分.次說菩薩諸功德.偈曰.
[一]捨身.及勝位. 忍下.亦長勤. 不味.不分別. 六行說希有。
釋曰.此偈顯示行希有檀行者若能施自身命則爲希有餘非希有.戒行者若能棄 捨勝位慕道出家則爲希有餘非希有.忍行者若能不顧身命忍於下劣眾生則爲 希有餘非希有.精進行者若能長時正勤乃至窮生死際而不斷絕則爲希有餘非 希有.禪行者若能於勝定樂而不噉味不彼受生則爲希有餘非希有.慧行者若能 起無分別智則爲希有餘非希有.若聲聞人分別四諦而有厭離菩薩則不爾.是名 六種行希有。
偈曰. 注:[一]梵藏本此段原有二頌.又與次頌合爲一頌.今譯改式.
********************
生在如來家. 得記.並受職. 及以得菩提. 四果說希有。
釋曰.此偈顯示果希有菩薩有四種果.一者入初地時生如來家是須陀洹果.二者 於第八地中而得授記是斯陀含果.三者於第十地中而得受職是阿那含果.四者 佛地是阿羅漢果.前三是學果.第四是無學果。
已說菩薩希有.次說菩薩非希有.偈 曰. 離欲.與得悲. 勝修.及平等. 依此修諸度 是行非希有。
釋曰.若菩薩已得離欲而行布施非爲希有.不染於物物易捨故.若菩薩以得大悲 而持戒忍辱非爲希有.若菩薩已得勝修謂第八地由無功用無分別故行後三度 非爲希有.若菩薩已得自他平等心行一切諸度亦非希有.由利他時卽如自利無 有退屈心故。
已說菩薩非希有.次說菩薩平等心.偈曰. 菩薩愛衆生 不同生五愛. 自身與眷屬 子友及諸親。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於諸眾生得平等心.眾生有五種愛心不得平等.一愛自身二 ******************** 愛眷屬三愛兒子四愛朋友五愛諸親.由此五愛不得平等亦非畢竟.如人或時亦 行自害.菩薩愛衆生心則平等.由不捨不退故。
偈曰.[一]無偏.及無犯. 遍忍.起善利. [二]禪亦.無分別. 六度心平等。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行六度得心平等。
無偏者是布施心平等.於諸求者不墮愛憎 故.無犯者是持戒心平等.乃至微細戒行亦不缺故.遍忍者是忍辱心平等.普於勝 劣衆生皆能忍故.起善利者是精進心平等.爲起一切善根及起自他一切種利而 勤行故.禪亦者是學定心平等.菩薩修定亦爲起諸善根及爲起諸利益而精進故. 無分別者是修慧心平等.從初發心乃至究竟所行諸度皆三輪清淨故.是名諸度 心平等。
已說菩薩平等心.次說菩薩饒益衆生事.偈曰.[三]令器.及令禁. 耐惡.與助善. 入法.亦斷疑. 亦行饒益事。
釋曰.此偈顯示諸菩薩以六波羅蜜饒益諸衆生。
令器者以施饒益.令彼得成修善 器故.令禁者以戒饒益.隨其堪能而令持故.耐惡者以忍饒益.能受眾生違逆事故. 注:[一]梵藏本此段二頌.與上文合釋.今譯改式.
[二]梵藏本此句意雲禪亦常善.今文略.
[三]梵藏本此段二頌.今略爲一.次下八段均同.
********************
助善者以進饒益.佐助眾[一]生營善業故.入法者以定饒益.迴邪入正通力能故.斷疑
者以智饒益.若凡若聖所有疑網皆除故。
已說菩薩六度饒益.次說菩薩七似饒益. 一似母饒益二似父饒益三似善友饒益四似同侶饒益五似健奴饒益六似闍黎 饒益七似和尚饒益。
問.雲何似母饒益。
偈曰. 等心.生聖地. 長善.防諸惡. 教習以多聞. 五業如慈母。
釋曰.譬如慈母於子作五種饒益業.一懷胎二出生三長養四防害五教語.菩薩饒 益眾生.五業亦爾.一等心向眾生二生之於聖地三長養諸善根四防護諸惡作五 教習以多聞.是名菩薩五種似母業。
問.雲何似父饒益。
偈曰. 令信.令戒定. 令脫.令勸請. 亦爲防後障. 五業如慈父。
釋曰.譬如慈父於子作五種饒益業.一下種子二教工巧三爲娉室四付善友五絕 外債不令後償.菩薩五業亦爾.一令起信以爲聖體種子二令學增上戒定以爲工 巧三令得解脫喜樂以爲娉室四令勸請諸佛以爲善友五爲遮諸障礙以爲絕債. 注:[一]原刻作心.今依麗刻改.
********************
是名菩薩五種似父業。
問.雲何似善友饒益。
偈曰. 祕深.及呵犯. 讚持.與教授. 令覺諸魔事. 五業如善友。
釋曰.譬如善友於己作五種饒益業.一密語爲覆二惡行令斷三善行稱譽四所造 佐助五遮習惡事.惡事四種一射獵二姦非三躭酒四博戲.菩薩五業亦爾.一非器 者祕其深說二犯戒者如法呵責三具戒者以善稱譽四修行者教令速證五魔事 者卽令覺知.是名菩薩五種似善友業。
問.雲何似同侶饒益。
偈曰. 與樂.及與利. 樂恆.利亦恆. 及以不離散. 五業如同侶。
釋曰.譬如有智同侶於己作五種饒益業.一與樂二與利三恆與樂四恆與利五不 乖離.菩薩五業亦爾.一與不顛倒樂.世間成就者名樂由此得樂受故.二與不顛倒 利.出世成就者名利由此對治煩惱病故.餘三可解.是名菩薩五種似同侶業。
問.雲 何似健奴饒益。
偈曰. 成生.開出要. 忍害.與二成. 示以巧方便. 五業如健奴。
******************** 釋曰.譬如健奴爲主作五種饒益業.一極諸所作二得不欺誑三忍諸打罵四作事 精好五解巧方便.菩薩五業亦爾.一成熟眾生二開示出要三忍諸惡事四與世間 樂五與出世利.是名菩薩五種似健奴業。
問.雲何似闍黎饒益。
偈曰. 遍授.及示要. 舒顏.亦愛語. 不求彼恩報. 五業如闍黎。
釋曰.得無生忍者說爲闍黎.譬如闍黎於弟子作五種饒益業.一教其諸法二示其 速要三身知舒顏四口知愛語五心無希望.菩薩五業亦爾應知。
問.雲何似和尚饒 益。
偈曰. 令滿.及令脫. 斷障.與世樂. 及與出世利. 五業如和尚。
釋曰.譬如和尚於弟子作五種饒益業.一度令出家二
釋曰.此偈顯示行希有檀行者若能施自身命則爲希有餘非希有.戒行者若能棄 捨勝位慕道出家則爲希有餘非希有.忍行者若能不顧身命忍於下劣眾生則爲 希有餘非希有.精進行者若能長時正勤乃至窮生死際而不斷絕則爲希有餘非 希有.禪行者若能於勝定樂而不噉味不彼受生則爲希有餘非希有.慧行者若能 起無分別智則爲希有餘非希有.若聲聞人分別四諦而有厭離菩薩則不爾.是名 六種行希有。
偈曰. 注:
釋曰.此偈顯示果希有菩薩有四種果.一者入初地時生如來家是須陀洹果.二者 於第八地中而得授記是斯陀含果.三者於第十地中而得受職是阿那含果.四者 佛地是阿羅漢果.前三是學果.第四是無學果。
已說菩薩希有.次說菩薩非希有.偈 曰. 離欲.與得悲. 勝修.及平等. 依此修諸度 是行非希有。
釋曰.若菩薩已得離欲而行布施非爲希有.不染於物物易捨故.若菩薩以得大悲 而持戒忍辱非爲希有.若菩薩已得勝修謂第八地由無功用無分別故行後三度 非爲希有.若菩薩已得自他平等心行一切諸度亦非希有.由利他時卽如自利無 有退屈心故。
已說菩薩非希有.次說菩薩平等心.偈曰. 菩薩愛衆生 不同生五愛. 自身與眷屬 子友及諸親。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於諸眾生得平等心.眾生有五種愛心不得平等.一愛自身二 ******************** 愛眷屬三愛兒子四愛朋友五愛諸親.由此五愛不得平等亦非畢竟.如人或時亦 行自害.菩薩愛衆生心則平等.由不捨不退故。
偈曰.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行六度得心平等。
無偏者是布施心平等.於諸求者不墮愛憎 故.無犯者是持戒心平等.乃至微細戒行亦不缺故.遍忍者是忍辱心平等.普於勝 劣衆生皆能忍故.起善利者是精進心平等.爲起一切善根及起自他一切種利而 勤行故.禪亦者是學定心平等.菩薩修定亦爲起諸善根及爲起諸利益而精進故. 無分別者是修慧心平等.從初發心乃至究竟所行諸度皆三輪清淨故.是名諸度 心平等。
已說菩薩平等心.次說菩薩饒益衆生事.偈曰.
釋曰.此偈顯示諸菩薩以六波羅蜜饒益諸衆生。
令器者以施饒益.令彼得成修善 器故.令禁者以戒饒益.隨其堪能而令持故.耐惡者以忍饒益.能受眾生違逆事故. 注:
已說菩薩六度饒益.次說菩薩七似饒益. 一似母饒益二似父饒益三似善友饒益四似同侶饒益五似健奴饒益六似闍黎 饒益七似和尚饒益。
問.雲何似母饒益。
偈曰. 等心.生聖地. 長善.防諸惡. 教習以多聞. 五業如慈母。
釋曰.譬如慈母於子作五種饒益業.一懷胎二出生三長養四防害五教語.菩薩饒 益眾生.五業亦爾.一等心向眾生二生之於聖地三長養諸善根四防護諸惡作五 教習以多聞.是名菩薩五種似母業。
問.雲何似父饒益。
偈曰. 令信.令戒定. 令脫.令勸請. 亦爲防後障. 五業如慈父。
釋曰.譬如慈父於子作五種饒益業.一下種子二教工巧三爲娉室四付善友五絕 外債不令後償.菩薩五業亦爾.一令起信以爲聖體種子二令學增上戒定以爲工 巧三令得解脫喜樂以爲娉室四令勸請諸佛以爲善友五爲遮諸障礙以爲絕債. 注:
問.雲何似善友饒益。
偈曰. 祕深.及呵犯. 讚持.與教授. 令覺諸魔事. 五業如善友。
釋曰.譬如善友於己作五種饒益業.一密語爲覆二惡行令斷三善行稱譽四所造 佐助五遮習惡事.惡事四種一射獵二姦非三躭酒四博戲.菩薩五業亦爾.一非器 者祕其深說二犯戒者如法呵責三具戒者以善稱譽四修行者教令速證五魔事 者卽令覺知.是名菩薩五種似善友業。
問.雲何似同侶饒益。
偈曰. 與樂.及與利. 樂恆.利亦恆. 及以不離散. 五業如同侶。
釋曰.譬如有智同侶於己作五種饒益業.一與樂二與利三恆與樂四恆與利五不 乖離.菩薩五業亦爾.一與不顛倒樂.世間成就者名樂由此得樂受故.二與不顛倒 利.出世成就者名利由此對治煩惱病故.餘三可解.是名菩薩五種似同侶業。
問.雲 何似健奴饒益。
偈曰. 成生.開出要. 忍害.與二成. 示以巧方便. 五業如健奴。
******************** 釋曰.譬如健奴爲主作五種饒益業.一極諸所作二得不欺誑三忍諸打罵四作事 精好五解巧方便.菩薩五業亦爾.一成熟眾生二開示出要三忍諸惡事四與世間 樂五與出世利.是名菩薩五種似健奴業。
問.雲何似闍黎饒益。
偈曰. 遍授.及示要. 舒顏.亦愛語. 不求彼恩報. 五業如闍黎。
釋曰.得無生忍者說爲闍黎.譬如闍黎於弟子作五種饒益業.一教其諸法二示其 速要三身知舒顏四口知愛語五心無希望.菩薩五業亦爾應知。
問.雲何似和尚饒 益。
偈曰. 令滿.及令脫. 斷障.與世樂. 及與出世利. 五業如和尚。
釋曰.譬如和尚於弟子作五種饒益業.一度令出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