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一

關燈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覺分品第二十一之二 釋曰.已說菩薩修習道分.次說菩薩修習止觀.偈曰. 安心於正定 此卽名爲止. 正住法分別 是名爲觀相。

     釋曰.安心於正定此卽名爲止者.謂心依正[一]定而不見心.非無正定而立止故.是名 止相。

    正住法分別是名爲觀相者.謂依正住分別法體是名觀相。

    問.此二行雲何修。

     偈曰. [二]普欲諸功德 是二悉應修. 一分非一分. 修有單雙故。

     釋曰.普欲諸功德是二悉應修者.若人遍欲求諸功德是人於止觀二行悉應修習. 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若有所求雲何令得諸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乃至廣說.諸 注: [一]原刻作安.今依麗刻改. [二]梵藏本此段原爲半頌. ******************** 比丘有二法應須修習所謂止觀。

    一分非一分者.一分謂或止或觀.非一分謂止觀 合。

    問.何故。

    答.修有單雙故.單修者一分或止修或觀修.雙修者非一分謂止觀合修。

     問.此二行雲何種.差別.復雲何業。

    偈曰. [一]能通.及能出. 無相.亦無爲. [二]淨土及淨果 是二卽爲業。

     釋曰.此偈上半明種差別.下半明業.此二法在信行地名依止修.若入大地復有四 種差別.一能通修謂入初地.二能出修謂入乃至六地.於彼六地出有相方便故.三 無相修謂入第七地.四無爲修謂入後三地.作功用修名有爲.後三地不作功用故 名無爲.此五是種差別。

    淨土者依後三地修淨土行.淨果者作轉依行.此二淨卽是 彼業。

    已說菩薩止觀.次說菩薩修習五種巧方便.偈曰. [三]自熟.與成生. 速果.幷作業. 生死道不絕. 說此爲五巧。

     釋曰.五種巧方便者.一自熟佛法以無分別智爲巧方便.二成熟眾生以四攝法爲 巧方便.三速得菩提以懺悔隨喜請轉法輪生起勝願爲巧方便.四作業成就以二 注: [一]梵藏本此二句原與前文合爲一頌. [二]梵藏本此下一頌.今譯文略. [三]梵藏本此段二頌.又與次頌合作一段.今譯改式. ******************** 門爲巧方便.二門者謂陀羅尼門及三昧門.以此二門能成就利益眾生業故.五生 死道不絕以無住處涅槃爲巧方便。

    問.雲何巧差別.雲何巧業。

    偈曰. 菩薩巧無等 差別依諸地. 能成自他利 說是名爲業。

     釋曰.此偈上半明巧差別.下半明巧業。

    差別者此五方便於諸菩薩最上無等.何以 故.於諸地中不與二乘共故.是名差別。

    業者能成就自身他身一切利益.是名爲業。

     已說菩薩巧方便.次說菩薩陀羅尼.偈曰. [一]業報.及聞習. 亦以定爲因. 依止此三行 持類有三種。

     釋曰.陀羅尼品類有三種.一報得.由先世業力得故.二習得.由現在聞持力而得故. 三修得.由依定力得故。

    問.雲何種差別。

    偈曰. 二小一爲大. 一大復三種. 地前與地上 不淨及淨故。

     釋曰.二小一爲大者.於彼三種品類中報得及習得應知此二爲小.修得者應知此 一爲大。

    一大復三種者.於彼大種類中應知復有三種.謂輭中上.未入地菩薩所有 注: [一]梵藏本此下三頌合作一段釋. ******************** 爲輭.以入不淨地菩薩所有爲中謂初七地.入清淨地菩薩所有爲上謂後三地。

    問. 雲何業。

    偈曰. 應知諸菩薩 恆依陀羅尼 開法及持法. 作業皆如是。

     釋曰.此中應知諸菩薩依止陀羅尼恆開示妙法及常受持.以此爲業。

    已說菩薩陀 羅尼.次說菩薩起諸願.偈曰. [一]思欲共爲體. 智獨是彼因. 諸地卽爲地. 二果亦爲果. 應知差別三 種種大清淨. 此業有二種 自利與利他。

     釋曰.此二偈以六義分別諸願.一自性二因三地四果五差別六業。

    彼思欲相應共 爲自性.以智爲因.諸地爲地.二果爲果謂卽果及未來果.以諸願爲因心得遂故.心 遂者如心所欲皆成就故.又以願力遊諸願果.所謂身放光明口發音響乃至廣說。

     差別有三種.一種種.謂信行地願如是如是欲得故.二廣大.謂入地菩薩十大願故 三清淨.謂後後諸地轉轉清淨乃至佛地極清淨故.是名差別。

    彼業二種.一自利成 注: [一]梵藏本此段原有三頌.詳說二果三差別之義.今譯文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