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

關燈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覺分品第二十一之一 釋曰.諸菩薩有羞相.〈羞兼慚愧〉此中應說.偈曰. 治障.及合智. 緣境.亦成生. 菩薩有羞相 如此四差別。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有羞有四種相.一自性二伴類三境界四作業。

    治障者謂離無 羞.此卽是羞自性.合智者與無分別智相應.此智是羞伴類.緣境者菩薩以小無障 衆生爲可羞境卽是聲聞緣覺.小者對大乘故.無障者破煩惱障故.成生者菩薩有 羞以建立衆生爲業.此是有羞四種相。

    問.諸菩薩有羞於何行中起。

    偈曰. [一]菩薩於六度 障增.及治減. 不勤.亦勤行. 於此有羞起。

     釋曰.諸菩薩於四事中極生羞恥.一者於諸度障增時極生羞恥.二者於諸障治減 注: [一]梵藏本此節原有二頌.分兩段釋.今譯文略. ******************** 時極生羞恥.三者修諸度懈怠時極生羞恥.四者隨順煩惱法勤行時極生羞恥.所 謂諸根常開而不禁守。

    問.菩薩有羞種差別雲何。

    偈曰. 六品.及二品. 七地.與二乘. 亦似則爲下. 反此應知上。

     釋曰.六品者不定地中前六品有羞爲下.二品者諸定地中前二品有羞爲下.七地 者菩薩十地中前七地有羞爲下.二乘者謂下心衆生有羞爲下.由有增上慢故.亦 似者謂未得無生忍菩薩彼有羞亦爲下。

    翻此諸下有羞應知卽是諸上有羞。

    問.何 法是有羞障.及彼障有幾過失。

    偈曰. [一]無羞.惑.不斷. 三害.及六呵. 墮難退苦三. 如前十二失。

     釋曰.無羞者是菩薩有羞障.若有此障則煩惱不斷.煩惱不斷則先生三害.一自害 謂不正思惟.由自惱故.二他害謂瞋及捨.由惱他故。

    問.瞋者惱衆生可爾.捨者雲何 惱衆生。

    答.菩薩應化衆生捨而不化.是謂爲惱。

    俱害者謂破屍羅.由惱自他故。

    起三 害已卽於現法得六呵責.由疑悔失利失護棄捨治罰惡名故.隨其次第得六種呵 注: [一]梵藏本此節原有四頌.分六段釋.今略爲一頌一段. ******************** 責.所謂自呵責乃至十方人呵責。

    如是已後復有三種過失生.一退墮諸難處.二退 失已得未得善法.三從彼生大苦受.是謂無羞生十二種過失。

    問.已知障及過失.何 者是有羞功德。

    偈曰. [一]此等一切惡 菩薩若有羞 當知一切盡. 起彼對治故。

     天人聰慧生 速滿於二聚. 成生不退轉 離不離爲果。

     釋曰.初偈顯示有羞離過功德.如前過失菩薩有羞一切不有故。

    後偈顯示有羞集 功德.具足聚集五勝果故。

    天人聰慧生者是得果報果.謂常生天上及以人中恆得 聰慧故。

    速滿於二聚者是得增上果.謂得大菩提二聚故。

    成生不退轉者是得丈夫 果.丈夫所作故。

    離者是得相離果.離彼障故。

    不離者是得依果.一切生處不離彼障 對治故。

    問.有羞功用譬喻雲何。

    偈曰. [二]有衣翻有垢 凡夫無慚故。

    [三]天衣更無垢 菩薩有慙爾。

     菩薩慚具足 如空不可汙. 欲勝諸菩薩 亦以慚莊嚴。

     注: [一]梵藏本此節原有三頌.分六段釋.今略爲二頌一段. [二]梵藏本此節三頌.分五段釋.今合爲一. [三]原刻作無.今依麗刻改. ******************** 譬如慈母愛 慚護衆生然. 觀生及化生 此事由慚起。

     釋曰.此中第一偈顯示慚如衣服.何以故.有慚者過垢不能汙故。

    第二偈上半顯示 慚如虛空.何以故.有慚者雖值世間八法不被染故。

    第二偈下半顯示慚如莊嚴.何 以故.有慚者端正勝餘菩薩故。

    第三偈顯示慚如慈母.何以故.有慚者擁護生死一 切過失如象馬軍觀生化生由此起故。

    衣服譬顯慚能對治住諸煩惱.虛空譬顯慚 能對治染著八法.莊嚴譬顯慚能隨順同行.慈母譬顯慚能成熟衆生。

    問.菩薩行慚 有何相。

    偈曰. 不忍.及不行. 亦忍.及亦行. 當知此四種 是說行慚相。

     釋曰.此偈顯示四種行慚相.一不忍二不行三忍四行.何以故.有慚者於一切過惡 有前二相.不忍故不行故.於一切功德有後二相.忍故行故。

    問.雲何慚羞得無上。

    偈 曰. 修習於慚羞 亦起五自意. 信法等別故 無上如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