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

關燈
時常自省察所作三業知過則改.此事常修則戒度圓滿。

    三者耐苦.若有 他來作諸不饒益事及自求法忍諸寒熱等苦.此事常修則忍度圓滿。

    四者修善.善 謂六波羅蜜.於諸地中此事常修則進度圓滿。

    五者不味.謂不噉禪中勝樂恆來欲 界受生.此事常修則禪度圓滿。

    六者不分別.謂於三輪異相不起分別.此事常修則 智度圓滿。

    已說菩薩六種必常作.次說菩薩六度勝類.偈曰. [一]法施.及聖戒. 無生.起大乘. 定悲.如實智. 六行此爲勝。

     釋曰.施有多種以法施而爲最上.戒有多種以聖人所愛無流戒而爲最上.忍有多 種以八地無生忍而爲最上.精進有多種以起大乘度脫眾生而爲最上.定有多種 以出世第四禪與大悲合者而爲最上.智有多種以如實通達諸法智而爲最上。

    已 說菩薩六度[二]勝類.次說四種假建立.偈曰. [三]立法.及立諦. 立理.亦立乘. 五七四三種 建立假差別。

     釋曰.四種假建立者.一法假建立二諦假建立三道理假建立四乘假建立。

    問.各有 注: [一]梵藏本此段一頌半.今譯文略. [二]原刻作脫.今依麗刻改. [三]梵藏本缺此總頌. ******************** 幾種。

    答.法假建立有五種差別.諦假建立有七種差別.道理假建立有四種差別.乘 假建立有三種差別。

    法假建立五種者.偈曰. [一]所謂五明處 皆是大乘種.修多祗夜等 類有差別故。

     釋曰.法假建立五種卽是五明論.此五皆是大乘修多羅祇夜等種類差別.五明處 如覺分品說。

    諦假建立七種者.偈曰. 輪轉.及空相. 唯識.與依止. 邪行.亦清淨. 正行.如七種。

     釋曰.七種差別卽是七如.一輪轉如二空相如三唯識如四依止如五邪行如六清 淨如七正行如。

    輪轉如者謂生死.卽是三界心心法.此從分別起.此分別復從因緣 起不從自在等因生.亦非無因生.由分別境界空故一切時但有分別依他二性輪 轉。

    空相如者謂法無我.一切諸法同一空如以爲相故。

    唯識如者謂無分別智。

    依止 如者謂苦諦.此有二種.一器世間二眾生世間。

    邪行如者謂集諦.此卽是愛。

    清淨如 者謂滅諦.此有二種.一煩惱障淨二智障淨。

    正行如者謂道諦。

    如此七種如名諦假 注: [一]梵藏本此下四頌合作一段. ******************** 建立.此中應知三種如是分別依他二性.謂輪轉如依止如邪行如.四種如是真實 性.謂空相如唯識如清淨如正行如故.分別依他二性攝者卽是世諦.真實性攝者 卽是真諦。

    道理假建立四種者.偈曰. 正思.正見果. 擇法現等量. 亦說不思議. 道理有四種。

     釋曰.道理假建立有四種.一相待道理二因果道理三成就道理四法然道理。

    相待 道理者所謂正思.由待正思出世正見方始得起.離正思惟更無別方便故。

    因果道 理者所謂正見及果.成就道理者所謂以現等量簡擇諸法。

    法然道理者所謂不可 思議處.此法已成故.如問何故正思能起正見.此已成就不應更思.何故正見能斷 煩惱及得於滅.此已成就不可更思.諸如是義悉是法然道理。

    如此四種名道理假 建立。

    乘假建立三種者.偈曰. 心.說.行.聚.果. 五各下中上. 依此三品異 建立有三乘。

     釋曰.依五義三品建立三乘.五義者一心二說三行四聚五果.三品者謂下中上。

    若 ******************** 聲聞五事俱下.心[一]下者求自解脫.說下者說自利法.行下者行自利行.聚下者福智 陿小但三生等.果下者得聲聞果。

    若緣覺乘五事俱中。

    若菩薩乘五事俱上。

    心上者 謂四種恩心如金剛般若經說.說上者如其恩心作如是說法.行上者如其說法作 如是行行.聚上者如其行行得如是聚滿.果上者如其聚滿得無上菩提。

    復次若聲 聞乘從他聞法內自思惟以分別智得果.若緣覺乘不從他聞內自思惟亦以分別 智得果.若菩薩乘不從他聞以無分別智得果.此三種名乘假建立。

    已說四種假建 立.次說菩薩四種求知.偈曰. [二]名物互爲客. 二性俱是假. 二別不可得. 是名四求義。

     釋曰.諸菩薩四種求諸法.一名求二物求三自性求四差別求。

    名求者推名於物是 客此謂名求.物求者推物於名是客此謂物求.自性求者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 是假此謂自性求.差別求者推名差別及物差別知俱空故悉不可得此謂差別求。

     說四求已.次分別四如實知.偈曰. 注: [一]原刻作一.今依麗刻改. [二]玄奘譯攝大乘論卷二引此頌雲.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亦唯假. ******************** 真智有四種 名等不可得. 二利爲大業 成在諸地中。

     釋曰.諸菩薩於諸法有四種如實知.一緣名如實知二緣物如實知三緣自性如實 知四緣差別如實知。

    如實知者.由知一[一]切名等皆不可得故。

    二利爲大業成在諸地 中者.諸菩薩於諸地中起自利利他大事.此名如實知業。

    偈曰. 住持.及受用. 種子.合三因. 依止.及心法. 亦種.爲彼縛。

     釋曰.三因者.一住持因二受用因三種子因。

    住持因者謂器世界.受用因者謂五欲 境界.種子因者謂阿梨耶識.由此識是內外諸法種子因故.此三因如繩卽是能縛。

     問.此縛縛何等物。

    答.依止及心法亦種爲彼縛.所縛亦有三種.一依止二心法三阿 梨耶識。

    問.依止是何等。

    答.是眼等六根。

    問.阿梨耶識是何等。

    答.是三界內外諸法種 子.此中但有阿梨耶識可縛.無人我可縛.此名如實知繫縛。

    偈曰. [二]安相在心前 及以自然住. 一切俱觀察 至得大菩提。

     釋曰.安相在心前者.安相謂聞思修慧方便.人所緣起分別故名安相。

    及以自然住 注: [一]原刻作物.今依麗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