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

關燈
[一]身知則舒顏. 口知則先語. 爲令成器故. 正法隨修行。

     注: [一]梵藏本此頌分四段釋.並雜入牒問.今譯改式. ******************** 釋曰.舒顏者謂熙怡歡笑.此是身知世間.先語者謂慰問讚美.此是口知世間。

    問.此 知何所爲。

    答.爲令成器故。

    問.令成何器。

    答.正法隨修行.令成此器故。

    問.雲何諦知世 間。

    偈曰. [一]二知知世生. 二知知世滅. 爲息復爲得 諦[二]智勤修行 釋曰.二知知世生者知苦集二諦則知世間常生.由生及生方便故.二知知世滅者 知滅道二諦則知世間可滅.由滅及滅方便故。

    問.知諦世間復何所爲。

    答.爲息復爲 得諦智勤修行.息者苦集諦.得者滅道諦.諸菩薩爲息苦集諦爲得滅道諦故.觀諸 諦修智具足.如是知世間卽是知世間業。

    已說菩薩知世間.次說菩薩修習四量.偈 曰. 能詮.及義意. 了義.亦無言. 當知此四種 是說四量相。

     釋曰.能詮者如來所說十二部經.此法爲量非人爲量。

    義意者謂文中所以.此義爲 量非語爲量。

    了義者謂世間可信及佛所印可.此了義爲量非不了義爲量。

    無言者 注: [一]梵藏本此節原有二頌.今譯文略. [二]原刻作知今依下長行及梵藏本改. ******************** 謂出世證智.此智爲量非識爲量。

    問.世尊何故說此四量。

    偈曰. 謗法.及非義. 邪思.與可言. 遮此四事故 次第說四量。

     釋曰.說能詮法爲量遮謗說人.說義意爲量遮非義文句.說了義爲量遮邪思倒解. 説智爲量遮可言智。

    問.依此四量有可功德。

    偈曰. 信心.及內思. 正聞.與證智. 菩薩不可壞 依量功德爾。

     釋曰.依第一量則信心不可壞.依第二量則正思不可壞.依第三量則正聞不可壞. 依第四量則世智不可壞。

    已說菩薩修習四量.次說菩薩四無礙解.偈曰. 於門.相.言.智. 通達無比倫. 此卽是菩薩 四種無礙解。

     釋曰.第一者謂知門智.能知義中所有名門差別故。

    第二者謂知相智.能知此義屬 此名故。

    第三者謂知言智.能知異土言音故。

    第四者謂知智智.能知自能說法故。

    知 此四種是無礙解。

    偈曰. [一]能說及所說 說具合三事. 四.二.復二種. 次第三事因。

     ******************** 釋曰.能說所說說具.此三事各有因緣。

    能說有四因緣.一教授智二成熟智三聚滿 智四令覺智。

    所說有二因緣.一法二義.四智於此二有用故。

    說具有二因緣.一言二 智.由此二得成說故。

    偈曰. 舉法.及釋法. 令解.與避難. 建立四無礙 以是義應知。

     釋曰.舉法者以門故.釋法者以相故.令解者以言故.避難者以智故.應知此中以所 說法及義以說具言及智次第建立四無礙解。

    問.雲何名無礙解.無礙解者有何業。

     偈曰. 內證及外覺 故稱無礙解. 能斷一切疑 此卽是彼業。

     釋曰.此偈上半立名.下半顯業。

    名者.由諸菩薩初以出世間智內證諸法得平等如 解.後以後得世智外覺諸法法門差別.由此道理故名無礙解。

    業者.復由此解能斷 一切衆生一切疑網.此名爲業。

    已說菩薩四無礙解.次說菩薩二聚功德.偈曰. 福智爲二聚 勝報亦不汙. 一切諸菩薩 勝相皆如此。

     注: [一]梵藏本此下二頌合爲一段. ******************** 釋曰.福智爲二聚者二聚謂福聚及智聚。

    勝報亦不汙者諸菩薩由福聚故於生死 中作勝報成就因.由智聚故於彼勝報作不染汙因.是故菩薩勝相無等。

    問.二聚攝 六度雲何。

    偈曰. 初二爲福體. 第六卽是智. 餘三二聚因. 五亦成智聚。

     釋曰.初二爲福體者應知施戒二波羅蜜爲福聚體.第六卽是智者應知般若波羅 蜜卽爲智聚體.餘三二聚因者應知忍辱精進禪定三波羅蜜通爲二聚因.由俱作 故.五亦成智聚者復由般若能迴向故一切諸波羅蜜皆成智聚。

    問.雲何名聚.雲何 聚業。

    偈曰. 正修及數修 資善名爲聚. 自利與他利 成就則名業。

     釋曰.此偈上半釋名.下半顯業。

    名者.三婆羅名爲聚.[一]三者正修義.婆羅者數修義.由 正修及數修善法則得資長.由資長故名聚。

    業者.由此聚故則能成就自他二利.是 名爲業。

    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