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本此下二頌合爲一段.
********************
釋曰.彼精進依人差別復說三種及二種.三種者依三乘行人差別.如其次第下中
上精進故。
問.何因復二種。
答.下上覺故.下覺者依二乘行人.上覺者依大乘行人.如 其次第說於小利及大利故.何以故.爲自利故.爲他利故。
偈曰. 財著.煩惱著. 厭著.知足著. 四著不能退 對治分四種。
釋曰.此偈說精進對治差別.由對治四著有四不退說四種對治差別。
問.此雲何。
答. 檀等諸行由四著爲礙故而不得行.一者財著.於財極悋故.二者煩惱著.於財起染 故.三者厭著.於檀等行有退屈故.四者知足著.於少施等喜滿足故。
行精進者對治 如此四著能得不退故.說四種對治差別。
已說六波羅蜜功德.次說六波羅蜜互顯. 偈曰. 相攝.及差別. 依法.亦爲因. 六度互相成 一切種分別。
釋曰.六波羅蜜相成自有四義.一相攝二差別三依法四爲因。
相攝者.無畏施攝戒 忍二度.由此二度能與無畏故.法施攝定智二度.由此二度能與法故.俱施攝精進 ******************** 一度.由此一度能行二施故。
問.戒攝幾種。
答.攝善法戒一切檀等皆攝。
如是忍等互 攝如其所應作。
差別者.檀等六種卽爲六施謂施施戒施乃至般若施.於他相續建 立檀等故。
依法者.所有諸經所有檀等諸義顯示所有檀等諸義.所有諸經顯示處 處相攝應知。
爲因者.謂檀爲戒等因.何以故.不顧財者能行戒等故.戒亦施等因.何 以故.比丘受護者能捨一切所有受故.住戒者能具足忍等故.又受攝善法戒爲檀 等故.如是忍等互爲因如其所應作。
如是說六波羅蜜義已.次說四攝行.偈曰. 布施.將愛語. 利行.幷同利. 施平.及彼說. 建立.亦自行。
釋曰.四攝者.一布施攝二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利攝。
施平者卽布施攝.彼說者謂 愛語攝.說彼波羅蜜義故.建立者謂利行攝.建立衆生於波羅蜜中故.自行者謂同 利攝.建立他已自亦如是行故。
問.何故說此四攝體。
答.此說攝他諸方便。
偈曰. 攝他四方便 卽是四攝性. 隨攝.亦攝取. 正轉.及隨轉。
釋曰.布施者是隨攝方便.由財施隨他身起攝故。
愛語者是攝取方便.由無知疑惑 ******************** 者令受義故。
利行者是正轉方便.由此行諸善轉故。
同利者是隨轉方便.菩薩自如 說行.衆生知已先未行善亦隨行故。
問.四攝業雲何。
偈曰. 令器.及令信. 令行.亦令解. 如是作四事 次第四攝業。
釋曰.布施者能令於法成器.由隨順於財則堪受法故。
愛語者能令於法起信.由教 法義彼疑斷故。
利行者能令於法起行.由如法依行故。
同利者能令彼得解脫.由行 淨長時得饒益故。
是爲四攝業。
問.世尊亦說二攝.此雲何。
偈曰. 四體說二攝 財攝及法攝. 財一法有三 次第攝四攝。
釋曰.此四攝體世尊餘處說爲二攝.謂財攝法攝.卽以二攝攝於四攝.財攝攝初一 攝.法攝攝後三攝。
問.雲何攝後三。
答.法有三種.一所緣法二所行法三所淨法.如其 次第攝後三攝應知。
偈曰. 下中上差別 如是四攝種. 倍無.及倍有. 亦純.合三益。
釋曰.四攝種差別有三謂下中上.由諸菩薩攝三乘人差別故。
由此三種差別次第 ******************** 復有三益.一倍無益二倍有益三純有益.倍無益者謂解行地菩薩攝.倍有益者謂 入大地菩薩攝.純有益者謂八地已上菩薩攝.由彼決定能令衆生成就故。
偈曰. 菩薩欲攝衆 依此四方便. 大利.及易成. 得讚.三益故。
釋曰.若諸菩薩欲攝徒衆者一切皆須依此四攝以爲方便.何以故.由一切大利得 成就故.由是樂易方便故.由得諸佛稱揚故。
偈曰. 四攝於三世 恆時攝衆生. 成就衆生道 非餘唯四攝。
釋曰.此四攝於三世中已攝當攝現攝一切衆生.是故此四攝是成熟衆生道非餘 諸道.餘道無體故。
別說六度四攝已.次以一偈總結前義.偈曰. 不著.及寂靜. 能耐.將意勇. 不動.幷離相. 亦攝攝衆生。
釋曰.此偈上三句結六度義.下一句結四攝義.偈義如前解。
菩薩以此六行行此四 攝.顯示六波羅蜜成就自利利他.四攝成就亦爾.是故如其次第先說六度後說四 攝。
度攝品究竟。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
問.何因復二種。
答.下上覺故.下覺者依二乘行人.上覺者依大乘行人.如 其次第說於小利及大利故.何以故.爲自利故.爲他利故。
偈曰. 財著.煩惱著. 厭著.知足著. 四著不能退 對治分四種。
釋曰.此偈說精進對治差別.由對治四著有四不退說四種對治差別。
問.此雲何。
答. 檀等諸行由四著爲礙故而不得行.一者財著.於財極悋故.二者煩惱著.於財起染 故.三者厭著.於檀等行有退屈故.四者知足著.於少施等喜滿足故。
行精進者對治 如此四著能得不退故.說四種對治差別。
已說六波羅蜜功德.次說六波羅蜜互顯. 偈曰. 相攝.及差別. 依法.亦爲因. 六度互相成 一切種分別。
釋曰.六波羅蜜相成自有四義.一相攝二差別三依法四爲因。
相攝者.無畏施攝戒 忍二度.由此二度能與無畏故.法施攝定智二度.由此二度能與法故.俱施攝精進 ******************** 一度.由此一度能行二施故。
問.戒攝幾種。
答.攝善法戒一切檀等皆攝。
如是忍等互 攝如其所應作。
差別者.檀等六種卽爲六施謂施施戒施乃至般若施.於他相續建 立檀等故。
依法者.所有諸經所有檀等諸義顯示所有檀等諸義.所有諸經顯示處 處相攝應知。
爲因者.謂檀爲戒等因.何以故.不顧財者能行戒等故.戒亦施等因.何 以故.比丘受護者能捨一切所有受故.住戒者能具足忍等故.又受攝善法戒爲檀 等故.如是忍等互爲因如其所應作。
如是說六波羅蜜義已.次說四攝行.偈曰. 布施.將愛語. 利行.幷同利. 施平.及彼說. 建立.亦自行。
釋曰.四攝者.一布施攝二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利攝。
施平者卽布施攝.彼說者謂 愛語攝.說彼波羅蜜義故.建立者謂利行攝.建立衆生於波羅蜜中故.自行者謂同 利攝.建立他已自亦如是行故。
問.何故說此四攝體。
答.此說攝他諸方便。
偈曰. 攝他四方便 卽是四攝性. 隨攝.亦攝取. 正轉.及隨轉。
釋曰.布施者是隨攝方便.由財施隨他身起攝故。
愛語者是攝取方便.由無知疑惑 ******************** 者令受義故。
利行者是正轉方便.由此行諸善轉故。
同利者是隨轉方便.菩薩自如 說行.衆生知已先未行善亦隨行故。
問.四攝業雲何。
偈曰. 令器.及令信. 令行.亦令解. 如是作四事 次第四攝業。
釋曰.布施者能令於法成器.由隨順於財則堪受法故。
愛語者能令於法起信.由教 法義彼疑斷故。
利行者能令於法起行.由如法依行故。
同利者能令彼得解脫.由行 淨長時得饒益故。
是爲四攝業。
問.世尊亦說二攝.此雲何。
偈曰. 四體說二攝 財攝及法攝. 財一法有三 次第攝四攝。
釋曰.此四攝體世尊餘處說爲二攝.謂財攝法攝.卽以二攝攝於四攝.財攝攝初一 攝.法攝攝後三攝。
問.雲何攝後三。
答.法有三種.一所緣法二所行法三所淨法.如其 次第攝後三攝應知。
偈曰. 下中上差別 如是四攝種. 倍無.及倍有. 亦純.合三益。
釋曰.四攝種差別有三謂下中上.由諸菩薩攝三乘人差別故。
由此三種差別次第 ******************** 復有三益.一倍無益二倍有益三純有益.倍無益者謂解行地菩薩攝.倍有益者謂 入大地菩薩攝.純有益者謂八地已上菩薩攝.由彼決定能令衆生成就故。
偈曰. 菩薩欲攝衆 依此四方便. 大利.及易成. 得讚.三益故。
釋曰.若諸菩薩欲攝徒衆者一切皆須依此四攝以爲方便.何以故.由一切大利得 成就故.由是樂易方便故.由得諸佛稱揚故。
偈曰. 四攝於三世 恆時攝衆生. 成就衆生道 非餘唯四攝。
釋曰.此四攝於三世中已攝當攝現攝一切衆生.是故此四攝是成熟衆生道非餘 諸道.餘道無體故。
別說六度四攝已.次以一偈總結前義.偈曰. 不著.及寂靜. 能耐.將意勇. 不動.幷離相. 亦攝攝衆生。
釋曰.此偈上三句結六度義.下一句結四攝義.偈義如前解。
菩薩以此六行行此四 攝.顯示六波羅蜜成就自利利他.四攝成就亦爾.是故如其次第先說六度後說四 攝。
度攝品究竟。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