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
依止思惟三依止三昧.依止信向者如分別修中信思惟所說.依止思惟者如分別
修中味思惟隨喜思惟希望思惟所說.依止三昧者謂依金剛藏等定如勢力依止
修中所說.如是依等無上故檀得無上。
如檀八無上.戒等五波羅蜜八無上應知亦 爾。
此中戒品類無上者謂菩薩戒.忍品類無上者謂來殺菩薩者卑下劣弱.精進品 類無上者謂修諸波羅蜜所對治斷.禪品類無上者謂菩薩三摩提.智品類無上者 謂緣如如境。
戒等由勝田無上者謂大乘法.餘六無上如檀中說。
復次檀及精進復 有不共差別功德。
問.檀差別雲何。
偈曰. 施一令得樂 多劫自受苦 尚捨爲愛染. 何況利翻彼。
釋曰.若諸菩薩施一衆生令其得樂自身多劫受貧窮苦尚施無悋.由愛染故.愛染 者謂悲差別.何況施一衆生令其得樂自身多劫獲大福利也。
偈曰. 乞者隨所欲 菩薩一切捨. 彼求爲身故 利彼百種施。
釋曰.此偈上半總說謂隨彼所求菩薩悉捨.下半解釋謂彼乞者爲自利故一切欲 ******************** 得.菩薩爲利他故百種悉捨。
偈曰. 捨身尚不苦 何況餘財施. 出世喜得故 起苦是無上。
釋曰.菩薩捨身時由心故不生苦.此心顯示菩薩出世間.何以故.得歡喜故。
問.此喜 從何得。
答.從起苦得.是故起苦是菩薩無上.是故菩薩在出世間上。
偈曰. 乞者一切得 得喜非大喜. 菩薩一切捨 喜彼喜大故。
釋曰.乞者所須菩薩皆施.乞者得喜此喜非是大喜。
問.何故。
答.由菩薩一切皆捨.喜 彼得財此喜爲大.奪彼喜故。
偈曰.[一]乞者一切得 有財非見富. 菩薩一切捨 無財見大富。
釋曰.此偈顯菩薩財無盡差別。
偈曰. 乞者一切得 非大饒益想. 菩薩一切捨 得大饒益想。
釋曰.此偈顯菩薩大悲差別。
偈曰. 乞者自在取 如取路傍果. 菩薩能大捨 餘人無是事。
注:[一]梵藏本此下二頌合爲一段.
********************
釋曰.此顯菩薩無著差別。
問.說檀不共功德差別已.精進不共功德差別復雲何。
偈 曰. 勝.因.依.業.種. 對治等異故. 如是六種義 精進有差別。
釋曰.精進有六種差別.一勝差別二因差別三依止差別四業差別五種差別六對 治差別。
此偈總擧.餘偈別釋。
偈曰.[一]白法進爲上 進亦是勝因. 及得諸善法 進則爲依止。
釋曰.此偈說精進勝差別因差別依止差別。
白法進爲上者說最勝差別.由於一切 善法中說精進爲最勝故。
進亦是勝因者說因差別.由說精進是無上因故。
及得諸 善法進則爲依止者說依止差別.由依止精進得一切善法故。
偈曰. 現樂.與世法. 出世.及資財. 動靜.及解脫. 菩提.七爲業。
釋曰.此偈說精進業差別.此業差別有七種.一得現法樂住二得世間法三得出世 間法四得資財.五得動靜.動靜者由是世間不究竟故.六得解脫.解脫者由斷身見 注:[一]梵本此頌十一言一句式.末句總說七業.今譯改文.
********************
故.七得菩提.菩提者由大菩提故。
偈曰.[一]增減.及增上. 捨障.亦入真. 轉依.與大利. 六說精進種。
釋曰.此偈說精進種差別。
種差別有六種.一增減精進謂四正勤.二惡法減二善法 增故。
二增上精進謂五根.由於解脫法爲增上義故。
三捨障精進謂五力.由彼障礙 不能礙故。
四入真精進謂七覺分.由見道建立故。
五辦依精進謂八聖道分.由修道 是究竟轉依因故。
六大利精進謂六波羅蜜.由自利利他故。
偈曰. 種復有五異. 弘誓.將發行. 無下.及不動. 第五說無厭。
釋曰.五異者.一弘誓精進謂欲發起行故.二發行精進謂現行諸善故.三無下精進 謂得大果下體無故.四不動精進謂寒熱等苦不能動故.五無厭精進謂不以少得 爲足故。
此五種如經中所說有弘誓精進.有現起精進.有勇猛精進.有堅固精進.有 不捨佛道精進.於諸善法中如其次第應知。
偈曰. 三種.下中上. 由依三乘爾. 亦二.下上覺. 利有小大故。
注:[一]梵藏
如檀八無上.戒等五波羅蜜八無上應知亦 爾。
此中戒品類無上者謂菩薩戒.忍品類無上者謂來殺菩薩者卑下劣弱.精進品 類無上者謂修諸波羅蜜所對治斷.禪品類無上者謂菩薩三摩提.智品類無上者 謂緣如如境。
戒等由勝田無上者謂大乘法.餘六無上如檀中說。
復次檀及精進復 有不共差別功德。
問.檀差別雲何。
偈曰. 施一令得樂 多劫自受苦 尚捨爲愛染. 何況利翻彼。
釋曰.若諸菩薩施一衆生令其得樂自身多劫受貧窮苦尚施無悋.由愛染故.愛染 者謂悲差別.何況施一衆生令其得樂自身多劫獲大福利也。
偈曰. 乞者隨所欲 菩薩一切捨. 彼求爲身故 利彼百種施。
釋曰.此偈上半總說謂隨彼所求菩薩悉捨.下半解釋謂彼乞者爲自利故一切欲 ******************** 得.菩薩爲利他故百種悉捨。
偈曰. 捨身尚不苦 何況餘財施. 出世喜得故 起苦是無上。
釋曰.菩薩捨身時由心故不生苦.此心顯示菩薩出世間.何以故.得歡喜故。
問.此喜 從何得。
答.從起苦得.是故起苦是菩薩無上.是故菩薩在出世間上。
偈曰. 乞者一切得 得喜非大喜. 菩薩一切捨 喜彼喜大故。
釋曰.乞者所須菩薩皆施.乞者得喜此喜非是大喜。
問.何故。
答.由菩薩一切皆捨.喜 彼得財此喜爲大.奪彼喜故。
偈曰.
釋曰.此偈顯菩薩財無盡差別。
偈曰. 乞者一切得 非大饒益想. 菩薩一切捨 得大饒益想。
釋曰.此偈顯菩薩大悲差別。
偈曰. 乞者自在取 如取路傍果. 菩薩能大捨 餘人無是事。
注:
問.說檀不共功德差別已.精進不共功德差別復雲何。
偈 曰. 勝.因.依.業.種. 對治等異故. 如是六種義 精進有差別。
釋曰.精進有六種差別.一勝差別二因差別三依止差別四業差別五種差別六對 治差別。
此偈總擧.餘偈別釋。
偈曰.
釋曰.此偈說精進勝差別因差別依止差別。
白法進爲上者說最勝差別.由於一切 善法中說精進爲最勝故。
進亦是勝因者說因差別.由說精進是無上因故。
及得諸 善法進則爲依止者說依止差別.由依止精進得一切善法故。
偈曰. 現樂.與世法. 出世.及資財. 動靜.及解脫. 菩提.七爲業。
釋曰.此偈說精進業差別.此業差別有七種.一得現法樂住二得世間法三得出世 間法四得資財.五得動靜.動靜者由是世間不究竟故.六得解脫.解脫者由斷身見 注:
偈曰.
釋曰.此偈說精進種差別。
種差別有六種.一增減精進謂四正勤.二惡法減二善法 增故。
二增上精進謂五根.由於解脫法爲增上義故。
三捨障精進謂五力.由彼障礙 不能礙故。
四入真精進謂七覺分.由見道建立故。
五辦依精進謂八聖道分.由修道 是究竟轉依因故。
六大利精進謂六波羅蜜.由自利利他故。
偈曰. 種復有五異. 弘誓.將發行. 無下.及不動. 第五說無厭。
釋曰.五異者.一弘誓精進謂欲發起行故.二發行精進謂現行諸善故.三無下精進 謂得大果下體無故.四不動精進謂寒熱等苦不能動故.五無厭精進謂不以少得 爲足故。
此五種如經中所說有弘誓精進.有現起精進.有勇猛精進.有堅固精進.有 不捨佛道精進.於諸善法中如其次第應知。
偈曰. 三種.下中上. 由依三乘爾. 亦二.下上覺. 利有小大故。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