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關燈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度攝品第十七之二 釋曰.已說修習六波羅蜜.次說六波羅蜜差別。

    六波羅蜜差別各有六義.一者自性 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相應六者品類。

    偈曰. [一]施彼.及共思. 二成.亦二攝. 具住不慳故. 法財無畏[二]三。

     釋曰.此偈明檀波羅蜜六義。

    施彼者是施自性.由以己物施諸受者故。

    共思者是施 因由無貪善根與思俱生故。

    二成者是施果.由財成就及身成就故.言身成就者具 攝命等五事.如五事經中說施食得五事一者得命二者得色三者得力四者得樂 五者得辯。

    二攝者是施業.由自他二攝滿足及大菩提滿足故。

    具住不慳故者是施 相.應由具足住不慳人心中故。

    法財無畏三者是施品類.品類有三一者法施二者 注: [一]梵本此節原有八言句式二頌.今合爲一次下五度皆同. [二]梵本第二頌末句雲.智者應知習.今譯改入長行. ******************** 財施三者無畏施故。

    如是六義智者應知應習。

    偈曰. 六支.滅有邊. 善道.及持等. 福聚具足故. 二得爲二種。

     釋曰.此偈明屍波羅蜜六義。

    六支者是戒自性.由住具戒乃至受學諸學足故。

    滅有 邊者是戒因.滅是涅槃.爲求涅槃度諸有邊受行戒故。

    善道者是戒果.善道及不悔 等次第五心住因戒得故。

    持等者是戒業.戒有三能.一者能持.由能[一]任持一切功德 如大地故.二者能靜.由能止息一切煩惱火熱故.三者無畏.由能不起一切怖憎等 諸罪緣起豈畏起諸罪故。

    福聚具足故者是戒相應.由一切時身口意業皆行善行 故。

    二得爲二種者是戒品類.二得謂受得及法得.受得者攝波羅提木義護.法得者 攝禪護及無流護故。

    偈曰. 不報耐智性. 大悲及法依. 五德.幷二利. 具勝.彼三種。

     釋曰.此偈明羼提波羅蜜六義。

    不報耐智性者是忍自性.一不報二耐三智.此三次 第是三忍自性.不報者是他毀忍自性.耐者是安苦忍自性.智者是觀法忍自性。

    大 注: [一]原刻作住.今依麗刻改. ******************** 悲及法依者是忍因.一大悲爲因.二法依爲因.法依者謂受戒及多聞故。

    五德者是 忍果.如經中說忍得五種果.一得少憎嫉二得不壞他意三得喜樂四得臨終不悔 五得身壞生天。

    二利者是忍業.由三忍故能作自利利他二種業.如經偈說.作彼二 義自利利他.若知他瞋於彼自息。

    具勝者是忍相應.忍難行故名最勝.具足最勝名 相應.如經中說忍最上難行故。

    彼三種者是忍品類.彼人有三品.一他毀忍二安苦 忍三觀法忍故。

    偈曰. 於善於正勇. 有信有欲故. 念增.及對治. 具德.彼七種. 釋曰.此偈明毗梨耶波羅蜜六義。

    於善於正勇者是精進自性.遮餘業中勇猛故言 善.除外道解脫中勇猛故言正。

    有信有欲故者是精進因.由信及求精進得起故。

    念 增者是精進果.念定等功德復由精進起故。

    對治者是精進業.如經中說起精進者 能得樂住不雜諸惡不善法故。

    具德者是精進相應.由具無貪等功德故。

    彼七種者 是精進品類.彼人有七品精進.一學戒精進二學定精進三學慧精進四身精進五 ******************** 心精進六無間精進七尊重精進。

    偈曰. 心住.及念進. 樂生.亦通住. 諸法之上首. 彼種三復三。

     釋曰.此偈明禪波羅蜜六義。

    心住者是定自性.由心住內故。

    念進者是定因.有念故 於緣不忘.依進故禪定得起。

    樂生者是定果.離退離方便果不虛故。

    通住者是定業. 通謂五通。

    住謂三住聖住天住梵住.禪定能令五通及三住皆得自在住故。

    諸法之 上首者是定相應.如經中說三摩提者諸法上首故。

    彼種三復三者是定品類.彼人 有二種三品.一者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三品故.二者喜俱樂俱捨俱三品 故。

    偈曰. 正擇.與定持. 善脫.及命說. 諸法之上首. 彼亦有三種。

     釋曰.此偈明般若波羅蜜六義。

    正擇者是慧自性.由離邪業及世間所識業正擇出 世間法故。

    定持者是慧因.由定持慧如實解法故。

    善脫者是慧果.謂於染汙得善解 脫.何以故.由世間出世間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