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此時所得法 一切菩提分. 應知彼菩薩 同得如見道。
釋曰.一切菩提分者謂四念處等.彼菩薩得見道時亦得此法。
偈曰.[一]覺世唯諸行 無我唯苦著. 無義自我滅 大義依大我。
釋曰.覺世唯諸行無我唯苦著者.此菩薩覺諸世間但是諸行實無有我.衆生計著 注:[一]梵藏本此下五頌合爲一段.
********************
唯著苦耳。
無義自我滅者.謂染汙身見滅故。
大義者利益一切衆生故.大我者以一 切衆生爲自己故.此中菩薩滅自我見依大我見作衆生利益事.是謂大義依大我。
偈曰. 無我復我見 無苦亦極苦. 益彼不求報 以利自我故。
釋曰.此中諸菩薩無我者謂無自身無義我見.復我見者謂有他身大義我見.無苦 者謂無自身所起諸苦.亦極苦者謂有他身所起諸苦。
益彼不求報者.無希望故.何 以故.以利自我故.諸菩薩利益衆生時卽是利益自我.是故無外希望。
偈曰. 自脫心最上 他縛卽堅廣. 苦邊不可盡 如是應勤作。
釋曰.自脫心者謂滅自見道所斷煩惱故.最上者此解脫由無上乘故。
他縛卽堅廣 者由一切衆生相續所起煩惱故.苦邊不可盡者衆生界無邊如虛空故.如是應勤 作者衆生如是苦菩薩應爲衆生斷苦作邊.作已復作不應休息故。
偈曰. 自苦不息忍 豈忍他諸苦. 此生及窮生 翻彼謂菩薩。
******************** 釋曰.衆生於一期生苦及窮生死際不可思議苦無能忍受者.此菩薩翻彼不能忍 受悉能爲之忍受.故言翻彼謂菩薩。
偈曰. 於他行等愛 利彼不退轉. 希有非希有 他利自利故。
釋曰.於他行等愛利彼不退轉者.菩薩於一切衆生行平等愛心無有差別.若求樂 利益若行樂利益若求行時利益之心無有退轉。
希有非希有他利自利故者.此不 退轉事於諸世間希有最上.然此希有亦非希有.何以故.他得益時卽是菩薩自得 益故.偈曰.[一]餘地說修道 二智勤修習. 無分別建立 淨法及衆生。
釋曰.餘地者謂後九地。
問.餘地何所修。
答.二智勤修習.二智者一無分別智二如所 建立智.無分別智謂出世智.如所建立智謂後得世智。
問.此二智有何功能。
答.淨法 及衆生.此中無分別智成熟佛法是其功能.如所建立智成熟衆生是其功能。
偈曰. 修位二僧祗 最後得受職. 入彼金剛定 破諸分別盡。
注:[一]梵本下有八言句式五頌.合爲一段.今譯改爲三段.
********************
釋曰.修位二僧祇最後得受職者.二僧祇謂第二及第三大劫阿僧祇.最後謂究竟
修.於此修位方得受職。
問.受職已更何所作。
答.入彼金剛定破諸分別盡。
問.因何義 故名金剛定。
答.分別隨眠此能破故.是故此定名金剛喻。
偈曰. 轉依究竟淨 成就一切種. 住此所作事 但爲利羣生。
釋曰.轉依究竟淨者.謂永離一切煩惱障及智障故。
成就一切種者.謂得一切種智. 由無上故。
住此所作事者.謂住此位中乃至窮衆生生死際示現成道及現涅槃故。
問.此事何所爲。
答.但爲利羣生.如此等事一向但爲利益一切衆生故。
自下次明因 大教授得大義利.偈曰.[一]牟尼尊難見 常見得大義. 以聞無等法 淨信資養心。
釋曰.此偈明菩薩因大教授常得現前見佛.常聞無正等法.常起極深淨信徧滿於 心.此明初時得大義利。
偈曰. 若於教授中 法門如欲住.如人拔險難 佛勸亦如[二]是。
注:[一]梵藏本下有三頌合爲一段.
[二]梵藏本下有一頌.說佛教授各種義利.今缺.
********************
釋曰.若於教授中法門如欲住者.有諸菩薩於教授時中或於如來法門心欲樂住
也。
如人拔險難佛勸亦如是者.譬如有人墮在深坑有能捉髮懸擲高岸.佛勸亦爾. 若彼菩薩樂住寂滅深坑諸佛如來強能置之佛果高岸。
此明次時得大義利。
偈曰. 世間極淨眼 勝覺無分別. 譬如大日出 除幽朗世間。
釋曰.若諸菩薩成佛時永退一切世間法故[一]眼得最極清淨.爾時名得無分別勝覺。
譬如日輪大出能除幽暗照朗世間.此明畢竟時得大義利如是廣說已。
次以一偈 總結前義.偈曰. 佛子善集滿 成就極廣定. 恆受尊教授 能窮功德海。
釋曰.此偈義如文顯現。
教授品究竟。
業伴品第十六[二]釋曰.已說如來大教授.菩薩起業以方便爲伴今當說.偈曰.
[三]譬如大地種 任持四種物. 如是三種業 建立一切善。
注:[一]原刻作明.今依麗刻改.
[二]梵藏本品首有嗢柁南.總結上文五品次第.今缺.
[三]梵本此頌十二言
釋曰.一切菩提分者謂四念處等.彼菩薩得見道時亦得此法。
偈曰.
釋曰.覺世唯諸行無我唯苦著者.此菩薩覺諸世間但是諸行實無有我.衆生計著 注:
無義自我滅者.謂染汙身見滅故。
大義者利益一切衆生故.大我者以一 切衆生爲自己故.此中菩薩滅自我見依大我見作衆生利益事.是謂大義依大我。
偈曰. 無我復我見 無苦亦極苦. 益彼不求報 以利自我故。
釋曰.此中諸菩薩無我者謂無自身無義我見.復我見者謂有他身大義我見.無苦 者謂無自身所起諸苦.亦極苦者謂有他身所起諸苦。
益彼不求報者.無希望故.何 以故.以利自我故.諸菩薩利益衆生時卽是利益自我.是故無外希望。
偈曰. 自脫心最上 他縛卽堅廣. 苦邊不可盡 如是應勤作。
釋曰.自脫心者謂滅自見道所斷煩惱故.最上者此解脫由無上乘故。
他縛卽堅廣 者由一切衆生相續所起煩惱故.苦邊不可盡者衆生界無邊如虛空故.如是應勤 作者衆生如是苦菩薩應爲衆生斷苦作邊.作已復作不應休息故。
偈曰. 自苦不息忍 豈忍他諸苦. 此生及窮生 翻彼謂菩薩。
******************** 釋曰.衆生於一期生苦及窮生死際不可思議苦無能忍受者.此菩薩翻彼不能忍 受悉能爲之忍受.故言翻彼謂菩薩。
偈曰. 於他行等愛 利彼不退轉. 希有非希有 他利自利故。
釋曰.於他行等愛利彼不退轉者.菩薩於一切衆生行平等愛心無有差別.若求樂 利益若行樂利益若求行時利益之心無有退轉。
希有非希有他利自利故者.此不 退轉事於諸世間希有最上.然此希有亦非希有.何以故.他得益時卽是菩薩自得 益故.偈曰.
釋曰.餘地者謂後九地。
問.餘地何所修。
答.二智勤修習.二智者一無分別智二如所 建立智.無分別智謂出世智.如所建立智謂後得世智。
問.此二智有何功能。
答.淨法 及衆生.此中無分別智成熟佛法是其功能.如所建立智成熟衆生是其功能。
偈曰. 修位二僧祗 最後得受職. 入彼金剛定 破諸分別盡。
注:
問.受職已更何所作。
答.入彼金剛定破諸分別盡。
問.因何義 故名金剛定。
答.分別隨眠此能破故.是故此定名金剛喻。
偈曰. 轉依究竟淨 成就一切種. 住此所作事 但爲利羣生。
釋曰.轉依究竟淨者.謂永離一切煩惱障及智障故。
成就一切種者.謂得一切種智. 由無上故。
住此所作事者.謂住此位中乃至窮衆生生死際示現成道及現涅槃故。
問.此事何所爲。
答.但爲利羣生.如此等事一向但爲利益一切衆生故。
自下次明因 大教授得大義利.偈曰.
釋曰.此偈明菩薩因大教授常得現前見佛.常聞無正等法.常起極深淨信徧滿於 心.此明初時得大義利。
偈曰. 若於教授中 法門如欲住.如人拔險難 佛勸亦如
注:
如人拔險難佛勸亦如是者.譬如有人墮在深坑有能捉髮懸擲高岸.佛勸亦爾. 若彼菩薩樂住寂滅深坑諸佛如來強能置之佛果高岸。
此明次時得大義利。
偈曰. 世間極淨眼 勝覺無分別. 譬如大日出 除幽朗世間。
釋曰.若諸菩薩成佛時永退一切世間法故
譬如日輪大出能除幽暗照朗世間.此明畢竟時得大義利如是廣說已。
次以一偈 總結前義.偈曰. 佛子善集滿 成就極廣定. 恆受尊教授 能窮功德海。
釋曰.此偈義如文顯現。
教授品究竟。
業伴品第十六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