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未入淨心前 五種稱揚得. 器體成淨故 堪進無上乘。
釋曰.未入淨心前五種稱揚得者.謂此菩薩於淨心地前先得如來稱揚其五種功 德。
問.此稱揚於菩薩有何利益。
答.器體成淨故堪進無上乘.此菩薩得如來稱揚已 便成就清淨器體.於無上乘則堪進入。
問.如來稱揚彼菩薩何等五功德。
偈曰.[二]念念融諸習. 身猗.及心猗. 圓明.與見相. 滿淨諸法身。
釋曰.五功德者.一者融習二者身猗三者心猗四者圓明五者見相.融習者一一刹 注:[一]梵藏本此頌與下頌合爲一段.
[二]梵藏本解五德原有三頌.今略爲一.
********************
那消融一切習氣聚故.身猗者修習輕安徧滿身故.心猗亦爾.圓明者圓解一切種
空離分數故.見相者見無分別相爲後清淨因故。
滿淨諸法身者.爲滿爲淨一切種 法身.常作如是五因故。
問.何時滿.何時淨。
答.十地時滿.佛地時淨。
此中應知五種功 德前三是奢摩他分.後二是毗鉢舍那分.菩薩於此時中於世間法皆得具足。
如是 得稱揚已.次起通達分善根.偈曰.[一]爾時此菩薩 次第得定心. 唯見意言故 不見一切義。
釋曰.此菩薩初得定心離於意言.不見自相總相一切諸義.唯見意言.此見卽是菩 薩煖位。
此位名明.如佛灰河經中所說明.此明名見法忍。
偈曰. 爲長法明故 堅固精進起. 法明增長已 通達唯心住. 釋曰.此中菩薩爲增長法明故起堅固精進住.是法明通達唯心.此通達卽是菩薩 頂[二]位。
偈曰. 諸義悉是光 由見唯心故. 得斷所執亂 是則住於忍。
注:[一]梵藏本此下四頌合爲一段.
[二]原刻作住.今依麗刻改.
********************
釋曰.此中菩薩若見諸義悉是心光.非心光外別有異見.爾時得所執亂滅.此見卽
是菩薩忍位。
偈曰. 所執亂雖斷 尚餘能執故. 斷此復速證 無間三摩提。
釋曰.此中菩薩爲斷能執亂故復速證無間三摩提。
問.有何義故此三摩提名無間。
答.由能執亂滅時爾時入無間故受此名.此入無間卽是苦薩世間第一法[一]位。
隨其 次第說煖等諸位已.次說見道起.偈曰. 遠離彼二執 出世間無上. 無分別離垢 此智此時得。
釋曰.遠離彼二執者所執能執不和合故.出世間無上者得無上乘故.無分別者卽 彼二執分別無故.離垢者見道所斷煩惱滅故.菩薩爾時名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偈 曰. 此卽是轉依 以得初地故. 後經無量劫 依淨方圓滿。
釋曰.此卽是轉依以得初地故者.此離垢卽是菩薩轉依位.何以故.得初地故。
問.依 注:[一]梵藏本下有一頌.總結上文.今譯缺略.
********************
極淨耶。
答.後經無量劫依淨方圓滿.非於此初卽得極清淨.由後經無量阿僧祇劫 此依方得清淨圓滿故。
偈曰.[一]爾時通法界 他自心平等. [二]平等有五種 五無差別故。
釋曰.爾時通法界他自心平等者.菩薩於初地卽得通達平等法界.由此通達故能 觀他身卽是自身.亦得心平等。
問.此時得幾種心平等。
答.平等有五種五無差別故。
何謂爲五.一者無我平等.謂於自他相續不見有我無差別故.二者有苦平等.謂於 自他相續所有諸苦無差別故.三者所作平等.謂於自他相續欲作斷苦無差別故. 四者不求平等.謂於自他所作不求反報無差別故.五者同得平等.如餘菩薩所得 我得亦爾無差別故。
偈曰.[三]諸行虛分別 淨智了無二. 解脫見所滅 如是說見道。
釋曰.諸行虛分別淨智了無二者.此中菩薩於三界諸行唯見不真分別.以極淨智 了彼無二.淨智者出世間故.無二者二執無故.彼無二體卽法界也。
解脫見所滅如 注:[一]梵本此頌八言一句式.今譯文略.次同.
[二]梵本此頌列五平等名義.今譯文略.
[三]梵本此頌八言一句式.別爲一段解釋.今譯改文.
********************
是說見道者.謂解脫見道所滅煩惱法界卽是解脫.若見解脫滅煩惱時說名菩薩
初得見道。
偈曰. 無體及似體 自性合三空 於此三空解 此說名解空。
釋曰.三空者.一無體空謂分別性.彼相無體故.二似體空謂依他性.此相如分別性 無體故.三自性空謂真實性.自體空自體故。
此偈顯菩薩得空解脫門。
偈曰. 應知緣無相 悉盡諸分別. 此中無願緣 不真分別盡。
釋曰.此偈上半顯得無相解脫門.下半顯得無願解脫門.應知此中菩薩具得三解 脫門。
偈曰.
釋曰.未入淨心前五種稱揚得者.謂此菩薩於淨心地前先得如來稱揚其五種功 德。
問.此稱揚於菩薩有何利益。
答.器體成淨故堪進無上乘.此菩薩得如來稱揚已 便成就清淨器體.於無上乘則堪進入。
問.如來稱揚彼菩薩何等五功德。
偈曰.
釋曰.五功德者.一者融習二者身猗三者心猗四者圓明五者見相.融習者一一刹 注:
滿淨諸法身者.爲滿爲淨一切種 法身.常作如是五因故。
問.何時滿.何時淨。
答.十地時滿.佛地時淨。
此中應知五種功 德前三是奢摩他分.後二是毗鉢舍那分.菩薩於此時中於世間法皆得具足。
如是 得稱揚已.次起通達分善根.偈曰.
釋曰.此菩薩初得定心離於意言.不見自相總相一切諸義.唯見意言.此見卽是菩 薩煖位。
此位名明.如佛灰河經中所說明.此明名見法忍。
偈曰. 爲長法明故 堅固精進起. 法明增長已 通達唯心住. 釋曰.此中菩薩爲增長法明故起堅固精進住.是法明通達唯心.此通達卽是菩薩 頂
偈曰. 諸義悉是光 由見唯心故. 得斷所執亂 是則住於忍。
注:
偈曰. 所執亂雖斷 尚餘能執故. 斷此復速證 無間三摩提。
釋曰.此中菩薩爲斷能執亂故復速證無間三摩提。
問.有何義故此三摩提名無間。
答.由能執亂滅時爾時入無間故受此名.此入無間卽是苦薩世間第一法
隨其 次第說煖等諸位已.次說見道起.偈曰. 遠離彼二執 出世間無上. 無分別離垢 此智此時得。
釋曰.遠離彼二執者所執能執不和合故.出世間無上者得無上乘故.無分別者卽 彼二執分別無故.離垢者見道所斷煩惱滅故.菩薩爾時名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偈 曰. 此卽是轉依 以得初地故. 後經無量劫 依淨方圓滿。
釋曰.此卽是轉依以得初地故者.此離垢卽是菩薩轉依位.何以故.得初地故。
問.依 注:
答.後經無量劫依淨方圓滿.非於此初卽得極清淨.由後經無量阿僧祇劫 此依方得清淨圓滿故。
偈曰.
釋曰.爾時通法界他自心平等者.菩薩於初地卽得通達平等法界.由此通達故能 觀他身卽是自身.亦得心平等。
問.此時得幾種心平等。
答.平等有五種五無差別故。
何謂爲五.一者無我平等.謂於自他相續不見有我無差別故.二者有苦平等.謂於 自他相續所有諸苦無差別故.三者所作平等.謂於自他相續欲作斷苦無差別故. 四者不求平等.謂於自他所作不求反報無差別故.五者同得平等.如餘菩薩所得 我得亦爾無差別故。
偈曰.
釋曰.諸行虛分別淨智了無二者.此中菩薩於三界諸行唯見不真分別.以極淨智 了彼無二.淨智者出世間故.無二者二執無故.彼無二體卽法界也。
解脫見所滅如 注:
偈曰. 無體及似體 自性合三空 於此三空解 此說名解空。
釋曰.三空者.一無體空謂分別性.彼相無體故.二似體空謂依他性.此相如分別性 無體故.三自性空謂真實性.自體空自體故。
此偈顯菩薩得空解脫門。
偈曰. 應知緣無相 悉盡諸分別. 此中無願緣 不真分別盡。
釋曰.此偈上半顯得無相解脫門.下半顯得無願解脫門.應知此中菩薩具得三解 脫門。
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