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

關燈
此事則如空者.法界本來清淨故曰性淨.後時離塵清淨故曰無垢.諸凡夫人於此 二處互生怖畏.此不應爾.何以故.空相似故.譬如虛空本性清淨後時亦說離塵清 淨.法界性淨及以無垢亦復如是.是故於此二處不應怖畏。

    復次更有似畫譬喻能 遮前二怖畏.偈曰. 譬如工畫師 畫平起凹凸. 如是虛分別 於無見能所。

     釋曰.譬如善巧畫師能畫平壁起凸凹相.實無高下而見高下.不真分別亦復如是. 於平等法界無二相處而常見有能所二相.是故不應怖畏。

    此中復有似水譬喻能 注: [一]梵本此頌八言一句式.次下二頌十二言一句式.合爲一段.今譯改文. ******************** 遮後二怖畏.偈曰. 譬如清水濁 穢除還本清 [一]自心淨亦爾 唯離客塵故。

     釋曰.譬如清水垢來則濁.後時若清唯除垢耳.清非外來本性清故.心方便淨亦復 如是.心性本淨客塵故染.後時清淨除客塵耳.淨非外來本性淨故.是故不應怖畏。

     偈曰. 已說心性淨 而爲客塵染. [二]不離心真如 別有心性淨。

     釋曰.譬如水性自清而爲客垢所濁.如是心性自淨而爲客塵所染.此義已成。

    由是 義故不離心之真如別有異心.謂依他相說爲自性清淨.此中應知說心真如名之 爲心.卽說此心爲自性清淨.[三]此心卽是阿摩羅識。

    已遮怖畏.次遮貪罪.偈曰. [四]菩薩念衆生 愛之徹骨髓. 恆時欲利益 猶如一子故。

     釋曰.諸菩薩愛諸衆生此名爲貪.餘如偈說。

    偈曰. 由利羣生意 起貪不得罪. 瞋則與彼違 恆欲損他故。

     注: [一]原刻作息.今依麗刻改. [二]梵本此半頌雲.不異法性心.而說自性淨. [三]梵藏本均無此句. [四]梵藏本此下四頌合爲一段. ******************** 釋曰.若謂菩薩愛諸衆生起貪名罪者.此義不然.何以故.此貪恆作利益衆生因故。

     偈曰. 如鴿於自子 普覆生極愛. 如是有悲人 於生愛亦爾。

     釋曰.譬如鴿鳥多貪愛念諸子最得增上.如是菩薩多悲愛諸衆生增上亦爾。

    偈曰. 慈與瞋心違. 息苦苦心反. 利則違無利. 無畏違畏心。

     釋曰.菩薩於諸衆生由得慈心故與瞋心相違.由得息苦心故與作苦心相違.由得 利益心故與無利心相違.由得無畏心故與作畏心相違.是故菩薩起如是貪不得 名罪。

    已遮貪罪.次說修行差別.偈曰. 善行於生死 如病服苦藥. 善行於衆生 如醫近病者. 善行於自心 如調未成奴. 善行於欲塵 如商善販賣. 善行於三業 如人善浣衣. 善行不惱他 如父於愛子. 善行於修習 如鑽火不息. 善行於三昧 如財與信人. ******************** 善行於般若 如幻師知幻. 是名諸菩薩 善行於境界。

     釋曰.諸菩薩修行有九種差別.一者善行生死譬如病人服苦澀藥.但爲差病不生 貪染.菩薩亦爾.親近生死但爲思惟策勵非爲染著。

    二者善行衆生譬如良醫親近 病者.菩薩亦爾.由大悲故不捨煩惱病苦衆生。

    三者善行自心譬如有智之主善能 調服未成就奴.菩薩亦爾.善能調伏未調伏心。

    四者善行欲塵譬如商人善於販賣. 菩薩亦爾.於檀等諸度增長資財。

    五者善行三業譬如善浣衣師能除穢垢.菩薩亦 爾.修治三業能令清淨。

    六者善行不惱衆生譬如慈父愛於小兒雖穢不惡.菩薩亦 爾.衆生加損未嘗瞋惱。

    七者善行修習譬如鑽火未熱不息.菩薩亦爾.修習善法曾 無間心。

    八者善行三昧譬如出財得保信人日日滋益.菩薩亦爾.修習諸定不亂不 味功德增長。

    九者善行般若譬如幻師知幻非實.菩薩亦爾.於所觀法得不顛倒。

    是 名菩薩修行差別。

    已說修行差別.次說三輪清淨.偈曰. 常勤大精進 熟二令清淨. 淨覺無分別 漸漸得菩提。

     ******************** 釋曰.常勤大精進熟二令清淨者.菩薩以大精進力勤行自他二利.是故衆生及自 並得成熟.是名清淨。

    淨覺無分別漸漸得菩提者.淨覺謂法無我智.此智不分別三 輪謂修者所修正修.故得清淨.由此淨故漸漸得成無上菩提。

    隨修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