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凡夫有二智 卽通二無我. 爲成彼智故 如說隨法行。
釋曰.此偈明菩薩隨法。
凡夫有二智者.謂知義智知法智。
卽通二無我者.由此二智 故亦能通達人法二種無我。
爲成彼智故如說隨法行者.菩薩爲成就彼二種智應 如所說法隨順修行.是[一]名隨法。
偈曰. 成就彼智時 出世間無上. 凡住初地者 所得皆同得。
釋曰.此偈明菩薩同得。
成就彼智時出世間無上者.用彼智體最勝故。
初地謂歡喜 地.一切住歡喜地菩薩所得功德.彼初入地人亦皆同得故。
偈曰。
[二]見道所滅惑 應知一切盡. 隨次修餘地 爲斷智障故。
注:[一]原刻作隨.今依麗刻改.
[二]梵藏本此下二頌分兩段釋.
********************
應知諸地中 無分別建立. 次第無間起 如是說隨行。
釋曰.此二偈明菩薩隨行。
此中見道所滅煩惱入初地時一切悉盡.是故修習餘地 但爲斷於智障。
然於諸地各有二智.一無分別智二地建立智.菩薩若在正觀於刹 那刹那得爾所法而不分別是名無分別智.菩薩出觀後分別觀中所得法如是如 是分數是名地建立智.如此二智不得並起及間餘法起恆無間行.是名菩薩隨行。
菩薩能如是隨行有四種不放逸輪.一者勝土輪二者善人輪三者自正輪四者先 福輪.如此四輪今當次第說。
偈曰. 易求.及善護. 善地.亦善伴. 善寂.此勝土. 菩薩則往生。
釋曰.此偈明勝土輪。
土勝有五因緣.一者易求.謂四事供身不難得故.二者善護.謂 國王如法惡人盜賊不得住故.三者善地.處所調和無疫癘故.四者善伴.謂同戒同 見爲伴侶故.五者善寂.謂晝日無喧夜絕聲故。
偈曰. 多聞.及見諦. 巧說.亦憐愍. 不退.此丈夫. 菩薩勝依止。
******************** 釋曰.此偈明善人輪。
善人亦具五因緣.一者多聞.成就阿含故.二者見諦.得聖果故. 三者巧說.能分別法故.四者憐愍.不貪利故.五者不退.無疲倦故。
偈曰. 善緣.及善聚. 善修.及善說. 善出.此五種. 是名自正勝。
釋曰.此偈明自正輪。
自正亦具五因緣.一者善緣.妙法爲緣故.二者善聚.福智具足故. 三者善修.止觀諸相應時修故.四者善說.無求利故.五者善出.所有十法恭敬修故。
偈曰. 可樂.及無難. 無病.與寂靜. 觀察.此五種. 宿植善根故。
釋曰.此偈明先福輪。
先福亦具五因緣.一者可樂二者無難三者無病四者三昧五 者智慧.第一事由住勝土爲因.第二事由值善人爲因.後三事由自正成就爲因。
已 說四種不放逸輪.次說煩惱出煩惱.偈曰. 遠離於法界 無別有貪法. 是故諸佛說 貪出貪餘爾。
釋曰.如佛先說我不說有異貪之法能出於貪.瞋癡亦爾.由離法界則別無體故.是 ******************** 故貪等法性得貪等名。
此說貪等法性能出貪等.此義是經旨趣。
偈曰. 由離法性外 無別有諸法. 是故如是說 煩惱卽菩提。
釋曰.如經中說無明與菩提同一.此謂無明法性施設菩提名.此義是經旨趣。
偈曰. 於貪起正思 於貪得解脫. 故說貪出貪. 瞋癡出亦爾。
釋曰.若人於貪起正思觀察.如是知已於貪卽得解脫.故說以貪出離於貪。
出離瞋 癡亦復如是。
已說煩惱出煩惱.次說遠離二乘心.偈曰.[一]菩薩處地獄 爲物不辭苦. 捨有發小心 此苦則爲劇。
釋曰.菩薩慈悲爲諸衆生入大地獄不辭大苦.若滅三有功德起小乘心.菩薩以此 爲苦最爲深重。
問.此義雲何。
偈曰. 雖恆處地獄 不障大菩提. 若起自利心 是大菩提障。
釋曰.菩薩雖爲衆生長時入大地獄不以爲苦.何以故.於廣淨菩提不爲障故.若起 異乘樂涅槃心卽爲大苦.何以故.於大乘樂住而爲障故。
此偈顯前偈義應知。
已說 注:[一]梵本此下二頌皆十五言一句式.又合爲一段釋.
********************
遮二乘心次說遮怖畏心.偈曰.
[一]無體及可得 此事猶如幻. 性淨與無垢 此事則如空。
釋曰.無體及可得此事猶如幻者.一切諸法無有自性故曰無體.而復見有相貌顯 現故曰可得.諸凡夫人於此二處互生怖畏.此不應爾.何以故.幻相似故.譬如幻等 實無有體而顯現可見.諸法無體可得亦爾.是故於此二處不應怖畏。
性淨與無垢
釋曰.此偈明菩薩隨法。
凡夫有二智者.謂知義智知法智。
卽通二無我者.由此二智 故亦能通達人法二種無我。
爲成彼智故如說隨法行者.菩薩爲成就彼二種智應 如所說法隨順修行.是
偈曰. 成就彼智時 出世間無上. 凡住初地者 所得皆同得。
釋曰.此偈明菩薩同得。
成就彼智時出世間無上者.用彼智體最勝故。
初地謂歡喜 地.一切住歡喜地菩薩所得功德.彼初入地人亦皆同得故。
偈曰。
注:
釋曰.此二偈明菩薩隨行。
此中見道所滅煩惱入初地時一切悉盡.是故修習餘地 但爲斷於智障。
然於諸地各有二智.一無分別智二地建立智.菩薩若在正觀於刹 那刹那得爾所法而不分別是名無分別智.菩薩出觀後分別觀中所得法如是如 是分數是名地建立智.如此二智不得並起及間餘法起恆無間行.是名菩薩隨行。
菩薩能如是隨行有四種不放逸輪.一者勝土輪二者善人輪三者自正輪四者先 福輪.如此四輪今當次第說。
偈曰. 易求.及善護. 善地.亦善伴. 善寂.此勝土. 菩薩則往生。
釋曰.此偈明勝土輪。
土勝有五因緣.一者易求.謂四事供身不難得故.二者善護.謂 國王如法惡人盜賊不得住故.三者善地.處所調和無疫癘故.四者善伴.謂同戒同 見爲伴侶故.五者善寂.謂晝日無喧夜絕聲故。
偈曰. 多聞.及見諦. 巧說.亦憐愍. 不退.此丈夫. 菩薩勝依止。
******************** 釋曰.此偈明善人輪。
善人亦具五因緣.一者多聞.成就阿含故.二者見諦.得聖果故. 三者巧說.能分別法故.四者憐愍.不貪利故.五者不退.無疲倦故。
偈曰. 善緣.及善聚. 善修.及善說. 善出.此五種. 是名自正勝。
釋曰.此偈明自正輪。
自正亦具五因緣.一者善緣.妙法爲緣故.二者善聚.福智具足故. 三者善修.止觀諸相應時修故.四者善說.無求利故.五者善出.所有十法恭敬修故。
偈曰. 可樂.及無難. 無病.與寂靜. 觀察.此五種. 宿植善根故。
釋曰.此偈明先福輪。
先福亦具五因緣.一者可樂二者無難三者無病四者三昧五 者智慧.第一事由住勝土爲因.第二事由值善人爲因.後三事由自正成就爲因。
已 說四種不放逸輪.次說煩惱出煩惱.偈曰. 遠離於法界 無別有貪法. 是故諸佛說 貪出貪餘爾。
釋曰.如佛先說我不說有異貪之法能出於貪.瞋癡亦爾.由離法界則別無體故.是 ******************** 故貪等法性得貪等名。
此說貪等法性能出貪等.此義是經旨趣。
偈曰. 由離法性外 無別有諸法. 是故如是說 煩惱卽菩提。
釋曰.如經中說無明與菩提同一.此謂無明法性施設菩提名.此義是經旨趣。
偈曰. 於貪起正思 於貪得解脫. 故說貪出貪. 瞋癡出亦爾。
釋曰.若人於貪起正思觀察.如是知已於貪卽得解脫.故說以貪出離於貪。
出離瞋 癡亦復如是。
已說煩惱出煩惱.次說遠離二乘心.偈曰.
釋曰.菩薩慈悲爲諸衆生入大地獄不辭大苦.若滅三有功德起小乘心.菩薩以此 爲苦最爲深重。
問.此義雲何。
偈曰. 雖恆處地獄 不障大菩提. 若起自利心 是大菩提障。
釋曰.菩薩雖爲衆生長時入大地獄不以爲苦.何以故.於廣淨菩提不爲障故.若起 異乘樂涅槃心卽爲大苦.何以故.於大乘樂住而爲障故。
此偈顯前偈義應知。
已說 注:
釋曰.無體及可得此事猶如幻者.一切諸法無有自性故曰無體.而復見有相貌顯 現故曰可得.諸凡夫人於此二處互生怖畏.此不應爾.何以故.幻相似故.譬如幻等 實無有體而顯現可見.諸法無體可得亦爾.是故於此二處不應怖畏。
性淨與無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