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spanclass="h">[一]梵藏本此下二頌合爲一段.
********************
分別等三種自性無體無起自性清淨說一切法故。
對治節者應知依斷諸過.對治 八種障故.如大乘中說受持二偈得爾所功德皆爲對治故說此對治.後當解。
祕密 節者應知依諸深語.由迴語方得義故.如大乘經偈說.不堅堅固解善住於顛倒爲 煩惱所惱速得大菩提。
此節中不堅堅固解者.不堅謂諸衆生其心不亂.於此不亂 作堅固解.此解最勝能得菩提.亂者心馳堅著不能至得菩提故.此是第一句義。
善 住於顛倒者.顛倒謂常樂我淨執.若人能於顛倒中解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善住不 退.卽能速得菩提.不爾不得故.此是第二句義。
爲煩惱所惱者.長時勤修難行苦行. 由極疲倦能得菩提.不爾不得故.此是第三句義。
已說說法節.次說說法意.偈曰. 平等.及別義. 別時.及別欲. 依此四種意 諸佛說應知。
釋曰.諸佛說法不離四意.一平等意二別義意三別時意四別欲意。
平等意者.如佛 說往昔毗婆屍佛卽我身是.由法身無差別故.如是等說是名平等意。
別義意者.如 佛說一切諸法無自性故無生故.如是等說是名別義意。
別時意者.如佛說若人願 ******************** 見阿彌陀佛一切皆得往生.此由別時得生故如是說.如是等說是名別時意。
別欲 意者.彼人有如是善根如來或時讚歎或時毀訾.由得少善根便爲足故.如是等說 是名別欲意。
已說說法意.次說受持大乘功德.偈曰. 輕佛.及輕法. 懈怠.少知足. 貪行.及慢行. 悔行.不定等. 如是八種障 大乘說對治. 如是諸障斷 是人入正法。
釋曰.此二偈顯示大乘斷障功德障有八種.一者輕佛障二者輕法障三者懈怠障 四者少知足障五者貪行障六者慢行障七者悔行障八者不定障。
爲對治輕佛障 故大乘經說往昔毗婆屍佛卽我身是.爲對治輕法障故大乘經說於無量恆河沙 佛所修行大乘乃得生解.爲對治懈怠障故大乘經說若有衆生願生安樂國土一 切當得往生稱念無垢月光佛名決定當得作佛.爲對治少知足障故大乘經說有 處讚歎檀等行有處毀訾檀等行.爲對治貪行障故大乘經說諸佛國土極妙樂事. 爲對治慢行障故大乘經說或有佛土最勝成就.爲對治悔行障故大乘經說或有 ******************** 衆生於佛菩薩起不饒益事得生善道.爲對治不定障故大乘經說諸佛授記聲聞 當得作佛及說一乘.是名受持大乘得離八障。
偈曰. 若文及若義 二偈勤受持. 功德數有十 是名勝慧者。
善種得圓滿. 死時歡喜勝. 受生隨所欲. 念生智亦成. 生生恆值佛. 聞法得信慧. 遠離於二障. 速成無上道. 釋曰.此三偈顯示受持大乘集德功德.此功德有十種.一者成就一切善根種子圓 滿依止.二者臨命終時得無上喜悅.三者於一切處得隨願受生.四者於一切處生 得自性念生智.五者所生之處恆得值佛.六者恆在佛邊聞大乘法.七者成就增上 信根.八者成就增上慧根.九者得遠離惑智二障.十者速得成就無上菩提。
若人於 一切大乘經典若文若義乃至一句正勤受持則得如是十種功德.此中應知於現 在世得初二種功德.於未來世得餘八種功德漸漸增勝。
已說持法功德.次說說法 功德.偈曰. ******************** 慧善.及不退. 大悲.名稱遠. 巧便說諸法. 如日朗世間。
釋曰.若諸菩薩具足五因名善說法.一者不倒說.由慧善故.二者恆時說.由不退故. 三者離求說.由大悲故.四者令信說.由名稱遠故.五者隨機說.由巧便故。
由此五因 能善說法.導引衆生多生恭敬.譬如日出照朗世間。
弘法品究竟。
隨修品第十四 釋曰.已說菩薩弘法.次說菩薩隨法修行.此中隨修有知義.有知法.有隨法.有同得. 有隨行.今當次第顯示。
偈曰. 於二知無我. 於三離邪正. 菩薩如是解 是名知義人. 釋曰.此偈明菩薩知義。
於二知無我者.謂於人法二種而知無我.由知能取所取無 有體故。
於三離邪正者.三謂三種三昧.卽空無相無願.由空三昧知無有體.解分別 性故.由無相無願三昧知無自體.由解依他真實性故.離邪正者此三三昧引出世 智故不邪.是世間故不正。
菩薩如是解是名知義人者.菩薩若知人法二種無我.能 ******************** 知三種三昧離邪離正.如此則名知義。
偈曰. 如是知義已 知法猶如栰. 聞法不應喜 捨法名知法。
釋曰.此偈明菩薩知法。
初學菩薩得知義已次應知法.謂能知修多羅等經法.猶如 栰喻.不得但聞而生歡喜.何以故.是法應捨譬如栰故.是名知法。
偈曰.
對治節者應知依斷諸過.對治 八種障故.如大乘中說受持二偈得爾所功德皆爲對治故說此對治.後當解。
祕密 節者應知依諸深語.由迴語方得義故.如大乘經偈說.不堅堅固解善住於顛倒爲 煩惱所惱速得大菩提。
此節中不堅堅固解者.不堅謂諸衆生其心不亂.於此不亂 作堅固解.此解最勝能得菩提.亂者心馳堅著不能至得菩提故.此是第一句義。
善 住於顛倒者.顛倒謂常樂我淨執.若人能於顛倒中解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善住不 退.卽能速得菩提.不爾不得故.此是第二句義。
爲煩惱所惱者.長時勤修難行苦行. 由極疲倦能得菩提.不爾不得故.此是第三句義。
已說說法節.次說說法意.偈曰. 平等.及別義. 別時.及別欲. 依此四種意 諸佛說應知。
釋曰.諸佛說法不離四意.一平等意二別義意三別時意四別欲意。
平等意者.如佛 說往昔毗婆屍佛卽我身是.由法身無差別故.如是等說是名平等意。
別義意者.如 佛說一切諸法無自性故無生故.如是等說是名別義意。
別時意者.如佛說若人願 ******************** 見阿彌陀佛一切皆得往生.此由別時得生故如是說.如是等說是名別時意。
別欲 意者.彼人有如是善根如來或時讚歎或時毀訾.由得少善根便爲足故.如是等說 是名別欲意。
已說說法意.次說受持大乘功德.偈曰. 輕佛.及輕法. 懈怠.少知足. 貪行.及慢行. 悔行.不定等. 如是八種障 大乘說對治. 如是諸障斷 是人入正法。
釋曰.此二偈顯示大乘斷障功德障有八種.一者輕佛障二者輕法障三者懈怠障 四者少知足障五者貪行障六者慢行障七者悔行障八者不定障。
爲對治輕佛障 故大乘經說往昔毗婆屍佛卽我身是.爲對治輕法障故大乘經說於無量恆河沙 佛所修行大乘乃得生解.爲對治懈怠障故大乘經說若有衆生願生安樂國土一 切當得往生稱念無垢月光佛名決定當得作佛.爲對治少知足障故大乘經說有 處讚歎檀等行有處毀訾檀等行.爲對治貪行障故大乘經說諸佛國土極妙樂事. 爲對治慢行障故大乘經說或有佛土最勝成就.爲對治悔行障故大乘經說或有 ******************** 衆生於佛菩薩起不饒益事得生善道.爲對治不定障故大乘經說諸佛授記聲聞 當得作佛及說一乘.是名受持大乘得離八障。
偈曰. 若文及若義 二偈勤受持. 功德數有十 是名勝慧者。
善種得圓滿. 死時歡喜勝. 受生隨所欲. 念生智亦成. 生生恆值佛. 聞法得信慧. 遠離於二障. 速成無上道. 釋曰.此三偈顯示受持大乘集德功德.此功德有十種.一者成就一切善根種子圓 滿依止.二者臨命終時得無上喜悅.三者於一切處得隨願受生.四者於一切處生 得自性念生智.五者所生之處恆得值佛.六者恆在佛邊聞大乘法.七者成就增上 信根.八者成就增上慧根.九者得遠離惑智二障.十者速得成就無上菩提。
若人於 一切大乘經典若文若義乃至一句正勤受持則得如是十種功德.此中應知於現 在世得初二種功德.於未來世得餘八種功德漸漸增勝。
已說持法功德.次說說法 功德.偈曰. ******************** 慧善.及不退. 大悲.名稱遠. 巧便說諸法. 如日朗世間。
釋曰.若諸菩薩具足五因名善說法.一者不倒說.由慧善故.二者恆時說.由不退故. 三者離求說.由大悲故.四者令信說.由名稱遠故.五者隨機說.由巧便故。
由此五因 能善說法.導引衆生多生恭敬.譬如日出照朗世間。
弘法品究竟。
隨修品第十四 釋曰.已說菩薩弘法.次說菩薩隨法修行.此中隨修有知義.有知法.有隨法.有同得. 有隨行.今當次第顯示。
偈曰. 於二知無我. 於三離邪正. 菩薩如是解 是名知義人. 釋曰.此偈明菩薩知義。
於二知無我者.謂於人法二種而知無我.由知能取所取無 有體故。
於三離邪正者.三謂三種三昧.卽空無相無願.由空三昧知無有體.解分別 性故.由無相無願三昧知無自體.由解依他真實性故.離邪正者此三三昧引出世 智故不邪.是世間故不正。
菩薩如是解是名知義人者.菩薩若知人法二種無我.能 ******************** 知三種三昧離邪離正.如此則名知義。
偈曰. 如是知義已 知法猶如栰. 聞法不應喜 捨法名知法。
釋曰.此偈明菩薩知法。
初學菩薩得知義已次應知法.謂能知修多羅等經法.猶如 栰喻.不得但聞而生歡喜.何以故.是法應捨譬如栰故.是名知法。
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