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

關燈
 究竟.說一乘。

     注: [一]攝大乘論引此頌雲.法無我解脫.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樂化.究竟說一乘. ******************** 釋曰.此中八意佛說一乘。

    一者法同故.謂聲聞等人無別法界.由所趣同故故說一 乘。

    二者無我同故.謂聲聞等人同無我體.由趣者同故故說一乘。

    三者解脫同故.謂 聲聞等人同滅惑障.由出離同故故說一乘。

    四者姓別故.謂不定三乘姓人引入大 乘故說一乘。

    五者諸佛得同自意故.謂諸佛得如此意如我所得一切衆生亦同我 得.由此意故故說一乘。

    六者聲聞得作佛意故.謂諸聲聞昔行大菩提聚時有定作 佛姓.彼時佛加故勝攝故得自知作佛意.由此人前後相續無別故說一乘。

    七者變 化故.謂佛示現聲聞而般涅槃.爲教化故.如佛自說我無量無數以聲聞乘示現涅 槃.由離此方便更無方便化小根人入大乘故.理實唯一故說一乘。

    八者究竟故.謂 至佛體無復去處故說一乘。

    如是處處經中以此八意佛說一乘.而亦不無三乘。

    問. 若爾復有何義以彼彼意而說一乘。

    偈曰. [一]引接諸聲聞 攝住諸菩薩. 於此二不定 諸佛說一乘。

     釋曰.彼彼意有二義.一爲引接諸聲聞故.二爲攝住諸菩薩故。

    若諸聲聞於自乘姓 注: [一]攝大乘論引此頌雲.爲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乘. ******************** 不定.佛爲引接彼人令入大乘故說一乘.若諸菩薩於自乘姓不定.佛爲攝住彼人 令不退大乘故說一乘。

    偈曰. 聲聞二不定 見義不見義. 見義不斷愛 斷愛俱輭根。

     釋曰.聲聞不定復有二種.一者見義.乘彼見諦發大乘故.二者不見義.乘彼不見諦 發大乘故。

    見義復有二種.一者斷愛.彼已離欲[一]界欲故.二者不斷愛.彼未離欲界欲 故。

    此中見義二人應知俱是輭品.由根鈍故。

    偈曰. 二得聖道人 迴向於諸有 迴向不思議. 二生相應故。

     釋曰.如是見義得聖道二人能以聖道迴向諸有.如是迴向名不思議生.由以聖道 迴向生故。

    如此二人與二生相應。

    問.何者二生。

    偈曰. 願力及化力 隨欲而受生. 願力不斷愛 化住阿那含。

     釋曰.二生者.一願自在生二化自在生.初是未離欲人.後是阿那含人。

    問.如此二人 雲何輭品。

    偈曰. 注: [一]此二字原刻互倒.今依麗刻改.次句同. ******************** 由二樂涅槃 數數自厭故. 二俱說鈍道 久久得菩提。

     釋曰.由此二人先有樂滅心故.恆起自厭心故.是故彼道說爲鈍道.由不能速得無 上菩提故。

    偈曰. 所作未辦人 生在無佛世. 修禪爲化故 漸得大菩提。

     釋曰.所作未辦人者.謂見諦未斷愛未得阿羅漢果人。

    此人生在無佛世界.生已自 能勤修諸禪.爲變化故.此人依止此化漸漸更得無上菩提。

    如此三位如佛勝鬘經 說.如是聲聞次得緣覺後得作佛.如大譬中說.一者先見諦位.二者佛空時生自能 修禪捨於生身而受化身.三者當得無上菩提。

    已說求一乘.次說求明處.偈曰. 菩薩習五明  總爲求種智. 解伏信治攝  爲五五別求。

     釋曰.菩薩習五明總爲求種智者.明處有五.一內明二因明三聲明四醫明五巧明. 菩薩學此五明總意爲求一切種智.若不勤習五明不得一切種智故。

    問.別意雲何。

     答.解伏信治攝爲五五別求.如其次第學內明爲求自解.學因明爲伏外執.學聲明 ******************** 爲令他信.學醫明爲所治方.學巧明爲攝一切衆生。

    已說求明處.次說求長養善根. 所謂作意滿足諸波羅蜜。

    此作意有四十四種.初謂知因作意.乃至最後謂知我勝 作意.此等作意今當顯說。

    偈曰. 知因.及念依. 共果.與信解. 四意隨次第 修習諸善根。

     釋曰.此偈有四種作意.一知因作意二念依作意三共果作意四信解作意。

    菩薩最 初住性而作是念我今自見波羅蜜性知可增長.是名知因作意。

    次作是念我今已 發大心諸波羅蜜決定當得圓滿.何以故.以此大心爲依止故.是名念依作意。

    次作 是念我已發心爲利自他勤修諸波羅蜜.此果若共卽願受之.若不共他卽願不受. 是名共果作意。

    次作是念我今勤行自他利時應通達涅槃真實方便.所謂不染三 輪.如過去諸佛曾解未來諸佛當解現在諸佛今解我皆正[一]信.是名信解作意。

    如是 後後作意應知次第亦爾。

    偈曰. 得喜有四種. 二惡不能退. 應知隨修意 此復有四種。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