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性平等然諸佛最勝自有五義.一者清淨勝.由漏習俱盡故.二者普徧勝.由刹土通
注:
[一]梵藏本作瑜伽五相.
********************
淨故.三者身勝.由法身故.四者受用勝.由轉法輪受用不斷故.五者業勝.由住兜率
天等現諸化事利益衆生故。
不減者謂染分減時.不不者謂淨分增時。
此是五種學 地解相.以彼解脫所相法及三種能相法故。
已說所相能相.次說求解脫.偈曰. 如是種子轉 句義身光轉. 是名無漏界 三乘同所依。
釋曰.如是種子轉者阿黎耶識轉故.句義身光轉者謂餘識轉故。
是名無漏界者由 解脫故.三乘同所依者聲聞緣覺與佛同依止故。
偈曰. 意受分別轉 四種自在得. 次第無分別. 刹土.智.業故。
釋曰.意受分別轉四種自在得者.若意若受若分別如此三光若轉.卽得四種自在。
問.何者爲四。
答.次第無分別刹土智業故.一得無分別自在.二得刹土自在.三得智 自在.四得業自在。
偈曰. 應知後三地 說有四自在. 不動地有二 餘地各餘一。
釋曰.應知後三地說有四自在者.謂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成就彼四種自在。
不動 ******************** 地有二餘地各餘一者.不動地有第一無分別自在第二刹土自在.由無功用無分 別故.由刹土清淨故.善慧地有第三智自在.由得四辯善巧勝故.法雲地有第四業 自在.由諸通業無障礙故。
偈曰. 三有二無我 了入真唯識. 亦無唯識光 得離名解脫。
釋曰.復有別解脫門。
三有二無我了入真唯識者.由知二無我爲方便故.菩薩於三 有中分別人法皆無有體是故無我.如是知已亦非一向都無有體.取一切諸法真 實唯識故。
亦無唯識光得離名解脫者.菩薩爾時安心唯識.識光亦無.卽得解脫.何 以故.由人法不可得離有所得故。
偈曰. 能持所持聚 觀故唯有名. 觀名不見名 無名得解脫。
釋曰.復有別解脫門。
能持所持聚者.能持謂所聞法.所持謂正憶念.聚謂福智滿.由 先聚力故而有所持。
觀故唯有名者.但有言說無有義故.復次唯名者唯識故.復次 唯名者非色四陰故。
觀名不見名無名得解脫者.復次觀所觀名復不見名.由義無 ******************** 體故.又不見識故.又不見非色四陰故.如是名亦不可得.離有所得故名解脫。
偈曰. 我見熏習心 流轉於諸趣. 安心住於內 迴流說解脫。
釋曰.復有別解脫門。
我見熏習心流轉於諸趣者.有二種我見滋灰故言熏習.由此 熏習爲因是故流轉生死。
安心住於內迴流說解脫者.若知所緣不可得置心於內 攝令不散.卽迴彼流說名解脫。
已說求解脫.次求無自體.偈曰.[一]自無及體無 及以體不住. 如執無體故 法成無自體。
釋曰.自無及體無及以體不住者.自無謂諸法自然無.由不自起故.不自起者屬因 緣故.體無謂諸法已滅者不復起故.及以體不住者現在諸法刹那刹那不住故.此 三種無自體徧一切有爲相.是義應知。
如執無體故法成無自體者.如所執著實無 自體.由自體無體故.如諸凡夫於自體執著常樂我淨.如是異分別相亦復無體.是 故一切諸法成無自體。
偈曰.[二]無自體故成 前爲後依止. 無生復無滅 本靜性涅槃。
注:[一]玄奘譯攝大乘論卷二引此頌雲.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
[二]攝大乘論引此頌雲.由無性故成.後後所依止.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
********************
釋曰.無自體故成前爲後依止者.由前無性故次第成立後無生等。
問.此雲何。
答.無 生復無滅本靜性涅槃.若無性則無生.若無生則無滅.若無生滅則本來寂靜.若本 來寂靜則自性涅槃.如是前前次第爲後後依止此義得成。
已說求無自性.次說求 無生忍.偈曰. 本來.及真實. 異相.及自相. 自然.及無異. 染汙.差別.八. 釋曰.有八種無起法名無生法忍.一者本來無起.由生死非有本起故.二者真實無 起.由法無先後異先起法無故.三者異相無起.由非舊種處更得起故.四者自相無 起.由分別性畢竟不起故.五者自然無起.由依他性自性不起故.六者無異無起.由 真實性非有異體起故.七者染汙無起.由盡智時染汙諸見不復起故.八者差別無 起.由諸佛法身非有差別起故.此八無起法說名無生法忍。
已說求無生忍.次說求 一乘.偈曰.[一]法.無我.解脫 同故.姓別故. 得二意.變化.
不減者謂染分減時.不不者謂淨分增時。
此是五種學 地解相.以彼解脫所相法及三種能相法故。
已說所相能相.次說求解脫.偈曰. 如是種子轉 句義身光轉. 是名無漏界 三乘同所依。
釋曰.如是種子轉者阿黎耶識轉故.句義身光轉者謂餘識轉故。
是名無漏界者由 解脫故.三乘同所依者聲聞緣覺與佛同依止故。
偈曰. 意受分別轉 四種自在得. 次第無分別. 刹土.智.業故。
釋曰.意受分別轉四種自在得者.若意若受若分別如此三光若轉.卽得四種自在。
問.何者爲四。
答.次第無分別刹土智業故.一得無分別自在.二得刹土自在.三得智 自在.四得業自在。
偈曰. 應知後三地 說有四自在. 不動地有二 餘地各餘一。
釋曰.應知後三地說有四自在者.謂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成就彼四種自在。
不動 ******************** 地有二餘地各餘一者.不動地有第一無分別自在第二刹土自在.由無功用無分 別故.由刹土清淨故.善慧地有第三智自在.由得四辯善巧勝故.法雲地有第四業 自在.由諸通業無障礙故。
偈曰. 三有二無我 了入真唯識. 亦無唯識光 得離名解脫。
釋曰.復有別解脫門。
三有二無我了入真唯識者.由知二無我爲方便故.菩薩於三 有中分別人法皆無有體是故無我.如是知已亦非一向都無有體.取一切諸法真 實唯識故。
亦無唯識光得離名解脫者.菩薩爾時安心唯識.識光亦無.卽得解脫.何 以故.由人法不可得離有所得故。
偈曰. 能持所持聚 觀故唯有名. 觀名不見名 無名得解脫。
釋曰.復有別解脫門。
能持所持聚者.能持謂所聞法.所持謂正憶念.聚謂福智滿.由 先聚力故而有所持。
觀故唯有名者.但有言說無有義故.復次唯名者唯識故.復次 唯名者非色四陰故。
觀名不見名無名得解脫者.復次觀所觀名復不見名.由義無 ******************** 體故.又不見識故.又不見非色四陰故.如是名亦不可得.離有所得故名解脫。
偈曰. 我見熏習心 流轉於諸趣. 安心住於內 迴流說解脫。
釋曰.復有別解脫門。
我見熏習心流轉於諸趣者.有二種我見滋灰故言熏習.由此 熏習爲因是故流轉生死。
安心住於內迴流說解脫者.若知所緣不可得置心於內 攝令不散.卽迴彼流說名解脫。
已說求解脫.次求無自體.偈曰.
釋曰.自無及體無及以體不住者.自無謂諸法自然無.由不自起故.不自起者屬因 緣故.體無謂諸法已滅者不復起故.及以體不住者現在諸法刹那刹那不住故.此 三種無自體徧一切有爲相.是義應知。
如執無體故法成無自體者.如所執著實無 自體.由自體無體故.如諸凡夫於自體執著常樂我淨.如是異分別相亦復無體.是 故一切諸法成無自體。
偈曰.
注:
問.此雲何。
答.無 生復無滅本靜性涅槃.若無性則無生.若無生則無滅.若無生滅則本來寂靜.若本 來寂靜則自性涅槃.如是前前次第爲後後依止此義得成。
已說求無自性.次說求 無生忍.偈曰. 本來.及真實. 異相.及自相. 自然.及無異. 染汙.差別.八. 釋曰.有八種無起法名無生法忍.一者本來無起.由生死非有本起故.二者真實無 起.由法無先後異先起法無故.三者異相無起.由非舊種處更得起故.四者自相無 起.由分別性畢竟不起故.五者自然無起.由依他性自性不起故.六者無異無起.由 真實性非有異體起故.七者染汙無起.由盡智時染汙諸見不復起故.八者差別無 起.由諸佛法身非有差別起故.此八無起法說名無生法忍。
已說求無生忍.次說求 一乘.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