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

關燈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述求品第十二之二 釋曰.已說求染淨.次說求唯識.偈曰. [一]能取及所取 此二唯心光. 貪光及信光 二光無二法。

     釋曰.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者.求唯識人應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種唯是心光。

    貪 光及信光二光無二法者.如是貪等煩惱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無染淨二 法.何以故.不離心光別有貪等信等染淨法故.是故二光亦無二相。

    偈曰. 種種心光起 如是種種相. 光體非體故 不得彼法實。

     釋曰.種種心光起如是種種相者.種種心光卽是種種事相.或異時起或同時起.異 時起者謂貪光瞋光等.同時起者謂信光進光等。

    光體非體故不得被法實者.如是 注: [一]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七引此頌雲.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 ******************** 染位心數淨位心數唯有光相而無光體.是故世尊不說彼爲真實之法。

    已說求唯 識.次說求諸相.偈曰. 所相及能相 如是相差別. 爲攝利衆生 諸佛開示現。

     釋曰.相有二種一者所相二者能相。

    此偈總擧.餘偈別釋。

    偈曰. 共及心及見 及位及不轉. 略說所相五 廣說則無量。

     釋曰.共及心及見及位及不轉者.所相有五.一者色法二者心法三者心數法四者 不相應法五者無爲法.彼共者謂色法.心者謂識法.見者謂心數法.位者謂不相應 法.不轉者謂虛空等無爲法。

    略說所相五廣說則無量者.彼識常起如是五相.此五 所相是世尊略說.若廣說者則有無量差別。

    已說所相諸相.次說能相諸相.偈曰. [一]意言.與習光. 名義互光起.  [二]非真分別故 是名分別相。

     釋曰.能相略說有三種.謂分別相依他相真實相.此偈顯示分別相。

    此相復有三種. 一有覺分別相二無覺分別相三相因分別相。

    意言者謂義想.義卽想境.想卽心數. 注: [一]梵藏本此節二頌分兩段釋.今糅爲一. [二]勘梵藏本此句示虛妄分別因.與次段依他性之稱虛妄分別者有別. ******************** 由此想於義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此是有覺分別相。

    習光者習謂意言種子.光謂 從彼種子直起義光.未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此是無覺分別相。

    名義互光起者.謂 依名起義光.依義起名光.境界非真唯是分別世間所謂若名若義.此是相因分別 相。

    如此三種相悉是非真分別.是名分別相。

    偈曰. 所取及能取 [一]二相各三光. 不真分別故 是說依他相。

     釋曰.此偈顯示依他相。

    此相中自有所取相及能取相.所取相有三光謂[二]句光義光 身光.能取相有三光謂意光受光分別光.意謂一切時染汙識.受謂五識身.分別謂 意識。

    彼所取相三光及能取相三光.如此諸光皆是不真分別.故是依他相。

    偈曰. 無體體無二 非寂靜寂靜. 以無分別故 是說真實相。

     釋曰.此偈顯示真實相.真實謂如也。

    此相有三種.一自相.二染淨相.三無分別相。

    無 體體無二者是真實自相.無體者一切諸法但分別故.體者以無體爲體故.無二者 體無體無別故。

    非寂靜寂靜者是真實染淨相.非寂靜者由客塵煩惱故.寂靜者由 注: [一]梵藏本此句雲現似三相與三相. [二]梵本此字爲Pada.有句及處所等義.此文應譯爲處所. ******************** 自性清淨故。

    以無分別故者是真實無分別相.由分別不行境界無戲論故。

    已說三 種能相.復次偈曰. 應知五學境 正法.及正憶. 心界.有非有. 第五說轉依。

     釋曰.彼能相復有[一]五種學境.一能持二所持三鏡像四明悟五轉依。

    能持者謂佛所 說正法.由此法持彼能緣故。

    所持者卽正憶念.由正法所持故。

    鏡像者謂心界.由得 定故安心法界.如先所說皆見是名.定心爲鏡法界爲像故。

    明悟者出世間慧.彼有 如實見有非有如實見非有.有謂法無我.非有謂能取所取.於此明見故。

    轉依者.偈 曰. 聖姓證平等 解脫事亦一. 勝則有五義 不減亦不增。

     釋曰.聖姓證平等解脫事亦一者.聖姓謂無漏界.證平等者諸聖同得故.解脫事亦 一者諸佛聖姓與聲聞緣覺平等.由解脫同故。

    勝則有五義不減亦不增者.雖復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