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

關燈
一內二外三俱.彼能取 自性身等爲內.所取自性身等爲外.合二自性爲俱。

    得二無二義二亦不可得者.於 ******************** 此內外二緣如其次第得無二義。

    問.雲何得。

    答.若所取義與能取義無別觀.若能取 義與所取義無別觀。

    復次合二爲一.由於內外二緣得如如故.如是彼二無有二義. 則此二緣亦不可得。

    問.已說得緣.雲何得智。

    偈曰. [一]三緣得三智. 淨持意言境. 了別義[二]光已. 安心唯有名。

     釋曰.三緣謂如前說內外俱三境.三智謂聞思修三慧.由依三緣能得三慧。

    問.雲何 得。

    答.若於三緣淨持意言境卽得聞慧.意言者分別也.淨者信決定.持者擇彼種.由 此得聞慧。

    若於三緣了別義光已卽得思慧.謂知義及光不異意言.由此得思慧。

    若 於三緣安心唯有名卽得修慧.謂知義及光但唯是名由此得修慧.如先所說二緣 不可得。

    是故應知彼三緣者是聞思修三慧依止。

    已說求緣.次說求作意.偈曰. [三]最初謂種姓. 所作.及依止. 信安.及欲生. 依定.亦依智. 別緣.種種緣. 通達.及修種. 自性.與功力. 領受.及方便. 自在.小大等. 如是有十八. 盡攝諸作意 行者應勤修。

     注: [一]梵藏本此段二頌.今略爲一. [二]據梵藏本此字是顯現及現似之義.次後均同. [三]梵藏本此段五頌.今略爲三. ******************** 釋曰.十八種作意者.一種姓作意.二所作作意.三依止作意.四信安作意.五欲生作 意.六依定作意.七依智作意.八別緣作意.九種種緣作意.十通達作意.十一修種作 意.十二自性作意.十三功力作意.十四領受作意.十五方便作意.十六自在作意.十 七小作意.十八大作意。

    種姓作意者.由聲聞等三乘姓定故。

    所作作意者.由福智二 聚圓滿故。

    依止作意者.由在家出家迫迮不迫迮差別故。

    信安作意者.念佛相應故。

     欲生作意者.隨念佛時信心相應故。

    依定作意者.有覺有觀等三三昧相應故。

    依智 作意者.從聞思修方便次第生故。

    別緣作意者.此有五種.於修多羅優陀那伽陀阿 波陀那一受二持三讀四思五說故。

    種種緣作意者.此有七種.名緣句緣字緣人無 我緣法無我緣色緣無色緣.色緣謂身緣.無色緣謂受心法緣。

    通達作意者.此有四 種.一通達物謂知苦體.二通達義謂知苦無常空無我義.三通達果謂知解脫.四通 達覺謂知解脫智。

    修種作意者.此有四種修及三十七種修.四種修者謂人無我種 修法無我種修見種修智種修.三十七種修者謂不淨苦無常無我四種修是名四 ******************** 念處種修.復次得習斷對治四種修是名四正勤種修.復次爲對治知足亂疑掉動 沉沒四障故欲進念慧四種修是名四神足種修.復次住心者爲成就出世間故起 信勤不忘心住簡擇五種修是名五根種修.復次如是五修能治五障卽名爲力是 名五力種修.復次於菩提正憶簡擇勇猛慶悅調柔心住平等七種修是名七覺分 種修.復次得決定故成淨持地業思惟分別故聖所受三戒能持故先所得道勤習 故法住相不忘故無相心住轉依故如是八種修是名八道分種修。

    自性作意者.此 有二種.一奢摩他二毗鉢舍那.此二是道自性故。

    功力作意者.力有二種.一拔除熏 習二拔除相見。

    領受作意者.諸佛菩薩教授所有法流悉受持故。

    方便作意者.於定 所行處方便有五.一解數方便於名句字數悉通達故.二解具方便具有二種.一分 量具所謂諸字.二非分量具所謂名句等.三解分別方便分別二種.一依名分別義 二依義分別名.非分別者字也.四解次第方便謂先取名後轉取義.五解通達方便 通達有十一種.一通達客塵二通達境光三通達義不可得四通達不可得不可得 ******************** 五通達法界六通達人無我七通達法無我八通達下劣心九通達高大心十通達 所得法十一通達所立法。

    自在作意者.自在三種.一惑障極清淨二惑智二障極清 淨三功德極清淨。

    小作意者.謂初清淨。

    大作意者.謂後二清淨。

    已說求作意.次說求 真實義.偈曰. 離二及迷依 無說無戲論. 三應及二淨 二淨三譬顯。

     釋曰.離二及迷依無說無戲論者.此中應知三性俱是真實.離二者謂分別性真實. 由能取所取畢竟無故.迷依者謂依他性真實.由此起諸分別故.無說無戲論者謂 真實性真實.由自性無戲論不可說故。

    三應及二淨二淨三譬顯者.三應謂初真實 應知.第二真實應斷.第三真實應淨。

    二淨謂一者自性清淨.由本來清淨故.二者無 垢清淨.由離客塵故。

    此二清淨由三種譬喻可得顯現.謂空金水.如此三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