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方世界得無限故.三者時節無限.由盡未來際
注:
[一]原刻作聞.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者.今依麗刻改.
[三]梵藏本次有二頌解釋喻意.今譯改爲長行.
[四]玄奘譯攝大乘論卷二引此頌雲.人趣諸有情.處數皆無量.念念證等覺.故不應退屈.
********************
刹那刹那得無限故。
三因菩提得勿起下劣心者.由此三因無限是故諸菩薩於無 上菩提不應退屈起下劣心。
已遮下劣心.次顯福德勝.偈曰.[一]得福由施彼. 非由自受用. 依他說大乘. 不依自義法。
釋曰.得福由施彼非由自受用者.譬如以食施彼則得大福.由利他故.非自受用能 得大福.由自利故。
問.若爾菩薩雲何得福。
答.依他說大乘不依自義法.諸菩薩如是 依他說大乘經得大福德.不依自利說小乘經得大福德。
已說勝福.次說得果.偈曰. 大法起大信 大信果有三. 信增.及福增. 得佛功德體。
釋曰.大法起大信大信果有三者.謂有智人於大乘聖法而生大信.由此大信得三 種果。
問.得何等果。
答.信增及福增得佛功德體.此明一得大信果.信增長故.二得大 福果.福增長故.三得大菩提果.功德無等及佛體大故。
明信品究竟。
述求品第十二[二]之一
釋曰.如是已說種種信.次說以信求諸法.偈曰.
注:
[一]梵藏本此節兩頌.今略爲一.
[二]此二字依麗刻加.
********************
三藏或二.攝. 成三有九因. 熏覺寂通故 解脫生死事。
釋曰.三藏或二攝者.三藏謂修多羅藏毗尼藏阿毗曇藏.或二謂此三由下上乘差 別故復説爲聲聞藏及菩薩藏。
問.彼三及二雲何名藏。
答.由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 義。
問.雲何成三。
答.成三有九因。
立修多羅者爲對治疑惑.若人於義處處起疑爲令 彼人得決定故.立毗尼者爲對治受用二邊.爲離樂行邊遮有過受用.爲離苦行邊 聽無過受用.立阿毗曇者爲對治自心見取.不倒法相此能示故。
復次立修多羅者 爲說三學.立毗尼者爲成戒學心學.由持戒故不悔.由不悔故隨次得定.立阿毗曇 者爲成慧學.不顛倒義此能擇故。
復次立修多羅者爲正說法及義.立毗尼者謂成 就法及義.由勤方便煩惱滅故.立阿毗曇者爲通達法及義.由種種簡擇此爲方便 故。
由此九因故立三藏。
問.別用如此.通用雲何。
答.熏覺寂通故解脫生死事.此明解 脫生死是其通用.由聞故熏.由思故覺.由止故寂.由觀故通.由此四義生死諸事大 得解脫。
偈曰. ******************** 經律阿毗曇 是各有四義. 具解成種智 一偈得漏盡。
釋曰.若略說三藏一一各有四義.若菩薩能了此義則成就一切種智.若聲聞能了 一偈則得諸漏永盡。
問.雲何一一四種義。
偈曰. 依故.及相故. 法故.及義故. 如是四種義 是說多羅義. 釋曰.修多羅有此四義.一依二相三法四義.依者是處是人是用.謂隨是何國土隨 是何諸佛隨是何衆生.如來依此三種說修多羅.相者謂世諦相及第一義諦相.法 者謂陰界入緣生諦食等法.義者謂釋所以。
偈曰. 對故.及數故. 伏故.及解故. 如是四種義 是說毗曇義。
釋曰.阿毗曇有此四義.一對二數三伏四解.對者是向涅槃法.諦菩提分解脫門等 說故.數者是相續法.於一一法色非色可見不可見等差別無量說故.伏者是勝上 法.於諍論衆中決判法義退彼說故.解者是釋義法.由阿毗曇修多羅義易可解故。
偈曰. ******************** 罪起淨出故. 人制解判故. 四義復四義 是說毗尼義。
釋曰.毗尼有二種四義。
初四義者.一罪二起三淨四出.罪者罪自性謂五聚罪.起者 罪緣起.此有四種.一無知二放逸三煩惱疾利四無恭敬.心淨者罪還淨由善心不 由治罰.出者罪出離.此有七種.一者悔過謂永遮相續.二者順教謂與學羯磨治罰. 三者開許謂先時已制後時更開.四者更捨謂僧和合與學者捨是時先犯還得清 淨.五者轉依謂比丘比丘尼男女轉根出不共罪.六者實觀謂法優陀那由勝觀察. 七者性得謂見諦時細罪無體由證法空法爾所得。
復四義者.一人二制三解四判. 人者謂犯罪人.制者謂依彼犯人大師集衆說彼過失制立學足.解者謂如所制更 廣分別.判者謂雲何得罪雲何不得罪如是應持。
已說求法.次說求緣.偈曰. 佛說所緣法 應知內外俱. 得二無二義 二亦不可得。
釋曰.佛說所緣法應知內外俱者.佛說一切所緣法有三種.
三因菩提得勿起下劣心者.由此三因無限是故諸菩薩於無 上菩提不應退屈起下劣心。
已遮下劣心.次顯福德勝.偈曰.
釋曰.得福由施彼非由自受用者.譬如以食施彼則得大福.由利他故.非自受用能 得大福.由自利故。
問.若爾菩薩雲何得福。
答.依他說大乘不依自義法.諸菩薩如是 依他說大乘經得大福德.不依自利說小乘經得大福德。
已說勝福.次說得果.偈曰. 大法起大信 大信果有三. 信增.及福增. 得佛功德體。
釋曰.大法起大信大信果有三者.謂有智人於大乘聖法而生大信.由此大信得三 種果。
問.得何等果。
答.信增及福增得佛功德體.此明一得大信果.信增長故.二得大 福果.福增長故.三得大菩提果.功德無等及佛體大故。
明信品究竟。
述求品第十二
釋曰.三藏或二攝者.三藏謂修多羅藏毗尼藏阿毗曇藏.或二謂此三由下上乘差 別故復説爲聲聞藏及菩薩藏。
問.彼三及二雲何名藏。
答.由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 義。
問.雲何成三。
答.成三有九因。
立修多羅者爲對治疑惑.若人於義處處起疑爲令 彼人得決定故.立毗尼者爲對治受用二邊.爲離樂行邊遮有過受用.爲離苦行邊 聽無過受用.立阿毗曇者爲對治自心見取.不倒法相此能示故。
復次立修多羅者 爲說三學.立毗尼者爲成戒學心學.由持戒故不悔.由不悔故隨次得定.立阿毗曇 者爲成慧學.不顛倒義此能擇故。
復次立修多羅者爲正說法及義.立毗尼者謂成 就法及義.由勤方便煩惱滅故.立阿毗曇者爲通達法及義.由種種簡擇此爲方便 故。
由此九因故立三藏。
問.別用如此.通用雲何。
答.熏覺寂通故解脫生死事.此明解 脫生死是其通用.由聞故熏.由思故覺.由止故寂.由觀故通.由此四義生死諸事大 得解脫。
偈曰. ******************** 經律阿毗曇 是各有四義. 具解成種智 一偈得漏盡。
釋曰.若略說三藏一一各有四義.若菩薩能了此義則成就一切種智.若聲聞能了 一偈則得諸漏永盡。
問.雲何一一四種義。
偈曰. 依故.及相故. 法故.及義故. 如是四種義 是說多羅義. 釋曰.修多羅有此四義.一依二相三法四義.依者是處是人是用.謂隨是何國土隨 是何諸佛隨是何衆生.如來依此三種說修多羅.相者謂世諦相及第一義諦相.法 者謂陰界入緣生諦食等法.義者謂釋所以。
偈曰. 對故.及數故. 伏故.及解故. 如是四種義 是說毗曇義。
釋曰.阿毗曇有此四義.一對二數三伏四解.對者是向涅槃法.諦菩提分解脫門等 說故.數者是相續法.於一一法色非色可見不可見等差別無量說故.伏者是勝上 法.於諍論衆中決判法義退彼說故.解者是釋義法.由阿毗曇修多羅義易可解故。
偈曰. ******************** 罪起淨出故. 人制解判故. 四義復四義 是說毗尼義。
釋曰.毗尼有二種四義。
初四義者.一罪二起三淨四出.罪者罪自性謂五聚罪.起者 罪緣起.此有四種.一無知二放逸三煩惱疾利四無恭敬.心淨者罪還淨由善心不 由治罰.出者罪出離.此有七種.一者悔過謂永遮相續.二者順教謂與學羯磨治罰. 三者開許謂先時已制後時更開.四者更捨謂僧和合與學者捨是時先犯還得清 淨.五者轉依謂比丘比丘尼男女轉根出不共罪.六者實觀謂法優陀那由勝觀察. 七者性得謂見諦時細罪無體由證法空法爾所得。
復四義者.一人二制三解四判. 人者謂犯罪人.制者謂依彼犯人大師集衆說彼過失制立學足.解者謂如所制更 廣分別.判者謂雲何得罪雲何不得罪如是應持。
已說求法.次說求緣.偈曰. 佛說所緣法 應知內外俱. 得二無二義 二亦不可得。
釋曰.佛說所緣法應知內外俱者.佛說一切所緣法有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