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二

關燈
.今譯剩二句. ******************** 故.無盡者菩薩利益衆生一切時願無盡故.是名成就應知。

    問.此隨順雲何勝差別。

     偈曰. [一]習欲.大可畏. 有愛.動而倒. 樂滅.斷煩惱. 大悲.求佛法。

     釋曰.習欲者謂欲界人.大可畏者身心苦多及向惡趣故.有愛者謂色無色界人.動 而倒者彼樂無常故動行苦故倒.樂滅者謂自利人.斷煩惱者由煩惱所持則苦不 斷.爲離苦故自斷煩惱而求寂滅.大悲者謂利他人.求佛法者此人常求一切佛法 擬利一切衆生故。

    偈曰. 世間求自樂 不樂恆極苦. 菩薩勤樂他 二利成上樂。

     釋曰.世間愚癡常求自樂而不得樂反得極苦.菩薩不爾.常勤樂他而二利成就.更 得第一大涅槃樂.此是菩薩勝隨順差別。

    已說利他隨順.次以此行迴向衆生.偈曰. 異根於異處 異作有異行. 凡是諸所作 迴以利衆生。

     釋曰.菩薩迴向隨眼等諸根行種種處.作種種威儀業行利益衆生.凡是諸行若事 注: [一]梵藏本此下二頌合爲一段. ******************** 相應及以相似彼皆迴向一切衆生.如行清淨經中廣說。

    已說迴向心.次遮不忍心. 偈曰. 衆生不自在 常作諸惡業. 忍彼增悲故 無惱亦無違。

     釋曰.衆生爲煩惱所惱心不自在是故作諸惡業.菩薩智慧於彼常起大忍增長大 悲.是故於彼不起惱心亦不欲作不隨順事。

    已遮不忍心.次顯隨順大.偈曰. 勝出.與寂靜. 功德.及利物. 次第依四義 說大有四種。

     釋曰.諸菩薩有四種隨順大.一者勝出大.於三有五趣中而勝出故.如般若波羅蜜 經說.須菩提若色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故。

    二 者寂靜大.隨向無住處涅槃故。

    三者功德大.福智二聚增長故。

    四者利物大.常依大 悲不捨衆生故。

    二利品究竟。

     真實品第七 釋曰.已說隨順修行.次說第一義相.偈曰. ******************** [一]非有.亦非無. 非如.亦非異. 非生.亦非滅. 非增.亦非滅. 非淨.非不淨. 此五無二相 是名第一義 行者應當知。

     釋曰.無二義是第一義.五種示現.非有者分別依他二相無故.非無者真實相有故. 非如者分別依他二相無一實體故.非異者彼二種如無異體故.非生非滅者無爲 故.非增非減者淨染二分起時滅時法界正如是住故.非淨者自性無染不須淨故. 非不淨者客塵去故.如是五種無二相是第一義相應知。

    已說第一義.次遮於彼起 顛倒.偈曰. 我見非見我 無相非無緣. 異二無我故 解脫唯迷盡。

     釋曰.我見非見我者.無我相故.何以故.由我相但是分別故。

    非無緣者.煩惱習氣所 起.緣五受陰故。

    異二無我故者.二謂我見及五受陰.亦非異此二種而有我相.如是 我見但是迷謬.實無我相可得故。

    解脫唯迷盡者.若緣自身起解脫亦唯迷盡.無別 有我名解脫者故。

    已遮妄見.次呵顛倒.偈曰. 注: [一]梵本此頌爲二十五言一行式.今譯十言一句.又頌末句梵本無文.係譯者所加. ******************** [一]雲何依我見 不見苦自性. 迷苦及苦者 法性與無性。

     釋曰.雲何依我見不見苦自性者.咄哉世間.雲何依止我見起種種迷不能了達諸 行是苦自性而常隨逐耶。

    迷苦及苦者法性與無性者.苦謂受彼苦觸.苦者謂苦不 斷.非我與苦相應名爲苦者.迷苦謂不解苦自性.迷苦者謂不解無我.法性者唯法. 由人無我故.無性者非法.由法無我故。

    偈曰. 雲何緣起體 現見生異見. 闇故不見有 亦復不有見。

     釋曰.雲何緣起體現見生異見者.咄哉世間.雲何現見諸行各從緣起而依此體橫 生異見謂眼等諸根體非緣起耶。

    闇故不見有亦復不有見者.由無明故緣起之法 是有而不見有.我體不有而復有見。

    問.若爾雲何得涅槃。

    偈曰. 生死與涅槃 無二無少異. 善住無我故 生盡得涅[二]槃。

     釋曰.生死涅槃無有二乃至無有少異.何以故.無我平等故.若人善住無我而修善 業.則生死便盡而得涅槃。

    如是已遮顛倒.次應說彼對治.偈曰. 注: [一]梵藏本此下二頌合爲一段. [二]梵藏本次有依勝義相一句.今譯缺略. ******************** [一]福智無邊際 生長悉圓滿. 思法決定已 通達義類性。

     釋曰.此偈顯第一集大聚位。

    福智無邊際者由差別無數及時節無邊故.生長悉圓 滿者菩薩集此大聚到彼岸故.思法決定已者依止定心而思惟故.通達義類性者 解所思諸法義類悉以意言爲自性故。

    偈曰. [二]已知義類性 善住唯心光. 現見法界故 解脫於二相。

     釋曰.此偈顯第二通達分位。

    由解一切諸義唯是意言爲性.則了一切諸義悉是心 光.菩薩爾時名善住唯識.從彼後現在法界了達所有二相卽解脫能執所執。

    偈曰. [三]心外無有物 物無心亦無. 以解二無故 善住真法界。

     釋曰.此偈顯第三見道位。

    如彼現見法界故.解心外無有所取物.所取物無故亦無 能取心.由離所取能取二相故應知善住法界自性。

    偈曰. [四]無分別智力 恆平等徧行. 爲壞過聚體 如藥能除毒。

     釋.曰此偈顯第四修道位。

    菩薩入第一義智轉依已.以無分別智恆平等行及徧 注: [一]梵藏本此下四頌合爲一段.又玄奘譯攝大乘論卷二引此頌雲.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