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二

關燈
故。

    譬如國王.量相應發心亦如是.能爲正道不壞因故。

    譬如倉庫.聚相應發心 ******************** 亦如是.福智法財之所聚故。

    譬如王路.覺分相應發心亦如是.大聖先行餘隨行故。

     譬如車乘.止觀相應發心亦如是.二輪具足安樂去故。

    譬如湧泉.總持相應發心亦 如是.聞者雖多法無盡故。

    譬如喜聲.法印相應發心亦如是.求解脫者所樂聞故。

    譬 如河流.自性相應發心亦如是.無生忍道自然而流不作意故。

    譬如大雲.能成世界 方便相應發心亦如是.示現八相成道化衆生故。

    如此等及二十二譬譬彼發心.如 聖者無盡慧經廣說。

    應知已說發心譬喻.次說不發心過失.偈曰. 思利.及得方. 解義.亦證實。

    如是四時樂 趣寂則便捨。

     釋曰.菩薩有四種樂.一思利樂.謂思惟利益他時.二得方樂.謂至得巧方便時.三解 義樂.謂解了大乘意時.四證實樂.謂證[一]入法無我時。

    若人棄捨衆生趣向寂滅.應知 是人不得菩薩如是四樂。

    已呵不發心.發心者應讚歎.偈曰. 最初發大心 善護無邊惡. 善增悲增故 樂喜苦亦喜。

     釋曰.若菩薩初發大菩提心.爾時依無邊衆生卽得善護不作諸惡.爲此故是人遠 注: [一]原刻作治.今依梵藏本及麗刻改. ******************** 離退墮惡道畏。

    復次由有善及增故於樂常喜.由有悲及增故於苦常喜.爲此故是 人遠離退失善道畏。

    已讚發心.次說因此發心得不作[一]護.偈曰. 愛他過自愛 忘己利衆生. 不爲自憎他 豈作不善業。

     釋曰.若略示彼義.菩薩愛他過於自愛.由此故忘自身命而利於他.不爲自利而損 於彼.由此故能於衆生絕諸惡業。

    已說得不作護.次說得不退心.偈曰. [二]觀法如知幻 觀生如入苑. 若成若不成 [三]惑苦皆無怖。

     釋曰.菩薩觀一切諸法如似知幻.若成就時於煩惱不生怖.菩薩觀自生處如入園 苑.若不成就時於苦惱亦不生怖.若如是者更有何意而退菩提心耶。

    復次偈曰. 自嚴.及自食. 園地.與戲喜. 如是有四事 悲者非餘乘。

     釋曰.菩薩以自功德而爲自嚴.以利他歡喜而爲自食.以作意生處而爲園地.以神 通變化而爲戲喜.如此四事唯菩薩有於二乘無.菩薩旣有此四事.雲何當退菩提 心。

    已說不退心.次遮畏苦心.偈曰. 注: [一]原刻作讚.今依梵藏本及麗刻改. [二]梵藏本此下二頌合爲一段. [三]原刻作或.今依梵藏本及麗刻改. ******************** 極勤利衆生 大悲爲性故. 無間如樂處 豈怖諸有苦。

     釋曰.菩薩以大悲爲體.是故極勤利他.雖入阿鼻地獄如遊樂處.菩薩如是於餘苦 中豈生怖畏因此怖畏而退心耶。

    偈曰. 大悲恆在意 他苦無自苦. 自然作所作 待勸深慙羞。

     釋曰.諸菩薩大悲闍梨常在心中.若見衆生受苦卽自生苦.由此道理自然作所應 作.若待善友勸發深生極重慙羞。

    偈曰. 荷負衆生擔 懈怠醜非勝. 爲解自他縛 精進應百倍。

     釋曰.菩薩發心荷負衆生重擔.若去賖緩而是醜事.非爲第一端正衆生。

    菩薩應思 若自若他有種種急縛謂惑業生.爲解此縛應須百倍精進過彼聲聞作所應作。

    發 心品究竟。

     二利品第六 釋曰.已說發心.次說依此發心隨順修行自他利行.偈曰. ******************** 大依.及大行. 大果次第說. 大取.及大忍. 大義三事成。

     釋曰.大依者依止大菩提而發心故.大行者爲利自他而發行故.大果者令得無上 菩提故。

    如其次第大取者發心時攝一切衆生故.大忍者發行時忍一切大苦故.大 義者得果時廣利一切衆生業成就故。

    已說次第.次說自他無差別.偈曰. 他自心平等 愛則於彼勝。

    如是有勝想 二利何差別。

     釋曰.菩薩得他自心平等.或由信得謂世俗發心時.或由智得謂第一義發心時。

    菩 薩雖有此心.然愛他身則勝自身。

    於他旣有如此勝想.則不復分別何者爲自利何 者爲利他.俱無別故。

    已說無差別.次說利他勝.偈曰. 於世無怨業 利彼恆自苦. 悲性自然起 是故利他勝。

     釋曰.菩薩於諸世間久絕怨業.是故恆爲成就他利自身受諸勤苦.由大悲爲體自 然起故.由此道理則利他爲勝。

    問.如是利他雲何隨順。

    偈曰. 善說.令歸向. 令入.亦令調. 令成.亦令住. 令覺.令解脫. ******************** 集德.及生家. 得記.幷受職. 至成如來智. 以是利羣生。

     釋曰.三種衆生謂住下中上姓.菩薩如其所住而攝取之。

    以十三種隨順利益。

    一者 善說.由隨教及記心故.二者令歸向.由神通力故.三者令入.由向已能令信受正教 故.四者令調.由入已斷其疑故.五者令成.由成熟善根故.六者令住.由教授令心住 故.七者令覺.由得智慧故.八者令解脫.由得神通等諸勝功德故.九者集德.由徧集 福智故.十者生家.由生佛家故.十一者得記.由八地受記故.十二者受職.由十地受 職故.十三者得如來智.由入佛地故。

    問.如此隨順雲何成立。

    偈曰. [一]不倒.及不高. 無著.亦通達. 能忍.及調順. 遠去.亦無盡. 應知此八義 成就彼十三。

     釋曰.不倒者若人已住於姓菩薩隨機而爲說法不妄授故.不高者彼歸向時不恃 神通而自高故.無著者彼入正法時不染衆生故.通達者斷彼疑網故.能忍者善成 熟彼故.調順者隨順教授非不調教授故.遠去者隨順生家等非不遠去令他能作 注: [一]梵本此頌爲十四言一句式.與上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