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汝言聲聞乘卽是大乘無異大乘體.若如是者卽聲聞辟支
佛乘復無有體.何以故.由得佛故.如是一切皆是佛乘.何因怖耶。
有異卽險處者.若 汝許有異大乘體.此體卽是一切智道最爲第一險處.由難度故.此應仰信.何因怖 耶。
無譬者.於一時中無二大乘並出可以相比.何因怖一不怖二耶。
種種說者.今此 大乘非獨說空亦說大福智聚.應解此意.何因獨怖空耶。
續說者.一切時中決定相 續說空.汝非乍聞.何因怖耶。
多門說者.彼彼經中多門異說顯大要用破諸分別得 無分別智.若異此說無大用者如來但應言空不說如法性實際等.旣說有多門.何 因獨怖空耶。
非有如文義者.大乘甚深不如文義.何因隨文取義而怖空耶。
諸佛甚 深體者.佛性甚深卒難覺識.應求了別.何因怖耶。
由如是等因緣故聰慧正觀人於 此大乘不應怖畏。
巳說不應怖畏因.次說能行此法智.偈曰.[一]隨次聞思修 得法及得慧. 此智行此法 未得勿非毀。
釋曰.若人最初依善知識能起正聞.次於正義能起正憶.次於真實境界得生正智. 注:[一]梵本此頌爲十七言一句式.今取意略譯.
********************
次從彼彼得證法果.次從彼後起解脫智.是人此智隨深入遠能行此法.汝若自無
此智不應決定言非佛語。
巳說能行此法智.次遮怖畏此法句.偈曰. 不解.解不深 深非思度解. 解深得不脫. 諸怖不應爾。
釋曰.不解者.若汝言如是深法非我所解.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
解不深者.若汝言 佛解亦不深.如其解深何故說深.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
深非思度解者.若汝言何 故此深非思量境界.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
解深得解脫者.若汝言何故獨解深義 能得解脫.非思量人能得解脫.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
如是巳遮怖畏此法句.次以 不信成立大乘.偈曰. 由小信.界.伴. 不解深大法. 由汝不解故 成我無上乘。
釋曰.小信者狹劣信解故.小界者阿黎耶識中熏習小種子故.小伴者相似信界爲 眷屬故.此三若小則不信別有大乘.由此不信則成我所立是無上法。
已說成立大 乘.次遮謗毀大乘.偈曰. ******************** 隨聞而得覺. 未聞慎勿毀. 無量餘未聞. 謗者成癡業。
釋曰.汝隨少聞得有覺悟.不應隨聞復生謗毀.汝於未聞無信可爾.何以故.不積善 故。
未聞者多.慎勿謗毀.汝無簡別若生謗毀.更增癡業壞前聞故。
巳遮謗毀.次遮邪 思.偈曰. 如文取義時 師心退真慧. 謗說及輕法 緣此大過生。
釋曰.師心者.謂自見取.非智者邊求義故。
退真慧者。
如實真解.未得退故。
謗說者毀 善說故.輕法者嫉所聞故.緣此非福次身受大苦報是名大過起。
已過邪思.次遮惡 意.偈曰. 惡意自性惡. 不善不應起. 況移於善處. 應捨大過故。
釋曰.惡意者是憎嫉心.自性惡者此心是自性罪.尚不可於過失法中起.何況於非 過法中起.是故急應須捨大過患故。
成宗品究竟。
歸依品第三 ******************** 釋曰.如此已成立大乘.次依大乘攝勝歸依.偈曰.[一]若人歸三寶 大乘歸第一. 一切徧.勇猛. 得果.不及故。
釋曰.一切歸依三寶中應知大乘歸依最爲第一.何以故.由四種大義自性勝故。
何 者四義.一者一切徧義.二者勇猛義.三者得果義.四者不及義。
此義後當說.由此四 義多有留難.諸歸依者或能不能.能者爲勝。
已說歸依勝.次勸勝歸依.偈曰. 難起亦難成 應須大志意. 爲成自他利 當作勝歸依。
釋曰.難起者.所謂勝願.由弘誓故。
難成者.所謂勝行.由經無量劫故。
由如此難應須 發大志意.何以故.爲欲成就他利與自利故。
他利者所謂願行.由願行是名聞因故. 自利者所謂大義.由大義是自體果故。
前說四義.今當先說一切徧義.偈曰. 衆生徧.乘徧. 智徧.寂滅徧. 是名智慧者 四種一切徧。
釋曰.大乘歸依者有四種一切徧.一者衆生一切徧.欲度一切衆生故二者乘一切 徧.善解三乘故.三者智一切徧.通達二無我故.四者寂滅一切徧.生死涅槃體是一 注:[一]梵本此頌爲十四言一句式.今譯文略.
********************
味過惡功德不分別故。
已說一切徧義.次說勇猛義.偈曰. 希望佛菩提. 不退難行行. 諸佛平等覺. 勇猛勝有三。
釋曰.大乘歸依有三種勝勇猛.一願勝勇猛.歸依佛時求大菩提多生歡喜知勝功 德故.二者行勝勇猛.起修行時不退不屈難行行故.三者果勝
有異卽險處者.若 汝許有異大乘體.此體卽是一切智道最爲第一險處.由難度故.此應仰信.何因怖 耶。
無譬者.於一時中無二大乘並出可以相比.何因怖一不怖二耶。
種種說者.今此 大乘非獨說空亦說大福智聚.應解此意.何因獨怖空耶。
續說者.一切時中決定相 續說空.汝非乍聞.何因怖耶。
多門說者.彼彼經中多門異說顯大要用破諸分別得 無分別智.若異此說無大用者如來但應言空不說如法性實際等.旣說有多門.何 因獨怖空耶。
非有如文義者.大乘甚深不如文義.何因隨文取義而怖空耶。
諸佛甚 深體者.佛性甚深卒難覺識.應求了別.何因怖耶。
由如是等因緣故聰慧正觀人於 此大乘不應怖畏。
巳說不應怖畏因.次說能行此法智.偈曰.
釋曰.若人最初依善知識能起正聞.次於正義能起正憶.次於真實境界得生正智. 注:
巳說能行此法智.次遮怖畏此法句.偈曰. 不解.解不深 深非思度解. 解深得不脫. 諸怖不應爾。
釋曰.不解者.若汝言如是深法非我所解.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
解不深者.若汝言 佛解亦不深.如其解深何故說深.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
深非思度解者.若汝言何 故此深非思量境界.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
解深得解脫者.若汝言何故獨解深義 能得解脫.非思量人能得解脫.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
如是巳遮怖畏此法句.次以 不信成立大乘.偈曰. 由小信.界.伴. 不解深大法. 由汝不解故 成我無上乘。
釋曰.小信者狹劣信解故.小界者阿黎耶識中熏習小種子故.小伴者相似信界爲 眷屬故.此三若小則不信別有大乘.由此不信則成我所立是無上法。
已說成立大 乘.次遮謗毀大乘.偈曰. ******************** 隨聞而得覺. 未聞慎勿毀. 無量餘未聞. 謗者成癡業。
釋曰.汝隨少聞得有覺悟.不應隨聞復生謗毀.汝於未聞無信可爾.何以故.不積善 故。
未聞者多.慎勿謗毀.汝無簡別若生謗毀.更增癡業壞前聞故。
巳遮謗毀.次遮邪 思.偈曰. 如文取義時 師心退真慧. 謗說及輕法 緣此大過生。
釋曰.師心者.謂自見取.非智者邊求義故。
退真慧者。
如實真解.未得退故。
謗說者毀 善說故.輕法者嫉所聞故.緣此非福次身受大苦報是名大過起。
已過邪思.次遮惡 意.偈曰. 惡意自性惡. 不善不應起. 況移於善處. 應捨大過故。
釋曰.惡意者是憎嫉心.自性惡者此心是自性罪.尚不可於過失法中起.何況於非 過法中起.是故急應須捨大過患故。
成宗品究竟。
歸依品第三 ******************** 釋曰.如此已成立大乘.次依大乘攝勝歸依.偈曰.
釋曰.一切歸依三寶中應知大乘歸依最爲第一.何以故.由四種大義自性勝故。
何 者四義.一者一切徧義.二者勇猛義.三者得果義.四者不及義。
此義後當說.由此四 義多有留難.諸歸依者或能不能.能者爲勝。
已說歸依勝.次勸勝歸依.偈曰. 難起亦難成 應須大志意. 爲成自他利 當作勝歸依。
釋曰.難起者.所謂勝願.由弘誓故。
難成者.所謂勝行.由經無量劫故。
由如此難應須 發大志意.何以故.爲欲成就他利與自利故。
他利者所謂願行.由願行是名聞因故. 自利者所謂大義.由大義是自體果故。
前說四義.今當先說一切徧義.偈曰. 衆生徧.乘徧. 智徧.寂滅徧. 是名智慧者 四種一切徧。
釋曰.大乘歸依者有四種一切徧.一者衆生一切徧.欲度一切衆生故二者乘一切 徧.善解三乘故.三者智一切徧.通達二無我故.四者寂滅一切徧.生死涅槃體是一 注:
已說一切徧義.次說勇猛義.偈曰. 希望佛菩提. 不退難行行. 諸佛平等覺. 勇猛勝有三。
釋曰.大乘歸依有三種勝勇猛.一願勝勇猛.歸依佛時求大菩提多生歡喜知勝功 德故.二者行勝勇猛.起修行時不退不屈難行行故.三者果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