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智能破諸煩惱.由此因故不得言無大乘。
第八文異者.大乘甚深 注:[一]梵本此頌爲聖章體.句末無八因成三字.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三引此頌雲.先不記俱行.非餘所行境.極成有無有.對治異文故.
********************
非如文義.不應一向隨文取義言非佛語。
復次若汝言初不記者由佛無功用心捨 故.若作此執是義不然.偈曰. 諸佛三因緣. 現見.亦護法. 如來智無礙. 捨者不應爾。
釋曰.若此大乘非佛說者是爲大障.諸佛有三因緣何故不記。
一無功用智恆起是 眼恆見.二恆作正勤守護正法.三如來智力無有障礙.由此三因汝言捨而不記者 不應道理。
復次若汝言有體者卽聲聞乘是大乘體.何以故.卽以此乘得大菩提故. 若作此執是義不然.偈曰. 非全.非不違. 非行.非教授. 是故聲聞乘. 非卽是大乘。
釋曰.有四因緣非卽以聲聞乘爲大乘體.非全故.非不違故.非行故.非教授故。
非全 者.聲聞乘無有利他教授.但爲自厭離欲解脫而教授故。
非不違者.若言聲聞乘以 自方便而教授他卽是他利教授.是義不然.何以故.雖以自利安他彼亦自求涅槃 勤行方便.不可以此得大菩提故。
非行者.若汝言若能久行聲聞乘行則得大菩提 ******************** 果.是義不然.非方便故.聲聞乘非大菩提方便不以久行非方便能得大乘果.譬如[(殼*殳)/牛]角求乳不可得故。
非教授者.如大乘教授聲聞乘無.是故聲聞乘不得卽是大乘。
復次今更示汝相違義.偈曰. 發心.與教授. 方便.及住持. 時節下上乘. 五事一切異。
釋曰.聲聞乘與大乘有五種相違.一發心異.二教授異.三方便異.四住持異.五時節 異。
聲聞乘若發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爲自得涅槃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故.時節 亦少乃至三生得解脫故.大乘不爾.發心教授勤方便皆爲利他故.住持亦多福智 聚大故.時節亦多經三大阿僧祇劫故.如是一切相違是故不應以小乘行而得大 乘果。
復次若汝言佛語有三相.一者入修多羅二者顯示毗尼三者不違法空.汝以 一切法無自性而爲教授違此三相故非佛語.若作此執是義不然.偈曰. 入自大乘經. 現自煩惱滅. 廣大甚深義 不違自法空。
釋曰.今此大乘亦不違三相.入自大乘修多羅故.現自煩惱毗尼故由菩薩以分別 ******************** 爲煩惱故.廣大甚深卽是菩薩法空不違此空得大菩提故.是故此乘與三相不相 違。
復次前說不行者.我今更示此義令汝信受.偈曰. 有依.及不定. 緣俗.亦不普. 退屈忖度人. 寧解大乘義。
釋曰.由有五因彼忖度者不能得入大乘境界.彼智有依故.不定故.緣俗故.不普故. 退屈故。
有依者智依教生非證智故.不定者有時更有異智生故.緣俗者忖度世諦 不及第一義諦故.不普者雖緣世諦但得少解不解一切故.退屈者諍論辯窮卽默 然故。
大乘者卽無所依乃至終不退屈.不退屈者無量經中有百千偈說大乘法由 得此法辯才無盡.是故大乘非忖度人境。
問.汝說聲聞乘非佛菩提方便.若爾何者 是耶。
偈曰. 廣大.及甚深. 成熟.無分別. 說此二方便 卽是無上乘。
釋曰.廣大者.謂諸神通.由極勤方便令他信解故。
甚深者.謂無分別智.由難行故。
如 其次第一爲成熟衆生.二爲成熟佛法.卽說此二爲無上菩提方便.此二方便卽是 ******************** 無上乘體。
問.若爾有人於中怖畏.過失雲何。
偈曰.[一]不應怖而怖 由怖被燒然. 怖引非福故 長時過患起.
釋曰.若人非怖畏處妄生怖畏.是人卽墮極熱惡道而被燒然.何以故.由此怖畏引
大非福聚生.由此罪故能令是人經無量劫受大熱惱。
問.彼人復有何因生此怖畏。
偈曰. 非姓.非法朋. 少慧.少因力. 怖此深妙法 退失大菩提。
釋曰.若人生怖由四因緣.一非種姓離菩薩姓故.二非法朋離善知識故.三少慧力 未解大乘法空故.四少因力先世不種諸波羅蜜自性善根故.由此因緣於甚深妙 法橫生怖想.由此想故於大菩提福智二聚應得不得是名爲退.汝今應知此退過 患最極深重。
已說怖過及怖因.次說不應怖畏因.偈曰. 無異卽互無 有異卽險處. 無譬種種說 續說多門說. 非有如文義 諸佛甚深體. 聰慧正觀人 應知不應怖。
注:[一]梵本此下二頌皆十七言一句式.今譯十言一句.又梵本第一頌不分段.今譯改文.
********************
釋曰.無異卽互無者.若
第八文異者.大乘甚深 注:
復次若汝言初不記者由佛無功用心捨 故.若作此執是義不然.偈曰. 諸佛三因緣. 現見.亦護法. 如來智無礙. 捨者不應爾。
釋曰.若此大乘非佛說者是爲大障.諸佛有三因緣何故不記。
一無功用智恆起是 眼恆見.二恆作正勤守護正法.三如來智力無有障礙.由此三因汝言捨而不記者 不應道理。
復次若汝言有體者卽聲聞乘是大乘體.何以故.卽以此乘得大菩提故. 若作此執是義不然.偈曰. 非全.非不違. 非行.非教授. 是故聲聞乘. 非卽是大乘。
釋曰.有四因緣非卽以聲聞乘爲大乘體.非全故.非不違故.非行故.非教授故。
非全 者.聲聞乘無有利他教授.但爲自厭離欲解脫而教授故。
非不違者.若言聲聞乘以 自方便而教授他卽是他利教授.是義不然.何以故.雖以自利安他彼亦自求涅槃 勤行方便.不可以此得大菩提故。
非行者.若汝言若能久行聲聞乘行則得大菩提 ******************** 果.是義不然.非方便故.聲聞乘非大菩提方便不以久行非方便能得大乘果.譬如
非教授者.如大乘教授聲聞乘無.是故聲聞乘不得卽是大乘。
復次今更示汝相違義.偈曰. 發心.與教授. 方便.及住持. 時節下上乘. 五事一切異。
釋曰.聲聞乘與大乘有五種相違.一發心異.二教授異.三方便異.四住持異.五時節 異。
聲聞乘若發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爲自得涅槃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故.時節 亦少乃至三生得解脫故.大乘不爾.發心教授勤方便皆爲利他故.住持亦多福智 聚大故.時節亦多經三大阿僧祇劫故.如是一切相違是故不應以小乘行而得大 乘果。
復次若汝言佛語有三相.一者入修多羅二者顯示毗尼三者不違法空.汝以 一切法無自性而爲教授違此三相故非佛語.若作此執是義不然.偈曰. 入自大乘經. 現自煩惱滅. 廣大甚深義 不違自法空。
釋曰.今此大乘亦不違三相.入自大乘修多羅故.現自煩惱毗尼故由菩薩以分別 ******************** 爲煩惱故.廣大甚深卽是菩薩法空不違此空得大菩提故.是故此乘與三相不相 違。
復次前說不行者.我今更示此義令汝信受.偈曰. 有依.及不定. 緣俗.亦不普. 退屈忖度人. 寧解大乘義。
釋曰.由有五因彼忖度者不能得入大乘境界.彼智有依故.不定故.緣俗故.不普故. 退屈故。
有依者智依教生非證智故.不定者有時更有異智生故.緣俗者忖度世諦 不及第一義諦故.不普者雖緣世諦但得少解不解一切故.退屈者諍論辯窮卽默 然故。
大乘者卽無所依乃至終不退屈.不退屈者無量經中有百千偈說大乘法由 得此法辯才無盡.是故大乘非忖度人境。
問.汝說聲聞乘非佛菩提方便.若爾何者 是耶。
偈曰. 廣大.及甚深. 成熟.無分別. 說此二方便 卽是無上乘。
釋曰.廣大者.謂諸神通.由極勤方便令他信解故。
甚深者.謂無分別智.由難行故。
如 其次第一爲成熟衆生.二爲成熟佛法.卽說此二爲無上菩提方便.此二方便卽是 ******************** 無上乘體。
問.若爾有人於中怖畏.過失雲何。
偈曰.
問.彼人復有何因生此怖畏。
偈曰. 非姓.非法朋. 少慧.少因力. 怖此深妙法 退失大菩提。
釋曰.若人生怖由四因緣.一非種姓離菩薩姓故.二非法朋離善知識故.三少慧力 未解大乘法空故.四少因力先世不種諸波羅蜜自性善根故.由此因緣於甚深妙 法橫生怖想.由此想故於大菩提福智二聚應得不得是名爲退.汝今應知此退過 患最極深重。
已說怖過及怖因.次說不應怖畏因.偈曰. 無異卽互無 有異卽險處. 無譬種種說 續說多門說. 非有如文義 諸佛甚深體. 聰慧正觀人 應知不應怖。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