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

關燈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一]緣起品第一 偈曰. [二]義智作諸義 言句皆無垢. 救濟苦衆生 慈悲爲性故. 巧說方便法 所謂最上乘. 爲發大心者 略以五義現。

     釋曰.莊嚴大乘經論.誰能莊嚴。

    答.義智能莊嚴。

    問.義智雲何莊嚴。

    答.開作諸義。

    問.以 何開作。

    答.以言及句。

    問.以何等言以何等句。

    答.以無垢言以無垢句.無垢言者謂能 至涅槃城.無垢句者謂字句相應.若離無垢言句則於諸義不能開曉。

    問.以何義故 莊嚴。

    答.爲救濟苦衆生故。

    問.衆生自苦.何因救濟。

    答.爲菩薩者大悲爲體.生憐愍故。

     問.若救他苦莊嚴何法。

    答.莊嚴如來巧說方便法。

    問.何等方便法。

    答.所謂最上乘。

    問. 注: [一]梵本以此品與次品合爲成立品第一. [二]梵本此頌爲十九言一句式.今譯十言爲一句. ******************** 爲誰故莊嚴。

    答.爲發大乘心者。

    問.以幾義莊嚴。

    答.略以五義示現。

    問.何者五義。

    偈曰. [一]譬如金成器 譬如華正敷. 譬如食美膳 譬如解文字. 譬如開寶篋 是各得歡喜. 五義法莊嚴 歡喜亦如是。

     釋曰.此中五譬卽譬彼五義莊嚴.如其次第能令發大心者信向故.受教故.思惟故. 修習故.證得故。

    問.其義雲何。

    答.金成譬爲令信向轉彼心故.華敷譬爲令受教開示 彼故.食膳譬爲令思惟得法味故.解文譬爲令修習更不思故.開篋譬爲令證得真 實菩提分寶自覺證故.由此五義分別大乘能令彼人得生愛樂。

    問.若彼法自性功 德具足.何義更須莊嚴爲。

    答此問偈曰. [二]譬如莊美質 臨鏡生勝喜. 妙法莊嚴已 得喜更第一。

     釋曰.譬如美質加莊像現於鏡則生勝喜.何以故.爲有悅故。

    菩薩亦爾.莊嚴妙法義 入自心則生勝喜.何以故.爲有聞故。

    問.彼法有何功德.須此莊嚴強欲令他恭敬信 受耶。

    偈曰. 注: [一]梵本此頌爲十五言一句式.今譯亦以十言爲一句. [二]梵本此頌係十七言一句式.今譯略爲五言一句.文義不備. ******************** 譬如飲藥苦 病差則爲樂. 住文及解義 苦樂亦如是。

     譬如難事王 因事得威力. 如是難解法 因解得法財。

     譬如見生寶 不別則不愛. 如是聞妙法 不覺亦不喜。

     釋曰.此三偈次第顯示妙法有三功德.一顯斷障因功德.二顯自在因功德.三顯妙 喜因功德。

    問.此義雲何。

    答.如飲苦藥初時則苦以難服故.後時則樂以病差故.此法 亦爾.住文時苦味難得故.解義時樂障病破故。

    如事嚴王初時則苦難得意故.後時 則樂與威力故.此法亦爾.思惟時苦深難解故.思度時樂長聖財故。

    如見生寶未別 時則不愛謂無用故.識別時則深重知有用故.此法亦爾.修行時則不喜謂空無用 故.修度時則深悅知有大用故。

    緣起品究竟。

     [一]成宗品第二 釋曰.有人疑此大乘非佛所說.雲何有此功德可得.我今決彼疑網成立大乘真是 佛說.偈曰. 注: [一]梵本不分品.藏本成立大乘品第二. ******************** [一]不記.亦同行. 不行.亦成就. 體.非體.能治. 文異.八因成。

     釋曰.成立大乘略有八因.一者不記.二者同行.三者不行.四者成就.五者體.六者非 體.七者能治.八者文異。

    第一不記者.先法已盡後佛正出.若此大乘非是正法.何故 世尊初不記耶.譬如未來有異世尊卽記.此不記故知是佛說。

    第二同行者.聲聞乘 與大乘非先非後一時同行.汝雲何知此大乘獨非佛說。

    第三不行者.大乘深廣非 忖度人之所能信.況復能行外道諸論.彼種不可得是故不行.由彼不行故是佛說。

     第四成就者.若汝言餘得菩提者說有大乘非是今佛說有大乘.若作此執則反成 我義.彼得菩提亦卽是佛如是說故。

    第五體者.若汝言餘佛有大乘體此佛無大乘 體.若作此執亦成我義.大乘無異體是一故。

    第六非體者.若汝言此佛無大乘體則 聲聞乘亦無體.若汝言聲聞乘是佛說故有體大乘非佛說故無體.若作此執有大 過失.若無佛乘而有佛出說聲聞乘者理不應故。

    第七能治者.由依此法修行得無 分別智.由無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