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漏無漏以有漏爲義.憂根有漏以有漏無漏爲義.未知欲知
根若遠沙門果世閒行所攝是有漏.若近沙門果出世行所攝是無漏。
問.幾有爲有爲 ******************** 爲義。
答.一切是有爲八有爲爲義.餘有爲無爲爲義。
問.幾有諍有諍爲義。
答.如說有漏. 當知此亦爾。
如說有諍.當知有愛味依耽嗜世閒出世閒等亦爾。
問.幾過去過去爲義。
答.除有色根及苦根餘有義一分.若有色根及苦根在過去非過去爲義。
問.幾過去現 在爲義。
答卽如所說一分.當知卽此在過去以未來爲義.又卽此在現在以過去未來 爲義。
問.幾現在現在爲義。
答.一切有色根及苦根幷前所說一分。
又此一分在未來以 過去未來現在爲義.若諸色根在未來非未來爲義.苦根亦爾。
問.幾欲界繫欲界繫爲 義。
答.四。
二欲色界繫欲界繫爲義.三欲色界繫欲色界繫爲義.二欲色界繫及不繫欲 色無色界繫及不繫爲義.七欲色無色界繫及不繫彼義亦爾.一色界繫及不繫一切 繫不繫爲義.二不繫一切繫不繫爲義。
問.幾善善爲義。
答.八唯善善不善無記爲義。
五 善不善無記善不善無記爲義.一善不善善不善無記爲義.五無記無記爲義.二無記 善不善無記爲義。
問.幾學學爲義.如是等。
答.九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以三種爲義.七非 學非無學卽以此爲義.一通三種非學非無學爲義.一學非學非無學以三種爲義.二 ******************** 學以三種爲義.一無學以三種爲義。
問.幾見所斷見所斷爲義.如是等。
答.十四一分見 所斷一分修所斷.十二一分修所斷一分非所斷.謂卽十四中六及餘六餘二非所斷. 此中有色諸根見修所斷爲義.無色諸根三種爲義謂見修所斷非所斷義。
問.幾根於 義雜染捨所顯。
答.除諸善根.以諸善根於義清淨捨所顯故。
問.幾根顛倒義。
答.除諸善 根所有六根義。
問.幾根顛倒所依。
答.七色根.問.幾根顛倒自性。
答.六少分。
問.幾根顛倒 對治。
答.八根。
問.幾根觀義過失。
答.或八或五或一。
問.若彼諸行亦有四德相應可得.雲 何唯觀爲過失耶。
何者四德.一堅住德謂如一藴住經百年若正將禦或有過者.二勢 力德謂能生樂及現清淨.三轉變德謂牽引修治受用棄捨自在轉故.四可樂德謂依 彼處生種種著故.是名諸行有四德相。
答.雖有世閒於彼諸法取爲功德.然彼一切皆 諸過失之所隨逐。
問.何等名爲諸過失耶。
答.雖少時住非究竟故愛變無常現可得故 死沒無常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初功德.又能發生種種苦惱現可得故種種不淨現 可得故當觀諸行離第二德.又於老病死等不隨所欲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第三德. ******************** 又諸糞蟲及豬犬等亦極樂著糞穢不淨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第四德.由彼諸行離 諸功德是故一切過失相應.故應觀彼具諸過失。
問.眼根誰所依處。
答.見色依處。
問.乃 至意根誰所依處。
答.各取自境之所依處。
問.男女二根誰所依處。
答.習欲依處。
問.命根 誰所依處。
答.乃至死有爲前時有之所依處。
問.諸受根誰所依處。
答.於諸境界可意不 可意若愛若恚等之所依處。
問.信根誰所依處。
答.趣入善法之所依處。
問.精進根誰所 依處。
答.已入善法恆常修習之所依處。
問.念根誰所依處。
答.正知而行之所依處。
問.定 根誰所依處。
答.智見清淨之所依處。
問.慧根誰所依處.問.煩惱永斷之所依處。
問.未知 欲知根誰所依處。
答.證初第二第三沙門果之所依處。
問.已知根誰所依處。
答.乃至金 剛喻定無學沙門果證之所依處。
問.具知根誰所依處。
答.無閒煩惱永斷作證現法樂 住所依永滅之所依處。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此身有色.麤滓所成.四大所造父 母不淨和合所生種種飲食之所長養.常假覆蔽沐浴按摩.斷截破壞散滅之法。
答.依 七色根作如是說。
當知此中略說欲界有色諸根.初句說彼共相.第二句說彼自相.次 ******************** 有三句說彼因相所謂依因生因生已增長因.次有三句說彼轉變相謂寒所作熱所 作勞倦所作.後有四句說彼變壞相.謂初二句活位逼損所作後二句死後所作他故 自然故變壞應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遠行及獨行無身寢於窟耶。
答.依意根 處。
由於前際無始時故徧緣一切所知境故名爲遠行.諸心相續一一轉故無主宰故 名爲獨行.無色無見亦無對故名爲無身.依止色故名寢於窟。
問.依何根處說如是言. 由八處所男爲女縛謂舞歌笑睇美顏妙觸祇奉成禮。
答.依男女二根。
於遊戲時由四 處縛.於受用時亦由四處.於遊戲時身語面門眼目舒悅.於受用時姸容輭滑恭事童 分。
問.依何根處說如是言.衆生存活住持安隱。
答.依命根說。
有諸氣息故名衆生.思慮 相應故名存活.等餘而住故名爲住.增上而轉故說名持.無有病惱故名安隱。
問.依何 根處說如是言.平正.受.受所攝。
答.依喜樂根說.望所餘受自相共相依止相所顯故。
如 平正等.如是不平正等非平正非不平正等如應當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於 如來所淨信深固根生建立.一切世閒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無有如法能引 ******************** 脫者。
答.依信根說.此顯其信於聞思修勝解堅固義。
又此堅固隨所信解方便顯示.謂 智生主淨最勝之者尚不能動.何況凡流。
又堅固義復有差别.謂其信深固由世閒善 決定勝解爲出世勝解根本故.又由出世清淨勝解所建立故.當知最初是標句後二 是釋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住有勢有勤有勇健堅猛於諸善法中常不捨善 軛。
答.依精進根說。
此精進根略顯其相差别有五.謂被甲精進方便精進不下精進無 動精進無喜足精進。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念等念隨念别念不忘念心明記無 失無忘無失法。
答.依念根說.此差别義如攝異門分應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 令心住等住安住與近住調寂靜寂止一趣等持性。
答.依定根說.此差别義如聲聞地 應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簡擇法極簡擇徧尋求徧伺察。
答.依慧根說.此差别 義亦如聲聞地應知。
所餘善根信等攝故.其差别義無復可得。
問.於幾根處立身念住。
答.七。
問.於幾根處立受念住。
答.五。
問.於幾根處立心念住。
答.一。
問.於幾根處立法念住。
答.最後八及命根。
問.幾根最勝苦諦依處。
答.九。
問.幾根最勝集諦依處。
答.五。
問.幾根滅 ******************** 諦依處。
答.一切。
問.幾根道諦依處。
答.最後八。
問.依幾根處善思所思。
答.九。
問.依幾根處 善說所說。
答.十。
問.依幾根處善作所作。
答.十六。
如是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如 應當知。
問.幾根最勝惑業依處。
答.九。
問.依幾根處起煩惱業。
答.五。
問.依幾根處斷煩惱 業。
答.最後
問.幾有爲有爲 ******************** 爲義。
答.一切是有爲八有爲爲義.餘有爲無爲爲義。
問.幾有諍有諍爲義。
答.如說有漏. 當知此亦爾。
如說有諍.當知有愛味依耽嗜世閒出世閒等亦爾。
問.幾過去過去爲義。
答.除有色根及苦根餘有義一分.若有色根及苦根在過去非過去爲義。
問.幾過去現 在爲義。
答卽如所說一分.當知卽此在過去以未來爲義.又卽此在現在以過去未來 爲義。
問.幾現在現在爲義。
答.一切有色根及苦根幷前所說一分。
又此一分在未來以 過去未來現在爲義.若諸色根在未來非未來爲義.苦根亦爾。
問.幾欲界繫欲界繫爲 義。
答.四。
二欲色界繫欲界繫爲義.三欲色界繫欲色界繫爲義.二欲色界繫及不繫欲 色無色界繫及不繫爲義.七欲色無色界繫及不繫彼義亦爾.一色界繫及不繫一切 繫不繫爲義.二不繫一切繫不繫爲義。
問.幾善善爲義。
答.八唯善善不善無記爲義。
五 善不善無記善不善無記爲義.一善不善善不善無記爲義.五無記無記爲義.二無記 善不善無記爲義。
問.幾學學爲義.如是等。
答.九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以三種爲義.七非 學非無學卽以此爲義.一通三種非學非無學爲義.一學非學非無學以三種爲義.二 ******************** 學以三種爲義.一無學以三種爲義。
問.幾見所斷見所斷爲義.如是等。
答.十四一分見 所斷一分修所斷.十二一分修所斷一分非所斷.謂卽十四中六及餘六餘二非所斷. 此中有色諸根見修所斷爲義.無色諸根三種爲義謂見修所斷非所斷義。
問.幾根於 義雜染捨所顯。
答.除諸善根.以諸善根於義清淨捨所顯故。
問.幾根顛倒義。
答.除諸善 根所有六根義。
問.幾根顛倒所依。
答.七色根.問.幾根顛倒自性。
答.六少分。
問.幾根顛倒 對治。
答.八根。
問.幾根觀義過失。
答.或八或五或一。
問.若彼諸行亦有四德相應可得.雲 何唯觀爲過失耶。
何者四德.一堅住德謂如一藴住經百年若正將禦或有過者.二勢 力德謂能生樂及現清淨.三轉變德謂牽引修治受用棄捨自在轉故.四可樂德謂依 彼處生種種著故.是名諸行有四德相。
答.雖有世閒於彼諸法取爲功德.然彼一切皆 諸過失之所隨逐。
問.何等名爲諸過失耶。
答.雖少時住非究竟故愛變無常現可得故 死沒無常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初功德.又能發生種種苦惱現可得故種種不淨現 可得故當觀諸行離第二德.又於老病死等不隨所欲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第三德. ******************** 又諸糞蟲及豬犬等亦極樂著糞穢不淨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第四德.由彼諸行離 諸功德是故一切過失相應.故應觀彼具諸過失。
問.眼根誰所依處。
答.見色依處。
問.乃 至意根誰所依處。
答.各取自境之所依處。
問.男女二根誰所依處。
答.習欲依處。
問.命根 誰所依處。
答.乃至死有爲前時有之所依處。
問.諸受根誰所依處。
答.於諸境界可意不 可意若愛若恚等之所依處。
問.信根誰所依處。
答.趣入善法之所依處。
問.精進根誰所 依處。
答.已入善法恆常修習之所依處。
問.念根誰所依處。
答.正知而行之所依處。
問.定 根誰所依處。
答.智見清淨之所依處。
問.慧根誰所依處.問.煩惱永斷之所依處。
問.未知 欲知根誰所依處。
答.證初第二第三沙門果之所依處。
問.已知根誰所依處。
答.乃至金 剛喻定無學沙門果證之所依處。
問.具知根誰所依處。
答.無閒煩惱永斷作證現法樂 住所依永滅之所依處。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此身有色.麤滓所成.四大所造父 母不淨和合所生種種飲食之所長養.常假覆蔽沐浴按摩.斷截破壞散滅之法。
答.依 七色根作如是說。
當知此中略說欲界有色諸根.初句說彼共相.第二句說彼自相.次 ******************** 有三句說彼因相所謂依因生因生已增長因.次有三句說彼轉變相謂寒所作熱所 作勞倦所作.後有四句說彼變壞相.謂初二句活位逼損所作後二句死後所作他故 自然故變壞應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遠行及獨行無身寢於窟耶。
答.依意根 處。
由於前際無始時故徧緣一切所知境故名爲遠行.諸心相續一一轉故無主宰故 名爲獨行.無色無見亦無對故名爲無身.依止色故名寢於窟。
問.依何根處說如是言. 由八處所男爲女縛謂舞歌笑睇美顏妙觸祇奉成禮。
答.依男女二根。
於遊戲時由四 處縛.於受用時亦由四處.於遊戲時身語面門眼目舒悅.於受用時姸容輭滑恭事童 分。
問.依何根處說如是言.衆生存活住持安隱。
答.依命根說。
有諸氣息故名衆生.思慮 相應故名存活.等餘而住故名爲住.增上而轉故說名持.無有病惱故名安隱。
問.依何 根處說如是言.平正.受.受所攝。
答.依喜樂根說.望所餘受自相共相依止相所顯故。
如 平正等.如是不平正等非平正非不平正等如應當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於 如來所淨信深固根生建立.一切世閒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無有如法能引 ******************** 脫者。
答.依信根說.此顯其信於聞思修勝解堅固義。
又此堅固隨所信解方便顯示.謂 智生主淨最勝之者尚不能動.何況凡流。
又堅固義復有差别.謂其信深固由世閒善 決定勝解爲出世勝解根本故.又由出世清淨勝解所建立故.當知最初是標句後二 是釋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住有勢有勤有勇健堅猛於諸善法中常不捨善 軛。
答.依精進根說。
此精進根略顯其相差别有五.謂被甲精進方便精進不下精進無 動精進無喜足精進。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念等念隨念别念不忘念心明記無 失無忘無失法。
答.依念根說.此差别義如攝異門分應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 令心住等住安住與近住調寂靜寂止一趣等持性。
答.依定根說.此差别義如聲聞地 應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簡擇法極簡擇徧尋求徧伺察。
答.依慧根說.此差别 義亦如聲聞地應知。
所餘善根信等攝故.其差别義無復可得。
問.於幾根處立身念住。
答.七。
問.於幾根處立受念住。
答.五。
問.於幾根處立心念住。
答.一。
問.於幾根處立法念住。
答.最後八及命根。
問.幾根最勝苦諦依處。
答.九。
問.幾根最勝集諦依處。
答.五。
問.幾根滅 ******************** 諦依處。
答.一切。
問.幾根道諦依處。
答.最後八。
問.依幾根處善思所思。
答.九。
問.依幾根處 善說所說。
答.十。
問.依幾根處善作所作。
答.十六。
如是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如 應當知。
問.幾根最勝惑業依處。
答.九。
問.依幾根處起煩惱業。
答.五。
問.依幾根處斷煩惱 業。
答.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