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
切一分是墮界。
問.何義幾藴是過去。
答.已受用因果義.一切是過去。
問.何義幾藴是未 來。
答.未受用因果義.一切是未來。
問.何義幾藴是現在。
答.已受用因義及未受用果義. 一切是現在。
問.何義幾藴是內。
答.六處幷屬彼義.一藴一分四藴全是內。
問.何義幾藴 是外。
答.內相違義.一藴一分是外。
問.何義幾藴是麤。
答.不光潔積聚相增長義.一切一 分是麤。
問.何義幾藴是細。
答.麤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細。
問.何義幾藴是劣。
答.無常苦不 淨染汙義.一切一分是劣。
問.何義幾藴是妙。
答.劣相違義.一切一分是妙。
問.何義幾藴 是遠。
答.處所去來時方隔越義.一切一分是遠。
問.何義幾藴是近。
答.遠相違義.一切一 分是近。
問.何義幾藴是欲界繫。
答.於此閒生未得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 分是欲界繫。
問.何義幾藴是色界繫。
答.已得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 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色界繫。
問.何義幾藴是無色界繫。
答.已得無 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無 色界繫。
復有差别.謂輕安俱三摩地及彼眷屬幷彼果法所不攝義是欲界繫.屬色煩 ******************** 惱與彼相違所攝義是色界繫.離色煩惱彼所攝義當知是無色界繫。
問.何義幾藴是 善。
答.能感當來樂果報義及煩惱苦永斷對治義.一切一分是善。
問.何義幾藴是不善。
答.能感當來苦果報義及能發起諸惡行義.一切一分是不善。
問.何義幾藴是無記。
答. 彼俱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無記。
復有差别.謂離過失義及過失功德對治隨順義是善. 與此相違義是不善.彼俱相違義是無記。
問.何義幾藴是學。
答.學方便善義.一切一分 是學。
問.何義幾藴是無學。
答.學究竟善義.一切一分是無學。
問.何義幾藴是非學非無 學。
答.離前二種所有善染汙無記法義.一切一分是非學非無學。
問.何義幾藴是見所 斷。
答.現觀智諦現觀所應斷義.一切一分是見所斷。
問.何義幾藴是修所斷。
答.從現觀 後修道所斷義.一切一分是修所斷。
問.何義幾藴是無斷。
答.一切染汙永斷對治義及 已斷義.一切一分是無斷。
問.何義幾藴是無色等。
答.如前所說色等相違義當知是無 色等義。
如是等類應當分别諸藴差别。
問.如說積聚義是藴義.何等名爲積聚義耶。
答. 種種所召體義.更互和雜轉義.一類總略義.增益損減義是積聚義。
問.何緣色藴說名 ******************** 爲色。
答.於彼彼方所種植增長義及變礙義故名爲色。
此變礙義復有二種.一手等所 觸便變壞義二方處差别種種相義。
問.何緣四無色藴總說名名。
答.順趣種種所緣境 義依言說名分别種種所緣境義故說爲名。
問.諸藴誰所攝.爲何義故建立攝耶。
答.自 性所攝非他性.爲徧了知種種自類是故建立。
問.諸法誰相應.爲何義故建立相應。
答. 他性相應非自性.爲徧了知依自性清淨心有染不染法若增若減是故建立。
有一沙 門若婆羅門欲令名中唯心實有非諸心法.此不應理.何以故.且說諸藴有五種性不 成就故。
又若彼計分位别故有五性者分位别計亦有過失.何以故.是諸分位展轉相 望作用差别若有若無皆成失故.若言有者由相異故便應有異實物體性.若言無者 計分位别則爲唐捐。
又不應謂如六識身分位差别.何以故.由六識身所依所緣有差 别故.是諸分位一處可得故不應理。
若謂轉變亦不應理.何以故.於有色物可轉變故 得有分位前後差别.非於無色有如乳酪生[一]酥等異。
又心因緣無差别故行别分位不 應道理.於一刹那必不可得差别因緣令彼分位而有差别.是故汝計分位差别不應 注:[一]原刻作蘇.今依麗刻改.次同.
********************
道理。
又違教故唯心實有不應道理。
違何等教.謂如經言貪瞋癡等惱染其心令不解 脫。
問.此中何所相違。
答.若唯有心二不俱有是卽貪等應不依識。
若汝復謂以識爲先 亦不應理.無差别過前已說故。
又復經言三和合與觸俱生受想思等.又餘經說如是 諸法恆共和合非不和合.不可說言如是諸法而可分析令别殊異。
又佛世尊爲欲成 立此和合義說燈明喻.是故不可離彼俱生而說和合。
雖復經言如是六界說名士夫. 然密意說故無過失。
問.此中有何密意。
答.唯欲顯說色動心法最勝所依當知是名此 經密意.復有違彼聖教可得。
何等聖教.謂世尊言乳酪生酥三譬喻故。
或有處所麤四 大種以之爲我.或有處所有色意生.或有處所無色想生.如是經意豈唯大種或唯有 心唯有想耶.是故當知如是等經皆有密意.故名所攝四無色藴心與心所更互相應 道理成就。
中嗢柁南曰. 五種姓不成. 分位差過失. 因緣無别故 與聖教相違。
如是已決擇藴事善巧.界事善巧今當決擇。
問.何義幾藴是過去。
答.已受用因果義.一切是過去。
問.何義幾藴是未 來。
答.未受用因果義.一切是未來。
問.何義幾藴是現在。
答.已受用因義及未受用果義. 一切是現在。
問.何義幾藴是內。
答.六處幷屬彼義.一藴一分四藴全是內。
問.何義幾藴 是外。
答.內相違義.一藴一分是外。
問.何義幾藴是麤。
答.不光潔積聚相增長義.一切一 分是麤。
問.何義幾藴是細。
答.麤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細。
問.何義幾藴是劣。
答.無常苦不 淨染汙義.一切一分是劣。
問.何義幾藴是妙。
答.劣相違義.一切一分是妙。
問.何義幾藴 是遠。
答.處所去來時方隔越義.一切一分是遠。
問.何義幾藴是近。
答.遠相違義.一切一 分是近。
問.何義幾藴是欲界繫。
答.於此閒生未得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 分是欲界繫。
問.何義幾藴是色界繫。
答.已得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 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色界繫。
問.何義幾藴是無色界繫。
答.已得無 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無 色界繫。
復有差别.謂輕安俱三摩地及彼眷屬幷彼果法所不攝義是欲界繫.屬色煩 ******************** 惱與彼相違所攝義是色界繫.離色煩惱彼所攝義當知是無色界繫。
問.何義幾藴是 善。
答.能感當來樂果報義及煩惱苦永斷對治義.一切一分是善。
問.何義幾藴是不善。
答.能感當來苦果報義及能發起諸惡行義.一切一分是不善。
問.何義幾藴是無記。
答. 彼俱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無記。
復有差别.謂離過失義及過失功德對治隨順義是善. 與此相違義是不善.彼俱相違義是無記。
問.何義幾藴是學。
答.學方便善義.一切一分 是學。
問.何義幾藴是無學。
答.學究竟善義.一切一分是無學。
問.何義幾藴是非學非無 學。
答.離前二種所有善染汙無記法義.一切一分是非學非無學。
問.何義幾藴是見所 斷。
答.現觀智諦現觀所應斷義.一切一分是見所斷。
問.何義幾藴是修所斷。
答.從現觀 後修道所斷義.一切一分是修所斷。
問.何義幾藴是無斷。
答.一切染汙永斷對治義及 已斷義.一切一分是無斷。
問.何義幾藴是無色等。
答.如前所說色等相違義當知是無 色等義。
如是等類應當分别諸藴差别。
問.如說積聚義是藴義.何等名爲積聚義耶。
答. 種種所召體義.更互和雜轉義.一類總略義.增益損減義是積聚義。
問.何緣色藴說名 ******************** 爲色。
答.於彼彼方所種植增長義及變礙義故名爲色。
此變礙義復有二種.一手等所 觸便變壞義二方處差别種種相義。
問.何緣四無色藴總說名名。
答.順趣種種所緣境 義依言說名分别種種所緣境義故說爲名。
問.諸藴誰所攝.爲何義故建立攝耶。
答.自 性所攝非他性.爲徧了知種種自類是故建立。
問.諸法誰相應.爲何義故建立相應。
答. 他性相應非自性.爲徧了知依自性清淨心有染不染法若增若減是故建立。
有一沙 門若婆羅門欲令名中唯心實有非諸心法.此不應理.何以故.且說諸藴有五種性不 成就故。
又若彼計分位别故有五性者分位别計亦有過失.何以故.是諸分位展轉相 望作用差别若有若無皆成失故.若言有者由相異故便應有異實物體性.若言無者 計分位别則爲唐捐。
又不應謂如六識身分位差别.何以故.由六識身所依所緣有差 别故.是諸分位一處可得故不應理。
若謂轉變亦不應理.何以故.於有色物可轉變故 得有分位前後差别.非於無色有如乳酪生
又心因緣無差别故行别分位不 應道理.於一刹那必不可得差别因緣令彼分位而有差别.是故汝計分位差别不應 注:
又違教故唯心實有不應道理。
違何等教.謂如經言貪瞋癡等惱染其心令不解 脫。
問.此中何所相違。
答.若唯有心二不俱有是卽貪等應不依識。
若汝復謂以識爲先 亦不應理.無差别過前已說故。
又復經言三和合與觸俱生受想思等.又餘經說如是 諸法恆共和合非不和合.不可說言如是諸法而可分析令别殊異。
又佛世尊爲欲成 立此和合義說燈明喻.是故不可離彼俱生而說和合。
雖復經言如是六界說名士夫. 然密意說故無過失。
問.此中有何密意。
答.唯欲顯說色動心法最勝所依當知是名此 經密意.復有違彼聖教可得。
何等聖教.謂世尊言乳酪生酥三譬喻故。
或有處所麤四 大種以之爲我.或有處所有色意生.或有處所無色想生.如是經意豈唯大種或唯有 心唯有想耶.是故當知如是等經皆有密意.故名所攝四無色藴心與心所更互相應 道理成就。
中嗢柁南曰. 五種姓不成. 分位差過失. 因緣無别故 與聖教相違。
如是已決擇藴事善巧.界事善巧今當決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