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得出三種身.
依初譬喻故 知有初法身 依第二譬喻 知有二佛身.
真佛法身淨 猶如真金像 以性不改變 攝功德實體.
證大法王位 如轉輪聖王 依止鏡像體 有化佛應現。
此偈明何義.餘五種譬喻所謂藏樹金像轉輪聖王寶像譬喻.示現生彼三佛法身. 以依自體性如來之性諸衆生藏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有如來藏。
此示何義.以諸佛 如來有三種身得名義故.此五種喻能作三種佛法身因.以是義故說如來性因。
此 以何義.此中明性義以爲因義.以是義故經中偈言.無始世來性作諸法依止依性 有諸道及證涅槃果。
此偈明何義.無始世界性者如經說言諸佛如來依如來藏說 諸衆生無始本際不可得知故.所言性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如來說如來藏者 是法界藏出世閒法身藏出世閒上上藏自性清淨法身藏自性清淨如來藏故。
作 諸法依止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住持是建立.世尊不 注:[一]藏本一頌.今廣爲二.
********************
離不離智不斷不脫不異無爲不思議佛法.世尊亦有斷脫異外離離智有爲法亦依
亦持亦住持亦建立依如來藏故。
依性有諸道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生死者依 如來藏.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故。
及證涅槃果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 尊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證涅槃.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 槃不欲涅槃不願涅槃故。
此明何義.明如來藏究竟如來法身不差別.真如體相畢 竟定佛性體於一切時一切衆生身中皆無餘盡應知。
此雲何知.依法相知.是故經 言善男子此法性法體性自性常住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自性清淨本來常住一切 衆生有如來藏。
此明何義.依法性依法體依法相應依法方便.此法爲如是爲不如 是不可思議.一切處依法依法量依法信得心淨得心定.彼不可分別爲實爲不實. 唯依如來信。
是故偈言. 唯依如來信 信於第一義 如無眼目者 不能見日輪。
此偈明何義.略說一切衆生界中有四種衆生不識如來藏如生盲人.何等爲四.一 ******************** 者凡夫二者聲聞三者辟支佛四者初發菩提心菩薩。
如聖者勝鬘經中說言.世尊 如來藏者於身見衆生非其境界.世尊如來藏者於取四顛倒衆生非其境界.世尊 如來藏者於散亂心失空衆生非其境界故。
此明何義.身見衆生者謂諸凡夫.以彼 凡夫實無色等五陰諸法而取以爲有我我所虛妄執著我我所慢.於離身見等滅 諦無漏性甘露之法尚不能信.何況出世閒一切智境界如來藏能證能解無有是 處。
又取四顛倒諸衆生者所謂聲聞辟支佛人.以彼聲聞辟支佛等應修行如來藏 常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爲常.而顛倒取一切法無常想修行如來藏無常樂無常修 行.以不知不覺故。
應修行如來藏樂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爲樂.而顛倒取一切法苦 想修行如來藏苦樂苦修行.以不知不覺故。
應修行如來藏我而不修行如來藏以 爲我.以顛倒取一切法無我想修行如來藏無我樂無我修行.以不知不覺故。
應修 行如來藏淨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爲淨.以顛倒取一切法不淨想修行如來藏不淨 樂不淨修行.以不知不覺故。
如是聲聞辟支佛等一切不能如實隨順法身修行.以 ******************** 是義故第一彼岸常樂我淨法非彼聲聞辟支佛等所知境界.如是樂顛倒無常苦 無我不淨想等彼如來藏非其境界.如是之義大般涅槃修多羅中池水譬喻廣明 此義應知.彼經中言.迦葉譬如春時有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遊戲失琉璃寶沒深 水中.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競捉瓦石草木沙礫各各自謂得琉璃珠歡喜 持出乃知非真.是時寶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於是大衆乃見寶珠故在 水下猶如仰觀虛空月形.是時衆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中卽便得珠.汝 等比丘不應如是修集無常苦無我想不淨想等以爲真實如彼諸人各以瓦石草 木沙礫而爲寶珠.汝等應當善學方便在在處處常修我想常樂淨想.復應當知先 所修集四法相貌悉是顛倒.欲得真實修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寶珠所謂我常樂 淨想故。
又散亂心失空衆生者謂初發心菩薩離空如來藏義以失變壞物修行名 爲空解脫門.此明何義.初發心菩薩起如是心實有法斷滅後時得涅槃.是菩薩失 空如來藏修行。
又復有人以空爲有物我應得空.又生如是心離色等法別更有空 ******************** 我應修行令得彼空.彼人不知空.以何等法是如來藏。
偈言. 不空如來藏 謂無上佛法 不相捨離相 不增減一法. 如來無爲身 自性本來淨 客塵虛妄染 本來自性空。
此偈明何義.不減一法者不減煩惱.不增一法者真如性中不增一法以不捨離清 淨體故.偈言不相捨離相不增減一法故。
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有二種如來藏 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恆沙不離 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故。
如是以何等煩惱以何等處無如是如實見知名爲空智. 又何等諸佛法何處具足有如是如實見知名不空智.如是明離有無二邊如實知 空相.此二偈中明如是義。
又衆生若離如是空智彼人則是佛境界外名不相應不 得[一]定不得一心.以是義故名散亂心失空衆生.何以故.以離第一義空智門無分別
境界不可得證不可得見。
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如來藏智名爲空智.世尊如來 藏空智者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本所不見本所不得本所不證本所不會.世尊一切 注:[一]原刻作空.今依麗刻改.
********************
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故。
如是此如來藏以法界藏故身見 等衆生不能得見.已說以身見相對治真實法界未現前故。
又如是出世閒法身如 來藏非顛倒衆生境界.已說以無常等世閒法對治出世閒法界未現前故。
又如是 自性清淨法界如來空藏非散亂心失空衆生境界.已說以煩惱垢客塵染空自性 清淨功德法不相捨離出世閒法身得名故。
此明何義.又依一味等味法界無差別 智門觀察出世閒自性清淨法身是名如實知見真如.是故經說十住菩薩唯能少 分見如來藏何況凡夫二乘人等。
是故[一]偈言.
譬如薄雲中 見虛空有日 淨慧諸聖人 見佛亦如是.
聲聞辟支佛 如無眼目者 不能觀如來 如盲不見日.
所知一切法 有無量無邊 徧虛空法界 無量智能見.
諸如來法身 充滿一切處 佛智慧能見 以無量智故。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 注:[一]藏本缺次四頌.
********************
此偈明何義.餘五種譬喻所謂藏樹金像轉輪聖王寶像譬喻.示現生彼三佛法身. 以依自體性如來之性諸衆生藏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有如來藏。
此示何義.以諸佛 如來有三種身得名義故.此五種喻能作三種佛法身因.以是義故說如來性因。
此 以何義.此中明性義以爲因義.以是義故經中偈言.無始世來性作諸法依止依性 有諸道及證涅槃果。
此偈明何義.無始世界性者如經說言諸佛如來依如來藏說 諸衆生無始本際不可得知故.所言性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如來說如來藏者 是法界藏出世閒法身藏出世閒上上藏自性清淨法身藏自性清淨如來藏故。
作 諸法依止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住持是建立.世尊不 注:
依性有諸道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生死者依 如來藏.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故。
及證涅槃果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 尊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證涅槃.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 槃不欲涅槃不願涅槃故。
此明何義.明如來藏究竟如來法身不差別.真如體相畢 竟定佛性體於一切時一切衆生身中皆無餘盡應知。
此雲何知.依法相知.是故經 言善男子此法性法體性自性常住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自性清淨本來常住一切 衆生有如來藏。
此明何義.依法性依法體依法相應依法方便.此法爲如是爲不如 是不可思議.一切處依法依法量依法信得心淨得心定.彼不可分別爲實爲不實. 唯依如來信。
是故偈言. 唯依如來信 信於第一義 如無眼目者 不能見日輪。
此偈明何義.略說一切衆生界中有四種衆生不識如來藏如生盲人.何等爲四.一 ******************** 者凡夫二者聲聞三者辟支佛四者初發菩提心菩薩。
如聖者勝鬘經中說言.世尊 如來藏者於身見衆生非其境界.世尊如來藏者於取四顛倒衆生非其境界.世尊 如來藏者於散亂心失空衆生非其境界故。
此明何義.身見衆生者謂諸凡夫.以彼 凡夫實無色等五陰諸法而取以爲有我我所虛妄執著我我所慢.於離身見等滅 諦無漏性甘露之法尚不能信.何況出世閒一切智境界如來藏能證能解無有是 處。
又取四顛倒諸衆生者所謂聲聞辟支佛人.以彼聲聞辟支佛等應修行如來藏 常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爲常.而顛倒取一切法無常想修行如來藏無常樂無常修 行.以不知不覺故。
應修行如來藏樂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爲樂.而顛倒取一切法苦 想修行如來藏苦樂苦修行.以不知不覺故。
應修行如來藏我而不修行如來藏以 爲我.以顛倒取一切法無我想修行如來藏無我樂無我修行.以不知不覺故。
應修 行如來藏淨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爲淨.以顛倒取一切法不淨想修行如來藏不淨 樂不淨修行.以不知不覺故。
如是聲聞辟支佛等一切不能如實隨順法身修行.以 ******************** 是義故第一彼岸常樂我淨法非彼聲聞辟支佛等所知境界.如是樂顛倒無常苦 無我不淨想等彼如來藏非其境界.如是之義大般涅槃修多羅中池水譬喻廣明 此義應知.彼經中言.迦葉譬如春時有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遊戲失琉璃寶沒深 水中.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競捉瓦石草木沙礫各各自謂得琉璃珠歡喜 持出乃知非真.是時寶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於是大衆乃見寶珠故在 水下猶如仰觀虛空月形.是時衆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中卽便得珠.汝 等比丘不應如是修集無常苦無我想不淨想等以爲真實如彼諸人各以瓦石草 木沙礫而爲寶珠.汝等應當善學方便在在處處常修我想常樂淨想.復應當知先 所修集四法相貌悉是顛倒.欲得真實修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寶珠所謂我常樂 淨想故。
又散亂心失空衆生者謂初發心菩薩離空如來藏義以失變壞物修行名 爲空解脫門.此明何義.初發心菩薩起如是心實有法斷滅後時得涅槃.是菩薩失 空如來藏修行。
又復有人以空爲有物我應得空.又生如是心離色等法別更有空 ******************** 我應修行令得彼空.彼人不知空.以何等法是如來藏。
偈言. 不空如來藏 謂無上佛法 不相捨離相 不增減一法. 如來無爲身 自性本來淨 客塵虛妄染 本來自性空。
此偈明何義.不減一法者不減煩惱.不增一法者真如性中不增一法以不捨離清 淨體故.偈言不相捨離相不增減一法故。
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有二種如來藏 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恆沙不離 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故。
如是以何等煩惱以何等處無如是如實見知名爲空智. 又何等諸佛法何處具足有如是如實見知名不空智.如是明離有無二邊如實知 空相.此二偈中明如是義。
又衆生若離如是空智彼人則是佛境界外名不相應不 得
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如來藏智名爲空智.世尊如來 藏空智者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本所不見本所不得本所不證本所不會.世尊一切 注:
如是此如來藏以法界藏故身見 等衆生不能得見.已說以身見相對治真實法界未現前故。
又如是出世閒法身如 來藏非顛倒衆生境界.已說以無常等世閒法對治出世閒法界未現前故。
又如是 自性清淨法界如來空藏非散亂心失空衆生境界.已說以煩惱垢客塵染空自性 清淨功德法不相捨離出世閒法身得名故。
此明何義.又依一味等味法界無差別 智門觀察出世閒自性清淨法身是名如實知見真如.是故經說十住菩薩唯能少 分見如來藏何況凡夫二乘人等。
是故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