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

關燈
成就者不名具足如來正法.是故要當具足諸行 名爲成就無上菩提故。

    又此檀等諸波羅蜜一一差別唯是如來所知境界.如來知 彼種種差別無量無邊應知.以彼算數自在力等不能思議故.以對治彼慳等諸垢 是故得成清淨檀等諸波羅蜜。

    又以修行一切種一切空智及種種三昧門.於第八 菩薩不動地中不分別一切菩薩地無閒無隔自然依止道智修行得無生法忍成 就具足如來無漏戒成就一切功德.於第九菩薩善慧地中依阿僧祇三昧陀羅尼 海門攝取無量無邊諸佛之法依止解一切衆生根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空智得 無生法忍.於第十菩薩法雲地中依止一切如來現前空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聚 得無生空法忍.次後得諸三昧斷一切煩惱障智障依止諸解脫門智成就清淨彼 岸功德具足得一切種一切空智.以如是等四種地智中非聲聞辟支佛地.以彼聲 聞辟支佛等去之甚遠.以是義故說彼四種成就不差別涅槃界。

    是故偈言. ******************** 慧.智.及解脫. 不離法界體. 無差涅槃界 [一]日相似相對。

     此偈明何義.以何等慧以何等智以何等解脫彼三不離法界實體.明彼四種功德 成就無差別涅槃界.偈言無差別涅槃界故。

    爲彼四種義次第故有四種相似相對 法應知.何等爲四.一者佛法身中依出世閒無分別慧能破第一無明黑闇彼光明 照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慧故日相似相對故.二者依智故得一切智智知一切種 照一切事放光明羅網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智故日相似相對故.三者依止彼二 自性清淨心解脫無垢離垢光明輪清淨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解脫故日相似相 對故.四者卽此三種不離法界不離實體不相捨離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不離法 界[二]體故日相似相[三]對故。

    是故偈言. 不證諸佛身 涅槃不可得. 如棄捨光明 日不可得見. 此偈明何義.以如向說無漏法界中無始世界來諸佛法身中無漏諸法一切功德 不相捨離.以是義故遠離如來無障無礙法身智慧離一切障涅槃體相不可得見 注: [一]原刻作日.今依麗刻改.長行同. [二]此字依麗刻加. [三]原刻下衍法字.今依麗刻刪. ******************** 不可得證.如離日光明無日輪可見。

    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法無優劣故得涅槃. 知諸法平等智故得涅槃.平等智故得涅槃.平等解脫故得涅槃.平等解脫知見故 得涅槃.是故世尊說涅槃界一味等味.謂明解脫一味故。

     [一]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 論曰.偈言. 向說如來藏 十種義示現 次說煩惱纏 以九種譬喻。

     此偈明何義.向依如來藏說無始世界來彼法恆常住法體不轉變明如來藏有十 種義.自此已下依無始世界來煩惱藏所纏說無始世界來自性清淨心具足法身. 以九種譬喻明如來藏過於恆沙煩惱藏所纏.如修多羅說應知。

    九種譬喻者如[二]偈 說言. 萎華中諸佛 衆蜂中美蜜 皮糩[三]中堅實 糞穢中真金. 地中珍寶藏 諸果子中芽 朽故弊壞衣 纏裹真金像. 注: [一]藏本不分品. [二]藏本此段二頌.今廣爲四. [三]原刻此二字作等中.今依麗刻改. ******************** 貧賤醜陋女 懷轉輪聖王 燋黑泥[一]模中 有上妙寶像. 衆生貪恚癡 妄想煩惱等 塵勞諸垢中 皆有如來藏。

     [二]此偈示現何義.自此已下依此略說四偈句義餘殘譬喻五十四偈廣說應知.此四 行偈總略說彼廣偈中義應知。

    又依彼義略說[三]二偈. 華蜂糩糞穢 地果故壞衣 貧賤女泥模 煩惱垢相似. 佛蜜實真金 寶芽金像王 上妙寶像等 如來藏相[四]似。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五]華蜂等諸喻 明衆生身中 無始世界來 有諸煩惱垢. 佛蜜等諸喻 明衆生身中 無始來具足 自性無垢體。

     又復略說此如來藏修多羅中明一切衆生界從無始世界客塵煩惱染心.從無始 世界來淨妙法身如來藏不相捨離.是故經言依自虛妄染心衆生染依自性清淨 心衆生淨。

    雲何自心染.依自心染有九種喻謂萎華等應知。

    偈言. 注: [一]原刻作摸.今依麗刻改.下俱同. [二]藏本無此段長行.以次頌連上爲一段. [三]藏本此段一頌.今廣爲二. [四]藏本次有二十八頌.解釋九喻九法.與今譯第一卷文同.此處略而未牒. [五]藏本此段攝諸喻義.凡有三頌.今文略. ******************** [一]貪.瞋.癡相續. 及結使.熏習. 見.修道.[二]不淨. 及淨地有垢. 萎華等諸喻 說九種相對 無邊煩惱纏 故說差別相。

     此偈明何義.略說有九種煩惱.於自性清淨如來法身界中如萎華等九種譬喻.於 諸佛等常外客相諸煩惱垢亦復如是於真如佛性常客塵相。

    [三]何等以爲九種煩惱. 一者貪使煩惱二者瞋使煩惱三者癡使煩惱四者增上貪瞋癡結使煩惱五者無 明住地所攝煩惱六者見道所斷煩惱七者修道所斷煩惱八者不淨地所攝煩惱 九者淨地所攝煩惱.此如是等九種煩惱以彼九種譬喻示現應知。

    此明何義.世閒 貪等衆生身中所攝煩惱能作不動地業行緣.成就色界無色界果報.出世閒智能 斷.名爲貪瞋癡使煩惱.偈言貪瞋癡相續故。

    又增上貪瞋癡衆生身中所攝煩惱能 作福業罪業行緣.但能成就欲界果報.唯有不淨觀智能斷.名爲增上貪瞋癡等結 使煩惱.偈言及結使故。

    又阿羅漢身中所攝煩惱能作無漏諸業行緣.能生無垢意 生身果報.唯有如來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