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以有三處故次第有三種大海相似相對法.於如來性中依因畢竟成
就相應義應知。
何等三處.一者法身清淨因二者集佛智因三者得如來大悲因.法 身清淨因者信修行大乘器相似相對法以彼無量不可盡故.偈言佛法身故海相 似相對法故.集佛智因者般若三昧珍寶相似相對法.偈言慧定故珍寶相似相對 法故.得如來大悲因者大慈悲心水相似相對法.偈言悲攝衆生性故水相似相對 法故。
又修行智慧三昧門[一]寶相似相對法.以彼無分別不可思議有大勢力功德相
應故.又修行菩薩大悲水相似相對法.以於一切衆生柔輭大悲得一味等味相行
故。
如是彼三種法此三種因和合畢竟不相捨離故名相應。
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 言. 通智及無垢 不離於真如 如燈明煖色 無垢界相似。
注:[一]原刻作實.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此偈明何義.有三處次第三種燈相似相對法.於如來法界中依果相應義應知。
何 等三處.一者通二者知漏盡智三者漏盡。
此明何義.通者有五通光明相似相對法. 以受用事能散滅彼與智相違.所治闇法能治相似相對法故.偈言通故明故。
知漏 盡智者無漏智[一]煖相似相對法.[二]以能燒業煩惱無有餘殘能燒相似相對法故.偈言
智故煖故。
漏盡者轉身漏盡色相似相對法.[三]以常無垢清淨光明具足相無垢相似
相對法[四]故.偈言無垢[五]故色故。
又無垢者以離煩惱障故.清淨者以離智障故.光明者 知自性清淨體彼二是客塵煩惱。
如是略說六種無漏智離煩惱無學身所攝法於 無漏法界中彼此遞共不相捨離不差別法界平等畢竟名相應義應[六]知。
又依行義 故說一偈.[七]見實者說言 凡夫聖人佛 衆生如來藏 真如無差別。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凡夫心顛倒 見實異於彼 如實不顛倒 諸佛離戲論。
注:[一]原刻下衍煖字.今依麗刻刪.
[二]原刻此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三]原刻此字作偈言無垢故色故又無垢者十一字.今依麗刻改.
[四]此三字依麗刻加.
[五]此六字依麗刻加.
[六]藏本次引經文一段.今略.
[七]藏本此頌意雲.入異生聖者佛如性無差別者.謂此爲有情如來藏.
********************
此偈明何義.向明如來法界中一切法真如清淨明同相.依般若波羅蜜無分別智
法門等爲諸菩薩摩訶薩說。
此明何義.略明依三種人.何等爲三.一者不實見凡夫 二者實見聖人三者畢竟成就如來法身是名三種行應知。
應雲何知.謂取顛倒離 顛倒離戲論如是次第。
此明何義.取顛倒者謂諸凡夫三種虛妄想心見故.偈言凡 夫心顛倒故.離顛倒者以聖人遠離虛妄想心見故.偈言見實異於彼故.離戲論者 正離顛倒及諸戲論以煩惱障智障及煩惱習氣諸佛如來根本永盡故.偈言如實 不顛倒諸佛離戲論故。
自此已下卽依此行餘四種義廣差別說應知。
又復卽依彼 三種人依時差別故說一偈. 有不淨[一]雜淨 及以善淨等 如是次第說 衆生菩薩佛。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體等六句義 略明法性體 次第三時中 說三種名字。
此偈明何義.謂向所明無漏法性如來廣說種種法門.彼諸法門略說依於六種句 注:[一]藏本雲不淨淨.今取意譯雲雜.
********************
義所謂攝取體因果業相應及行.偈言體等六句義略明法性體故。
於三時中次第 依彼三種名字畢竟應知.偈言次第三時中說三種名字故。
此明何義.謂不淨時名 爲衆生.偈言有不淨故.雜淨時名爲菩薩.偈言雜淨故.於善淨時名爲如來.偈言及 以善淨故。
以是義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卽此法身過於恆沙無量煩惱所纏從 無始來隨順世閒生死濤波去來生退名爲衆生.舍利弗卽此法身厭離世閒生死 苦惱捨一切欲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爲菩薩.舍利弗卽此法 身得離一切煩惱使所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淨得清淨得住彼岸清淨法 中到一切衆生所觀之地於一切境界中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 中得自在力名爲如來應正徧知故.偈言如是次第說衆生菩薩佛故。
自此已下卽 依彼三時明如來法性徧一切處故說一偈. 如空徧一切 而空無分別 自性無垢心 亦徧無分別。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 過功德畢竟 徧至及同相 下[一]中勝衆生 如虛空中色。
此偈明何義.所有凡夫聖人諸佛如來自性清淨心平等無
何等三處.一者法身清淨因二者集佛智因三者得如來大悲因.法 身清淨因者信修行大乘器相似相對法以彼無量不可盡故.偈言佛法身故海相 似相對法故.集佛智因者般若三昧珍寶相似相對法.偈言慧定故珍寶相似相對 法故.得如來大悲因者大慈悲心水相似相對法.偈言悲攝衆生性故水相似相對 法故。
又修行智慧三昧門
如是彼三種法此三種因和合畢竟不相捨離故名相應。
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 言. 通智及無垢 不離於真如 如燈明煖色 無垢界相似。
注:
何 等三處.一者通二者知漏盡智三者漏盡。
此明何義.通者有五通光明相似相對法. 以受用事能散滅彼與智相違.所治闇法能治相似相對法故.偈言通故明故。
知漏 盡智者無漏智
漏盡者轉身漏盡色相似相對法.
又無垢者以離煩惱障故.清淨者以離智障故.光明者 知自性清淨體彼二是客塵煩惱。
如是略說六種無漏智離煩惱無學身所攝法於 無漏法界中彼此遞共不相捨離不差別法界平等畢竟名相應義應
又依行義 故說一偈.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凡夫心顛倒 見實異於彼 如實不顛倒 諸佛離戲論。
注:
此明何義.略明依三種人.何等爲三.一者不實見凡夫 二者實見聖人三者畢竟成就如來法身是名三種行應知。
應雲何知.謂取顛倒離 顛倒離戲論如是次第。
此明何義.取顛倒者謂諸凡夫三種虛妄想心見故.偈言凡 夫心顛倒故.離顛倒者以聖人遠離虛妄想心見故.偈言見實異於彼故.離戲論者 正離顛倒及諸戲論以煩惱障智障及煩惱習氣諸佛如來根本永盡故.偈言如實 不顛倒諸佛離戲論故。
自此已下卽依此行餘四種義廣差別說應知。
又復卽依彼 三種人依時差別故說一偈. 有不淨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體等六句義 略明法性體 次第三時中 說三種名字。
此偈明何義.謂向所明無漏法性如來廣說種種法門.彼諸法門略說依於六種句 注:
於三時中次第 依彼三種名字畢竟應知.偈言次第三時中說三種名字故。
此明何義.謂不淨時名 爲衆生.偈言有不淨故.雜淨時名爲菩薩.偈言雜淨故.於善淨時名爲如來.偈言及 以善淨故。
以是義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卽此法身過於恆沙無量煩惱所纏從 無始來隨順世閒生死濤波去來生退名爲衆生.舍利弗卽此法身厭離世閒生死 苦惱捨一切欲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爲菩薩.舍利弗卽此法 身得離一切煩惱使所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淨得清淨得住彼岸清淨法 中到一切衆生所觀之地於一切境界中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 中得自在力名爲如來應正徧知故.偈言如是次第說衆生菩薩佛故。
自此已下卽 依彼三時明如來法性徧一切處故說一偈. 如空徧一切 而空無分別 自性無垢心 亦徧無分別。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 過功德畢竟 徧至及同相 下
此偈明何義.所有凡夫聖人諸佛如來自性清淨心平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