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元魏天竺三藏勒那摩提譯
[一]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論曰.自此已後餘殘論偈次第依彼四句廣差別說應知。
此明何義.向前偈言真如 有雜垢[二]及遠離諸垢佛無量功德及佛所作業.如是妙境界是諸佛所知依此妙法
身出生於三寶.此偈示現何義.如向所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
彼依何義故如是說. 偈言. 法身徧無差[三]皆實有佛性. 是故說衆生. 常有如來藏。
[四]此偈明何義.有三種義是故如來說一切時一切衆生有如來藏。
何等爲三.一者如 來法身徧在一切衆生心識.偈言法身徧故.二者真如之體一切衆生平等無差別. 偈言無差故.三者一切衆生皆悉實有真如佛性.偈言皆實有佛性故.此三句義自 下論依如來藏修多羅我後時說應知。
如偈本言. 注:[一]藏本不分品.
[二]原刻作明.今依麗刻改.
[三]藏本此二句頌雲.以有種姓故.衆生有佛藏.
[四]藏本此段在後出.
********************
[一]一切衆生界 不離諸佛智 以彼淨無垢 性體不二故.
依一切諸佛 平等法性身 知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藏。
[二]體.及因.果.業. 相應.及以行. 時差別.徧處. 不變.無差別.
彼妙義次第 第一真法性 我如是略說 汝今應善知。
此偈示現何義.略說此偈有十種義.依此十種說第一義實智境界佛性差別應知。
何等爲十.一者體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相應六者行七者時差別八者[三]徧一
切處九者不變十者無差別。
初依體因故說一偈. 自性常不染 如寶空淨水 信法及般若 三昧大悲等。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自在力不變 思實體柔輭 寶空水功德 相似相對法。
此偈明何義.向說三種義.彼三種義次第依於自相同相如來法身三種清淨功德. 如如意寶珠虛空淨水相似相對法應知。
此明何義.思者依如來法身所思所修皆 注:[一]藏本此二頌文作長行.在前出.
[二]藏本但有一頌.今廣爲二.
[三]原刻下衍知字.今依麗刻及藏本刪.
********************
悉成就故。
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有四種障礙 謗法及著我 怖畏世閒苦 捨離諸衆生。
[一]此偈明何義.偈言.
闡提及外道 聲聞及自覺 信等四種法 清淨因應知。
此偈明何義.略說一切衆生界中有三種衆生.何等爲三.一者求有二者遠離求有 三者不求彼二。
求有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謗解脫道無涅槃性常求住世閒不求 證涅槃.二者於佛法中闡提同位以謗大乘故.是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若有比 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起一見若起二見諸佛如來非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 弟子.舍利弗是人以起二見因緣從闇入闇從冥入冥我說是等名一闡提故.偈言 謗法故闡提故。
遠離求有者亦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無求道方便二者有求道方 便。
無求道方便者亦有[二]二種.何等爲二.一者多種外道種種邪計謂僧佉衞世師尼
犍陀若提子等無求道方便.二者於佛法中同外道行雖信佛法而顛倒取.彼何者
注:
[一]藏本缺此句.以次偈與上合爲一段.
[二]藏本作三類.
********************
是.謂犢子等見身中有我等不信第一義諦不信真如法空佛說彼人無異外道.復
有計空爲有以我相憍慢故.何以故以如來爲說空解脫門令得覺知而彼人計唯
空無實.爲彼人故寶積經中佛告迦葉寧見計我如須彌山而不用見憍慢衆生計
空爲有迦葉一切邪見解空得離若見空爲有彼不可化令離世閒故.偈言及著我
故及外道故。
有方便求道者亦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聲聞.偈言怖畏世閒苦[一]故聲
聞故.二者辟支佛.偈言捨離諸衆生故及自覺故。
不求彼二者所謂第一利根衆生 諸菩薩摩訶薩.何以故.以諸菩薩不求彼有如一闡提故.又亦不同無方便求道種 種外道等故.[二]又亦不同有方便求道聲聞辟支佛等故。
何以故.以諸菩薩見世閒涅 槃道平等故.以不住涅槃心故以世閒法不能染故.而修行世閒行堅固慈悲涅槃 心故以善住根本清淨法中故。
又彼求有衆生一闡提人及佛法中同闡提位名爲 邪定聚衆生.又遠離求有衆生中墮無方便求道衆生名爲不定聚衆生.又遠離求 有衆生中求離世閒方便求道聲聞辟支佛及不求彼二平等道智菩薩摩訶薩名 注:[一]此字依麗刻加.
此明何義.向前偈言真如 有雜垢
彼依何義故如是說. 偈言. 法身徧無差
何等爲三.一者如 來法身徧在一切衆生心識.偈言法身徧故.二者真如之體一切衆生平等無差別. 偈言無差故.三者一切衆生皆悉實有真如佛性.偈言皆實有佛性故.此三句義自 下論依如來藏修多羅我後時說應知。
如偈本言. 注:
此偈示現何義.略說此偈有十種義.依此十種說第一義實智境界佛性差別應知。
何等爲十.一者體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相應六者行七者時差別八者
初依體因故說一偈. 自性常不染 如寶空淨水 信法及般若 三昧大悲等。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自在力不變 思實體柔輭 寶空水功德 相似相對法。
此偈明何義.向說三種義.彼三種義次第依於自相同相如來法身三種清淨功德. 如如意寶珠虛空淨水相似相對法應知。
此明何義.思者依如來法身所思所修皆 注:
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有四種障礙 謗法及著我 怖畏世閒苦 捨離諸衆生。
此偈明何義.略說一切衆生界中有三種衆生.何等爲三.一者求有二者遠離求有 三者不求彼二。
求有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謗解脫道無涅槃性常求住世閒不求 證涅槃.二者於佛法中闡提同位以謗大乘故.是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若有比 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起一見若起二見諸佛如來非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 弟子.舍利弗是人以起二見因緣從闇入闇從冥入冥我說是等名一闡提故.偈言 謗法故闡提故。
遠離求有者亦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無求道方便二者有求道方 便。
無求道方便者亦有
有方便求道者亦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聲聞.偈言怖畏世閒苦
不求彼二者所謂第一利根衆生 諸菩薩摩訶薩.何以故.以諸菩薩不求彼有如一闡提故.又亦不同無方便求道種 種外道等故.
何以故.以諸菩薩見世閒涅 槃道平等故.以不住涅槃心故以世閒法不能染故.而修行世閒行堅固慈悲涅槃 心故以善住根本清淨法中故。
又彼求有衆生一闡提人及佛法中同闡提位名爲 邪定聚衆生.又遠離求有衆生中墮無方便求道衆生名爲不定聚衆生.又遠離求 有衆生中求離世閒方便求道聲聞辟支佛及不求彼二平等道智菩薩摩訶薩名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