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實知見道 見清淨佛智 故不退聖人 能作衆生依。
此偈明何義.又依初地菩薩摩訶薩證智清淨見道不退地乘能作見彼無上菩提 清淨勝因應知.偈言如實知見道見清淨佛智故。
此初地證智勝餘菩薩摩訶薩布 注:[一]藏本次有頌雲.卽如是證悟.各自內證見.無垢界無障.無礙故爲彼.
[二]藏本雲一如所有性.二盡所有性.
********************
施持戒等波羅蜜功德。
[一]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依如實見真如證智是故能與一切
衆生天龍八部聲聞辟支佛等作歸依處.偈言故不退聖人能作衆生依故。
問曰.以 何義故不明歸依聲聞僧寶。
答曰.菩薩僧寶功德無量是故應供.以應供故合應禮 拜讚歎供養.聲聞之人無如是義.以是義故不明歸依聲聞僧寶。
此有何義.偈言. 境界.諸功德. 證智.及涅槃. 諸地.淨無垢. 滿足大慈悲. 生於如來家. 具足自在通. 果勝最無上. 是勝歸依義。
此偈明何義.略說菩薩十種勝義過諸聲聞辟支佛故.何等爲十.一者觀勝二者功 德勝三者證智勝四者涅槃勝五者地勝六者清淨勝七者平等心勝八者生勝九 者神力勝十者果勝。
觀勝者謂觀真如境界是名觀勝.偈言境界故。
功德勝者菩薩 修行無厭足不同二乘少欲等是名功德勝.偈言功德故。
證智勝者證二種無我是 名證智勝.偈言證智故。
涅槃勝者教化衆生故是名涅槃勝.偈言涅槃故。
地勝者所 謂十地等是名地勝.偈言諸地故。
清淨勝者菩薩遠離智障煩惱障是名清淨勝.偈 注:[一]此下至偈言果勝最無上故.藏本均無文.二頌亦缺.
********************
言淨無垢故。
平等心勝者菩薩大悲徧覆是名平等心勝.偈言滿足大慈悲故。
生勝 者諸菩薩生無生故是名生勝.偈言生於如來家故。
神力勝者謂三昧自在神通等 力勝是名神力勝.偈言具足三昧自在通故。
果勝者究竟無上菩提故是名果勝.偈 言果勝最無上故。
[一]此明何義.有黠慧人知諸菩薩功德無量修習菩提無量無邊廣
大功德有大智慧慈悲圓滿.爲照知彼無量衆生性行稠林猶如初月唯除諸佛如
來滿月.菩薩摩訶薩知諸聲聞乃至證得阿羅漢道少智慧人無大悲心爲照自身
猶如星宿.旣如是知欲取如來大滿月身修菩提道而當棄捨初月菩薩起心禮拜
供養其餘星宿聲聞辟支佛者無有是處。
此復何義.明爲利益一切衆生初始發起 菩提之心諸菩薩等已能降伏不爲利益他衆生身爲自利益修持無漏清淨禁戒 乃至證得阿羅漢果聲聞之人.何況其餘得十自在等無量無邊功德菩薩摩訶薩 而同聲聞辟支佛等少功德人無有是處.以是義故經中偈言.[二]若爲自身故修行於
禁戒遠離大悲心捨破戒衆生.以爲自身故護持禁戒財如是持戒者佛說非清淨.
注:
[一]此下仍同藏本.
[二]藏本引經二頌.今開爲四.
********************
若爲他人故修行於禁戒能利益衆生如地水火風.以爲他衆生起第一悲心是名
淨持戒餘似非清淨。
問曰.依何等義爲何等人諸佛如來說此三寶。
答曰.偈言. 依能調.所證. 弟子.爲三乘. 信三供養等. 是故說三寶。
[一]此偈明何義.略說依三種義爲六種人故說三寶。
何等爲三.一者調禦師二者調禦 師法三者調禦師弟子.偈言依能調所證弟子故。
六種人者何等爲六.一者大乘二 者中乘三者小乘四者信佛五者信法六者信僧.偈言爲三乘信三供養等故。
[二]初釋
第一義第一第四人.歸依兩足中最勝第一尊佛示現調禦師大丈夫義故偈言依
能調故.爲取佛菩提諸菩薩人故偈言爲大乘故.爲信供養諸佛如來福田人故偈
言信佛供養故.以是義故說立佛寶偈言是故說佛寶故。
已釋第一義第一第四人. 次釋第二義第二第五人.歸依離煩惱中最勝第一法示現調禦師所證功德法故 偈言依所證故.爲自然知不依他知深因緣法辟支佛人故偈言爲中乘故.爲信供 養第一妙法福田人故偈言信法供養故.以是義故說立法寶偈言是故說法寶故。
注:[一]藏本無此總標一段.
[二]以下仍同藏本.
********************
已釋第二義第二第五人.次釋第三義第三第六人.歸依諸衆中最勝第一諸菩薩
僧示現調禦師弟子於諸佛如來所說法中如實修行不相違義故偈言依弟子故.
爲從他聞聲聞人故偈言爲小乘故.爲信供養第一聖衆福田人故偈言信僧供養
故.以是義故說立僧寶偈言是故說僧寶故。
是名略說依三種義爲六種人故諸佛 如來說此三寶.偈言依能調所證弟子爲三乘信三供養等是故說三寶故。
又爲可 化衆生令次第入.以是義故依於世諦示現明說立三歸依。
此明何義.偈言. 可捨.及虛妄. 無物.及怖畏. 二種法及僧 非究竟歸依。
此偈明何義.法有二種.何等爲二.一所說法二所證法.所說法者謂如來說修多羅 等名字章句身所攝故.彼所說法證道時滅如捨船栰.偈言可捨故。
所證法者復有 二種.謂依因果二種差别.以依何法證何法故。
此明何義.所謂有道有爲相攝.若爲 有爲相所攝者彼法虛妄.偈言及虛妄故。
若虛妄者彼法非實.若非實者彼非真諦. 非真諦者卽是無常.若無常者非可歸依.又復若依彼聲聞道所得滅諦彼亦無物 ******************** 猶如燈滅唯斷少分諸煩惱苦若如是者則是無物.若無物者雲何爲他之所歸依. 偈言無物故。
僧者凡有三乘人.三乘人中依聲聞僧常有怖畏.常求歸依諸佛如來 求離世閒.此是學人所應作者未究竟故.猶進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所言 怖畏者雲何怖畏.以阿羅漢雖盡有漏而不斷一切煩惱習氣彼於一切有爲行相 極怖畏心常現在前.是故聖者勝鬘經言阿羅漢有恐怖.何以故阿羅漢於一切無 行怖畏相住如人執劍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 衆生無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則求歸依.如是阿羅漢有怖畏以恐怖故歸依如來 故.彼若如是有怖畏者彼人畢竟爲欲遠離彼怖畏處求無畏處.以是義故依遠離 彼怖畏之處名爲學者當有所作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畏之處.是故聲聞 法僧二寶是少分歸依非究竟歸依.偈言二種法及僧非究竟歸依故。
此明何義.偈 言.[一]衆生歸處一 佛法身彼岸 依佛身有法 依法究竟僧。
注:[一]藏本此頌首雲於勝義中.今略.
********************
此偈明何義.如向所說諸佛如來不生不滅寂靜不二離垢法身故.以惟一法身究
竟清淨處故.又三乘之人無有救者無歸依者唯有彼岸無始本際畢竟無盡是可
歸依恆可歸依[一]所謂唯是諸佛如來故.如是常恆清淨
此偈明何義.又依初地菩薩摩訶薩證智清淨見道不退地乘能作見彼無上菩提 清淨勝因應知.偈言如實知見道見清淨佛智故。
此初地證智勝餘菩薩摩訶薩布 注:
問曰.以 何義故不明歸依聲聞僧寶。
答曰.菩薩僧寶功德無量是故應供.以應供故合應禮 拜讚歎供養.聲聞之人無如是義.以是義故不明歸依聲聞僧寶。
此有何義.偈言. 境界.諸功德. 證智.及涅槃. 諸地.淨無垢. 滿足大慈悲. 生於如來家. 具足自在通. 果勝最無上. 是勝歸依義。
此偈明何義.略說菩薩十種勝義過諸聲聞辟支佛故.何等爲十.一者觀勝二者功 德勝三者證智勝四者涅槃勝五者地勝六者清淨勝七者平等心勝八者生勝九 者神力勝十者果勝。
觀勝者謂觀真如境界是名觀勝.偈言境界故。
功德勝者菩薩 修行無厭足不同二乘少欲等是名功德勝.偈言功德故。
證智勝者證二種無我是 名證智勝.偈言證智故。
涅槃勝者教化衆生故是名涅槃勝.偈言涅槃故。
地勝者所 謂十地等是名地勝.偈言諸地故。
清淨勝者菩薩遠離智障煩惱障是名清淨勝.偈 注:
平等心勝者菩薩大悲徧覆是名平等心勝.偈言滿足大慈悲故。
生勝 者諸菩薩生無生故是名生勝.偈言生於如來家故。
神力勝者謂三昧自在神通等 力勝是名神力勝.偈言具足三昧自在通故。
果勝者究竟無上菩提故是名果勝.偈 言果勝最無上故。
此復何義.明爲利益一切衆生初始發起 菩提之心諸菩薩等已能降伏不爲利益他衆生身爲自利益修持無漏清淨禁戒 乃至證得阿羅漢果聲聞之人.何況其餘得十自在等無量無邊功德菩薩摩訶薩 而同聲聞辟支佛等少功德人無有是處.以是義故經中偈言.
問曰.依何等義爲何等人諸佛如來說此三寶。
答曰.偈言. 依能調.所證. 弟子.爲三乘. 信三供養等. 是故說三寶。
何等爲三.一者調禦師二者調禦 師法三者調禦師弟子.偈言依能調所證弟子故。
六種人者何等爲六.一者大乘二 者中乘三者小乘四者信佛五者信法六者信僧.偈言爲三乘信三供養等故。
已釋第一義第一第四人. 次釋第二義第二第五人.歸依離煩惱中最勝第一法示現調禦師所證功德法故 偈言依所證故.爲自然知不依他知深因緣法辟支佛人故偈言爲中乘故.爲信供 養第一妙法福田人故偈言信法供養故.以是義故說立法寶偈言是故說法寶故。
注:
是名略說依三種義爲六種人故諸佛 如來說此三寶.偈言依能調所證弟子爲三乘信三供養等是故說三寶故。
又爲可 化衆生令次第入.以是義故依於世諦示現明說立三歸依。
此明何義.偈言. 可捨.及虛妄. 無物.及怖畏. 二種法及僧 非究竟歸依。
此偈明何義.法有二種.何等爲二.一所說法二所證法.所說法者謂如來說修多羅 等名字章句身所攝故.彼所說法證道時滅如捨船栰.偈言可捨故。
所證法者復有 二種.謂依因果二種差别.以依何法證何法故。
此明何義.所謂有道有爲相攝.若爲 有爲相所攝者彼法虛妄.偈言及虛妄故。
若虛妄者彼法非實.若非實者彼非真諦. 非真諦者卽是無常.若無常者非可歸依.又復若依彼聲聞道所得滅諦彼亦無物 ******************** 猶如燈滅唯斷少分諸煩惱苦若如是者則是無物.若無物者雲何爲他之所歸依. 偈言無物故。
僧者凡有三乘人.三乘人中依聲聞僧常有怖畏.常求歸依諸佛如來 求離世閒.此是學人所應作者未究竟故.猶進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所言 怖畏者雲何怖畏.以阿羅漢雖盡有漏而不斷一切煩惱習氣彼於一切有爲行相 極怖畏心常現在前.是故聖者勝鬘經言阿羅漢有恐怖.何以故阿羅漢於一切無 行怖畏相住如人執劍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 衆生無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則求歸依.如是阿羅漢有怖畏以恐怖故歸依如來 故.彼若如是有怖畏者彼人畢竟爲欲遠離彼怖畏處求無畏處.以是義故依遠離 彼怖畏之處名爲學者當有所作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畏之處.是故聲聞 法僧二寶是少分歸依非究竟歸依.偈言二種法及僧非究竟歸依故。
此明何義.偈 言.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