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欲Y爲說邪法.
但由苦行能招樂果.令生信解作如是說.往昔惡業由苦身除.今日新罪更不復作.
宿業旣盡苦果不生.果不生故破生死堰.永出有流獲得常樂.作如是行方曰沙門.
爾時彼佛爲欲對治諸弟子故說斯略教.
注:
[一]戒經次有應當修學四字.
[二]此字依麗刻加.
********************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處. 出家惱他人 不名爲沙門。
此頌意顯對治苦身修行之類故說忍是精勤中上.不由自餓苦身受諸熱惱得勝 涅槃.此中忍者謂諦察法忍.由解了法終獲涅槃.是常善故不由苦身而能證會。
復 爲遮彼邪見外道出家之類妄說異法教化他人.無益苦身令同己行自他俱惱終 無果益.故雲出家惱他人不名爲沙門.沙門者是寂靜義。
屍棄佛出現於世.諸聲聞衆多爲生天而修梵行.希望後世受天妙樂.爾時彼佛爲 欲對治諸弟子衆說斯略教. 明眼避險途 能至安隱處. 智者於生界 能遠離諸惡。
如人有眼能避險難終獲安隱.此中眼者謂是慧眼.眼有明照與慧相應故名明眼. 險途者謂是二處.一是生天二是惡道.雖復生天受諸勝樂報盡之後還墮惡趣.安 隱處者所謂涅槃安隱常住。
智者卽是善解方便修出離因.生界者謂是三界衆生. 諸惡者謂是愚夫殺羊祠祀求生天樂.智者了非不隨其見.修出離行遠彼邪途。
******************** 毘舍浮佛出現於世.諸聲聞衆多於持戒心生喜足更不修餘所有勝行.又常樂說 他人過失以語以意惱害於人.爲遮彼故說斯略教. 不毀亦不害 善護於戒經. 飲食知止足 受用下臥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諸佛教。
此頌意明初遮口過不毀訾他.次防意業不欲害彼。
善護戒經等者爲對治彼不能 證得沙門果故令依教行求妙涅槃要由戒淨離諸欲樂及以苦身.不同白衣及諸 外道.離二邊過方能出離故。
言飲食知止足下臥具者謂在蘭若依寂靜處.常習定 門順教勤修.故雲勤修增上定此是諸佛教。
拘留孫馱佛出現於世.諸聲聞衆多希利養慢修善品.爲欲遮彼說斯略教. 譬如蜂採華 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苾芻入聚然。
彼佛世尊教諸苾芻行入聚落乞食之時不應壞彼淨信敬心.喻若遊蜂在於華處 少持輕蘂無損色香.趣得充虛勿生惱壞。
又釋雲.苾芻之行有二端嚴.猶如妙華色 ******************** 香具足.持戒喻色具定如香乞食資身勿虧此二。
羯諾迦牟尼佛出現於世諸聲聞衆多自談己勝毀訾於他.惟習多聞講論義理.好 相違逆乖上人行.爲對治彼說斯略教. 不違逆他人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時彼苾芻由自持戒觀他破戒.常多伺求他人過失是應作是不應作.令心散亂不 能證悟.爲對治彼說初半頌。
下之兩句及上應知.正不正者謂善惡行。
迦攝波佛出現於世.諸聲聞衆多樂習定.心生味著更不進修.爲對治彼說斯略教. 勿著於定心 勤修寂靜處.能救者無憂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修善除衆惡 惑盡至涅槃。
勿著於定心者勸勿放逸躭味於定.勤修寂靜處者謂是涅槃勸彼速令證入見諦. 由見諦理是妙涅槃所生處故。
能救者謂是苾芻.無憂常令念不失者顯由見諦獲 斯果利長無憂惱.假令證定暫得無憂.由定不能斷煩惱故由有煩惱心不靜息念 ******************** 不圓滿於未來世憂惱還生.若見諦理更不復退諸餘煩惱漸次斷除。
次一行頌明 見諦者斷餘煩惱次第之義.初之三句明斷欲界煩惱.除慳貪垢故能行施等其福 漸增.又於聖人清淨屍羅及行忍等息諸怨諍.由上二地等持力故能除欲界散亂 惡心。
惑盡至涅槃者若三界惑盡業累俱亡契會無生證涅槃樂。
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諸聲聞衆性多煩惱造諸惡業.多行放逸不修善品.作少善 時便生喜足.爲三事.故說其三頌.爲遮惡行示善方便令不忘念善品日增.於十二 年中爲無疱僧伽說斯波羅底木叉略教. 一切惡莫作 一切善應修 徧調於自心 是則諸佛教. 護身爲善哉 能護語亦善 護意爲善哉 盡護最爲善 苾芻護一切 能解脫衆苦. 善護於口言 亦善護於意 身不作諸惡 常淨三種業 是則能隨順 大仙所行道。
******************** 此中初頌上句雲一切惡莫作者明性遮罪俱不應作.遮其惡行事通三業故雲一 切惡莫作.所有衆善悉應奉行故雲一切善應修.心所行處悉皆調伏故雲徧調於 自心.是則略明佛所教誡。
次頌卽是示善方便.初之三句如其次第别護三業故雲 善護身等.一一不作體皆是善.然生死涅槃皆由三業.捨惡從善勸令盡護.卽解脫 衆苦故歎善哉.是故苾芻隨其力分常善護持能證常樂。
次第三頌令不忘念.然於 三時人多忘念.教令存意攝想現前.一於他人詰罪之時應審護口以答於彼勿令 失念爲卒暴言故言善護於[一]口言.二於先時所經欲境若起憶念當善護心勿生愛
著故言亦善護於意.三於五處非所行境而作遊行他不與物而輒自取所不應食
而強食之或時以身觸惱於他離此諸過故言身不作諸惡.此之三業常令清淨名
善苾芻.方是光顯奉順聖教能隨大師所行正道。
然七佛世尊褒灑陀日隨機布教 多少不同.初則六月一爲長淨說其略教.次則五月.乃至釋迦如來半月半月說斯 略教。
注:[一]此字依麗刻加.
********************
毘鉢屍式棄 毘舍俱留孫 羯諾迦牟尼 迦攝釋迦尊
如是天中天 無上調禦者.
七佛皆雄猛 能救護世間 具足大名稱 鹹說此戒法.
諸佛及弟子 鹹共尊敬戒 恭敬戒經故 獲得無上果。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爲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所爲說戒經 和合作長淨 當共尊敬戒 如犛牛愛尾. 我已說戒經 衆僧長淨竟 福利諸有情 皆共成佛道。
初有三頌是結集所說.初則總說七佛名號.言天中天者一切諸佛皆是淨天.由彼 自證清淨無上法故.釋迦大師是天中天.獨能於此五濁惡世調難調者號調禦師 隨機教化令得解脫故曰天中天.次有二頌讚佛勝德諸聲聞衆尊重戒經。
次有二 頌是結集引經勸希出離勤修解脫.言汝當求出離者發心出家修出離行.於無常 ******************** 等不應樂著.於佛教勤修者謂得見道.降伏生死軍者謂得修道.如象摧草舍者譬 如大象摧於草舍未勞盡力.智者亦爾壞生死獄不假多時.依教奉行作自他利斷 諸結漏.於佛教中不爲放逸出煩惱海盡苦邊際證妙菩提。
次有[一]三頌亦是結集所
置.初序勸誡作長淨意護戒殷勤寧死不犯.如犛牛愛尾不顧身命.次明所爲福業
迴施有情廣利無邊俱成佛果。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四 注:[一]勘藏本戒經末段原爲三頌.與此釋合.
********************
此頌意顯對治苦身修行之類故說忍是精勤中上.不由自餓苦身受諸熱惱得勝 涅槃.此中忍者謂諦察法忍.由解了法終獲涅槃.是常善故不由苦身而能證會。
復 爲遮彼邪見外道出家之類妄說異法教化他人.無益苦身令同己行自他俱惱終 無果益.故雲出家惱他人不名爲沙門.沙門者是寂靜義。
屍棄佛出現於世.諸聲聞衆多爲生天而修梵行.希望後世受天妙樂.爾時彼佛爲 欲對治諸弟子衆說斯略教. 明眼避險途 能至安隱處. 智者於生界 能遠離諸惡。
如人有眼能避險難終獲安隱.此中眼者謂是慧眼.眼有明照與慧相應故名明眼. 險途者謂是二處.一是生天二是惡道.雖復生天受諸勝樂報盡之後還墮惡趣.安 隱處者所謂涅槃安隱常住。
智者卽是善解方便修出離因.生界者謂是三界衆生. 諸惡者謂是愚夫殺羊祠祀求生天樂.智者了非不隨其見.修出離行遠彼邪途。
******************** 毘舍浮佛出現於世.諸聲聞衆多於持戒心生喜足更不修餘所有勝行.又常樂說 他人過失以語以意惱害於人.爲遮彼故說斯略教. 不毀亦不害 善護於戒經. 飲食知止足 受用下臥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諸佛教。
此頌意明初遮口過不毀訾他.次防意業不欲害彼。
善護戒經等者爲對治彼不能 證得沙門果故令依教行求妙涅槃要由戒淨離諸欲樂及以苦身.不同白衣及諸 外道.離二邊過方能出離故。
言飲食知止足下臥具者謂在蘭若依寂靜處.常習定 門順教勤修.故雲勤修增上定此是諸佛教。
拘留孫馱佛出現於世.諸聲聞衆多希利養慢修善品.爲欲遮彼說斯略教. 譬如蜂採華 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苾芻入聚然。
彼佛世尊教諸苾芻行入聚落乞食之時不應壞彼淨信敬心.喻若遊蜂在於華處 少持輕蘂無損色香.趣得充虛勿生惱壞。
又釋雲.苾芻之行有二端嚴.猶如妙華色 ******************** 香具足.持戒喻色具定如香乞食資身勿虧此二。
羯諾迦牟尼佛出現於世諸聲聞衆多自談己勝毀訾於他.惟習多聞講論義理.好 相違逆乖上人行.爲對治彼說斯略教. 不違逆他人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時彼苾芻由自持戒觀他破戒.常多伺求他人過失是應作是不應作.令心散亂不 能證悟.爲對治彼說初半頌。
下之兩句及上應知.正不正者謂善惡行。
迦攝波佛出現於世.諸聲聞衆多樂習定.心生味著更不進修.爲對治彼說斯略教. 勿著於定心 勤修寂靜處.能救者無憂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修善除衆惡 惑盡至涅槃。
勿著於定心者勸勿放逸躭味於定.勤修寂靜處者謂是涅槃勸彼速令證入見諦. 由見諦理是妙涅槃所生處故。
能救者謂是苾芻.無憂常令念不失者顯由見諦獲 斯果利長無憂惱.假令證定暫得無憂.由定不能斷煩惱故由有煩惱心不靜息念 ******************** 不圓滿於未來世憂惱還生.若見諦理更不復退諸餘煩惱漸次斷除。
次一行頌明 見諦者斷餘煩惱次第之義.初之三句明斷欲界煩惱.除慳貪垢故能行施等其福 漸增.又於聖人清淨屍羅及行忍等息諸怨諍.由上二地等持力故能除欲界散亂 惡心。
惑盡至涅槃者若三界惑盡業累俱亡契會無生證涅槃樂。
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諸聲聞衆性多煩惱造諸惡業.多行放逸不修善品.作少善 時便生喜足.爲三事.故說其三頌.爲遮惡行示善方便令不忘念善品日增.於十二 年中爲無疱僧伽說斯波羅底木叉略教. 一切惡莫作 一切善應修 徧調於自心 是則諸佛教. 護身爲善哉 能護語亦善 護意爲善哉 盡護最爲善 苾芻護一切 能解脫衆苦. 善護於口言 亦善護於意 身不作諸惡 常淨三種業 是則能隨順 大仙所行道。
******************** 此中初頌上句雲一切惡莫作者明性遮罪俱不應作.遮其惡行事通三業故雲一 切惡莫作.所有衆善悉應奉行故雲一切善應修.心所行處悉皆調伏故雲徧調於 自心.是則略明佛所教誡。
次頌卽是示善方便.初之三句如其次第别護三業故雲 善護身等.一一不作體皆是善.然生死涅槃皆由三業.捨惡從善勸令盡護.卽解脫 衆苦故歎善哉.是故苾芻隨其力分常善護持能證常樂。
次第三頌令不忘念.然於 三時人多忘念.教令存意攝想現前.一於他人詰罪之時應審護口以答於彼勿令 失念爲卒暴言故言善護於
然七佛世尊褒灑陀日隨機布教 多少不同.初則六月一爲長淨說其略教.次則五月.乃至釋迦如來半月半月說斯 略教。
注: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爲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所爲說戒經 和合作長淨 當共尊敬戒 如犛牛愛尾. 我已說戒經 衆僧長淨竟 福利諸有情 皆共成佛道。
初有三頌是結集所說.初則總說七佛名號.言天中天者一切諸佛皆是淨天.由彼 自證清淨無上法故.釋迦大師是天中天.獨能於此五濁惡世調難調者號調禦師 隨機教化令得解脫故曰天中天.次有二頌讚佛勝德諸聲聞衆尊重戒經。
次有二 頌是結集引經勸希出離勤修解脫.言汝當求出離者發心出家修出離行.於無常 ******************** 等不應樂著.於佛教勤修者謂得見道.降伏生死軍者謂得修道.如象摧草舍者譬 如大象摧於草舍未勞盡力.智者亦爾壞生死獄不假多時.依教奉行作自他利斷 諸結漏.於佛教中不爲放逸出煩惱海盡苦邊際證妙菩提。
次有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四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