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物合入說
法之人.有雲不合.由此爲緣遂緻紛競.因評論事而起諍故名評論諍。
此之諍論局 在僧衆或望别人.諍根有六.若緣差别乃有十四.何謂爲六.一忿恨二覆惱三嫉慳 四諂誑五無慚愧六惡欲邪見.何謂十四事.一法二非法三調伏四非調伏五有犯 六無犯七重八輕九有餘十無餘十一責心罪十二惡作罪十三惡說罪十四越法 罪.下三對人說.又有三種謂善不善無記亦是諍根。
問曰.凡是評論卽是諍耶.應作 四句.第一句[一]但有評論未入諍門.第二句是諍非評論謂餘[二]三諍.第三句前二諍合.
第四句謂除前相.餘之三諍各爲四句準此應說。
言非言諍者若前人是善不應詰 責而詰責者名非言諍.非者是鄙惡義謂以鄙惡之法而言詰他.如世人雲此非是 人意欲說其是鄙惡人.如以非法詰實力子而興於諍此卽是根.餘如上說。
犯罪諍 者謂五部罪由爭此罪而起於諍此卽是根.從身語心有犯.惟身如苾芻與未具人 同室宿未出作已出想若臥睡已女人後至或睡不覺他置高牀或他然燈燭等有 注:[一]原刻作評論但私.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二.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犯.惟語謂無故心過五六語爲女人說法有犯.惟心謂長淨時有心覆罪有犯.身心
俱如殺生飲酒有犯.語心俱如爲女說法故心過五六語有犯.身語心俱謂殺生飲
酒發言稱歎是謂三業犯罪差别。
作事諍者由作單白等羯磨之事而爲諍根.於所 作事諍得生故。
已明四諍.七滅雲何.今於此中略言其要。
初評論諍以二法滅.謂現 前多人語及衆行籌.有三種人謂能詰所詰及處中人.此中能詰人有十六事當審 觀察然後詰他.他信語不.其事實不.是順時不.有利益不.有見聞疑根不.爲身爲語. 若村野.晝夜.有餘無餘.我有力不.如是稱量自有五法成就方始詰他.異此不應。
其 被詰人亦有十六事當審觀察容他詰問.此詰我人是持戒不.有追悔不.有多聞不. 善律教不.見等十二如前已說.稱量彼人具五法不。
又處中人亦具十六法.謂持戒 等.有慈愛心.親往二朋和諧諍事.有德有能.異此便非。
應以現前法而殄其諍.有二 現前謂人及法.其稱量事有多十六法及以八法.[一]諸進不事其相繁多.此不詳述。
其 所治人若不肯隨順者.應連韁杙等棄而調禦之.若仍不隨順者應授與僧及簡重 注:[一]藏本以下文詳.
********************
簡人幷具德行解三藏者.若皆不能殄息應付上座遮不令諍.若此亦不息者應還
付僧作行籌等.是名三法.具如廣文。
又非言諍如初諍說。
憶念法者如實力子應與 憶念法.不癡法者如西羯多苾芻癡狂時犯應與不癡法。
又犯罪諍以四法除.作事 諍惟對衆滅。
頗有諍事不以七法除滅得銷殄耶.有.謂二人爲鬬諍事隨一身死或 時歸俗或復長病或向他方。
前雲說法誦經之時所獲施物誰當合得因生諍競者. 但說法之人下至宣說一頌.所得利養法師合受勿緻疑惑。
有七種事以七法滅.雲 何爲七.謂所犯罪不自言事.於他所說言無犯事.制不由自曾爲惡事.他詰問便諱 事.若他詰時時不自臣事.先有許言後慢事。
初謂苾芻見自言悔事.共相朋黨爲傲 事.不臣其罪.衆應彼犯罪對面詰問彼臣.其察彼罪非罪相.隨所犯罪應令說悔不 令更詰.此之諍事以現前法而除滅之。
復次於他所說具以三根而詰問時.彼雲我 不憶其事.衆應善察問能詰者令其憶念.觀知虛實以憶念法而除滅之。
復次制不 由己曾爲臣事他詰問時雲我癡狂不自省覺差後不爲.衆應對彼善三藏者宣陳 ******************** 其事.彼當善察於犯不犯求其實性.以求實事法而除滅之。
復次他詰問時初言有 犯後言無犯.衆應善察彼對多人自言其犯今雲不犯.取多人語而除滅之。
復次他 詰問時不往衆中自言有罪.卽如法悔以自言法而除滅之。
復次若彼此兩朋共相 紛競各執己見恃怙慢情.有善苾芻於後此朋各令息諍更相懺謝說悔其罪.起卑 下心不相舉發.以草敷法而除滅之。
旣識諍事及除滅法.苾芻要行當總言之。
此别解脫戒經統明首末體義大[一]綱要有
其十事.謂遮止不忍不證依仗僧伽淨信女人受用資具苾芻苾芻尼俗人相涉取
食受請威儀軌範共相詰問.若苾芻依此十相修行之時有二種煩惱或容生起.由
忘正念便憶曾會經遠境起染愛心造衆過失.復由觀現前近境起染愛心而犯衆罪。
苾芻了知起犯緣已卽於此事主對治心令其除滅.若染緣強盛不能除遣.應就尊 宿及閑三藏有德行者所請受教誡作意蠲除.若仍不息者當勤晝夜請誦聞思簡 擇深義於三寶所至誠供養師長等處忘自劬勞盡心供給.或遊他方或復滅食於 注:[一]原刻誤作網.今依麗刻改.
********************
時時中制斷飲食.或往屍林獨居蘭若修不淨觀等.或爲四念住或作無常死想冀
令煩惱因斯除滅.若仍不除者應生慚恥作如是念我所爲非戒不清淨犯小隨小
不能一一如法護持而復受他信心施主四事供養.又復諸佛世尊及有天眼同梵
行者幷諸天[一]人悉觀見我知我破戒爲此不應造衆惡業.當自剋責如救頭然.於清
淨境說除其罪勿緻後悔。
如上所說不能依行及受信心所有衣食皆得惡作罪.若 作如前對治行時性多煩惱未能殄息雖受信施者無犯。
然應審自觀察雖作種種 折伏方便仍煩惱不能除者.卽應捨戒而爲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由受用時更 造衆多罪惡之業定感當來苦異熟果.如經廣說應善修[二]持。
次明略教 問.於此廣說毘柰耶中或時有事非佛所遮亦非開許.苾芻於此當雲何行。
答.若有 此事應觀略教.如律雜事中說佛告諸苾芻或時有事我從先來非遮非許者.然於 此事若違不清淨順清淨者此卽是淨應可行之.若違清淨順不淨者此是不淨卽 注:[一]原刻作神.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此下重出次明略教中文一段.今依麗刻刪.
********************
不應行。
制此略教有其二意.一爲遮外道雲釋迦子非一切智故.二令未來諸弟子 衆得安樂住故。
總結如文。
此是如來應正等覺戒經中所說所攝.若更有餘法之隨法與此相應者皆當修學.仁 等共集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應勤光顯大師教法令安樂住勿爲放[一]逸。
言所說者謂是文句.所攝是義.有餘謂十七跋窣覩等所說學法鹹應修習。
法之隨 法者[二]法謂涅槃清淨無累.隨法卽是八聖道等.能隨順彼圓寂之處是故名隨。
餘文 勸學可知。
七佛略教法 毘鉢屍佛出現於世.諸聲聞衆多樂苦身以爲正行.又諸邪師順其情Q
此之諍論局 在僧衆或望别人.諍根有六.若緣差别乃有十四.何謂爲六.一忿恨二覆惱三嫉慳 四諂誑五無慚愧六惡欲邪見.何謂十四事.一法二非法三調伏四非調伏五有犯 六無犯七重八輕九有餘十無餘十一責心罪十二惡作罪十三惡說罪十四越法 罪.下三對人說.又有三種謂善不善無記亦是諍根。
問曰.凡是評論卽是諍耶.應作 四句.第一句
言非言諍者若前人是善不應詰 責而詰責者名非言諍.非者是鄙惡義謂以鄙惡之法而言詰他.如世人雲此非是 人意欲說其是鄙惡人.如以非法詰實力子而興於諍此卽是根.餘如上說。
犯罪諍 者謂五部罪由爭此罪而起於諍此卽是根.從身語心有犯.惟身如苾芻與未具人 同室宿未出作已出想若臥睡已女人後至或睡不覺他置高牀或他然燈燭等有 注:
作事諍者由作單白等羯磨之事而爲諍根.於所 作事諍得生故。
已明四諍.七滅雲何.今於此中略言其要。
初評論諍以二法滅.謂現 前多人語及衆行籌.有三種人謂能詰所詰及處中人.此中能詰人有十六事當審 觀察然後詰他.他信語不.其事實不.是順時不.有利益不.有見聞疑根不.爲身爲語. 若村野.晝夜.有餘無餘.我有力不.如是稱量自有五法成就方始詰他.異此不應。
其 被詰人亦有十六事當審觀察容他詰問.此詰我人是持戒不.有追悔不.有多聞不. 善律教不.見等十二如前已說.稱量彼人具五法不。
又處中人亦具十六法.謂持戒 等.有慈愛心.親往二朋和諧諍事.有德有能.異此便非。
應以現前法而殄其諍.有二 現前謂人及法.其稱量事有多十六法及以八法.
其 所治人若不肯隨順者.應連韁杙等棄而調禦之.若仍不隨順者應授與僧及簡重 注:
又非言諍如初諍說。
憶念法者如實力子應與 憶念法.不癡法者如西羯多苾芻癡狂時犯應與不癡法。
又犯罪諍以四法除.作事 諍惟對衆滅。
頗有諍事不以七法除滅得銷殄耶.有.謂二人爲鬬諍事隨一身死或 時歸俗或復長病或向他方。
前雲說法誦經之時所獲施物誰當合得因生諍競者. 但說法之人下至宣說一頌.所得利養法師合受勿緻疑惑。
有七種事以七法滅.雲 何爲七.謂所犯罪不自言事.於他所說言無犯事.制不由自曾爲惡事.他詰問便諱 事.若他詰時時不自臣事.先有許言後慢事。
初謂苾芻見自言悔事.共相朋黨爲傲 事.不臣其罪.衆應彼犯罪對面詰問彼臣.其察彼罪非罪相.隨所犯罪應令說悔不 令更詰.此之諍事以現前法而除滅之。
復次於他所說具以三根而詰問時.彼雲我 不憶其事.衆應善察問能詰者令其憶念.觀知虛實以憶念法而除滅之。
復次制不 由己曾爲臣事他詰問時雲我癡狂不自省覺差後不爲.衆應對彼善三藏者宣陳 ******************** 其事.彼當善察於犯不犯求其實性.以求實事法而除滅之。
復次他詰問時初言有 犯後言無犯.衆應善察彼對多人自言其犯今雲不犯.取多人語而除滅之。
復次他 詰問時不往衆中自言有罪.卽如法悔以自言法而除滅之。
復次若彼此兩朋共相 紛競各執己見恃怙慢情.有善苾芻於後此朋各令息諍更相懺謝說悔其罪.起卑 下心不相舉發.以草敷法而除滅之。
旣識諍事及除滅法.苾芻要行當總言之。
此别解脫戒經統明首末體義大
苾芻了知起犯緣已卽於此事主對治心令其除滅.若染緣強盛不能除遣.應就尊 宿及閑三藏有德行者所請受教誡作意蠲除.若仍不息者當勤晝夜請誦聞思簡 擇深義於三寶所至誠供養師長等處忘自劬勞盡心供給.或遊他方或復滅食於 注:
如上所說不能依行及受信心所有衣食皆得惡作罪.若 作如前對治行時性多煩惱未能殄息雖受信施者無犯。
然應審自觀察雖作種種 折伏方便仍煩惱不能除者.卽應捨戒而爲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由受用時更 造衆多罪惡之業定感當來苦異熟果.如經廣說應善修
次明略教 問.於此廣說毘柰耶中或時有事非佛所遮亦非開許.苾芻於此當雲何行。
答.若有 此事應觀略教.如律雜事中說佛告諸苾芻或時有事我從先來非遮非許者.然於 此事若違不清淨順清淨者此卽是淨應可行之.若違清淨順不淨者此是不淨卽 注:
制此略教有其二意.一爲遮外道雲釋迦子非一切智故.二令未來諸弟子 衆得安樂住故。
總結如文。
此是如來應正等覺戒經中所說所攝.若更有餘法之隨法與此相應者皆當修學.仁 等共集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應勤光顯大師教法令安樂住勿爲放
言所說者謂是文句.所攝是義.有餘謂十七跋窣覩等所說學法鹹應修習。
法之隨 法者
餘文 勸學可知。
七佛略教法 毘鉢屍佛出現於世.諸聲聞衆多樂苦身以爲正行.又諸邪師順其情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