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緣得食食.除施主先有意.波逸底迦。
言讚歎者有二種.一讚具戒二讚多聞.過分稱揚令他敬信。
言食者謂五蒲膳尼五 珂但尼.又言食者謂吞咽也.除先意者謂彼施主先生此念營辦飲食擬施其人.設 令讚歎具戒多聞此亦非犯.由聞讚歎遂便不食.是故復言除先有意。
此中犯者.若苾芻尼向施主舍問食精麤.若聞麤者勸設精妙.讚彼苾芻證得四果 明解三藏善修諸定若供養者感殊勝福.知讚而食便得墮罪。
知他讚歎境想六句. 注:[一]原刻作因不敬事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二重二輕.二句無犯。
若遣書印教化得食.若讚餘人此人輙食者.鹹得惡作。
無犯者. 依實讚德無矯妄心.或正信家或親族舍.設知讚歎並皆無犯。
第四攝頌曰. 數食.一宿處. 受鉢.不爲餘. 足食.别.非時. 觸.不受.妙食。
展轉食學處第三十一 佛在薜舍離.時六衆苾芻先受威嚴長者請已復於親識家飽食菴沒羅果及諸雜 餅.後至長者家不能美食.爾時施主唐捐飲食便起譏嫌.此由食事過分廢闕不寂 靜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展轉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
餘時者病時作時道行時施衣時此是時。
此攝頌中與食相應者皆應準此。
展轉食者謂此家食已餘家更食.言病時者謂身 有病乃至若食一食不能樂作或復爲人性多飢苦唯食一食不能濟者鹹開數食. 作時者於僧伽地及窣覩波隨時灑掃如牛臥處或大如席許幷牛糞塗拭是謂作 ******************** 時.道行時者若一驛若半驛往還也.施衣時者謂有施主施與浴衣及餘帔服或貝 齒物等以充衣直。
若苾芻受前請有食有衣.後請或有衣.或無衣.有衣有衣直.或無衣無衣直。
〈此是第 一四番也〉若受前請有食無衣後請有衣等.準前應作。
〈此是第二四番也〉若受前請 有衣有衣直後請有衣等.準前應作。
〈此是第三四番也〉若受前請無衣無衣直後請 有衣等.準前應作。
〈此是第四四番也〉若前請有衣或有衣直後請無衣等.背前赴後 受時得惡作.食時得墮罪。
於諸番中應受不應受及有犯無犯.若無衣衣直此卽有 犯.異斯無犯.準事當思。
若欲受後請於前所受應作心念捨與餘苾芻者無犯。
若苾 芻正食之時有餘苾芻至斟量施主可共食不.若意弘廣應喚共食.若心有限應問 施主。
若於饑年多得請食.同淨行者應與共去.量食多少均分而食.若施主遮餘人 者.應自食少許問施主已共分而食。
爲手印等而受請者但得惡作。
若於一舍或在 寺中或阿蘭若爲求肥悅或樂美食而數食者得惡作罪.若輕賤心或懷矯詐而不 ******************** 食者亦得惡作。
受請想等應爲六句.初重中輕.後二無犯。
施一食過受學處第三十二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有外道造立住處供給外道沙門婆羅門四方客旅.時 六衆苾芻遂久停留.家主出行便縱身語向授食女人說非法言.家主伺知打之次 死.[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於外道住處得經一宿一食.除病因緣.若過者.波逸底迦。
由舍利子開聽一食.若更宿及重食者得惡作罪幷波逸底迦。
若於此宿在餘處食 得惡作罪.若餘處宿於此處食得波逸底迦。
若經多食爲食想等境心六句.初重中 輕.後二無犯。
後因舍利子遇有病緣開食無犯。
若是衆集及以親識施主慇懃相留 與食.若天廟處或苾芻處或是遊行外道處.並皆無犯。
過三鉢受食學處第三十三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六衆苾芻於施主家已足食竟.復盛滿鉢而歸住處.又 注:[一]原刻作因外道住處事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婚娶家所有餅飯盡乞持去令他闕乏.[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衆多苾芻往俗家中.有淨信婆羅門居士慇懃請與餅麨飯.苾芻須者應兩三鉢 受.若過受者.波逸底迦.旣受得已還至住處.若有苾芻應共分食.此是時。
往俗家者乞食處。
然諸苾芻乞食儀式次當辯之.其乞食人應執錫杖搖動作聲方 入人舍.若村坊亂住恐迷行次行作標記.或飯或麨置於門際。
有五處不應乞食.謂 唱令家婬女家酤酒店王宮內旃荼羅家.若知女人性多婬染亦不從乞.恐生患故。
言淨信者敬信三寶人.麨謂諸麨.飯謂雜飯。
鉢者有三種.謂大小中.大者可受摩揭 陀國二升米飯.於上得安豆糜幷餘菜茹以大拇指一節鉤緣不觸其食斯爲大量. 小者受一升米飯.二內名中.餘如上說。
言過受者謂大鉢三或大鉢二兼處中一.或 大鉢二兼小鉢一.或大鉢一兼處中二.取要言之謂取過五升米飯.取時輕罪.食便 得墮。
若取大鉢一中鉢一小鉢一.或唯大鉢二.或大鉢一小鉢二.或中鉢二小鉢一. 或中鉢一小鉢二.或中鉢三或小鉢三.悉皆無犯。
還至住處者謂至本處.共分食者 注:[一]原刻作此由食事多貪煩惱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謂共餘人均分而食.若不分者得惡作罪.無人者不犯.是故文言若有苾芻。
若過受 者謂過三鉢便得墮罪。
若天龍藥叉及諸鬼等或於外道及出家外道舍内或乞或取過三鉢.至黨及墮黨 互往其家.若過取時鹹得惡作.或遣書請或令他取亦惡作罪。
過受過受想六句同 前。
若卽於此座過
言讚歎者有二種.一讚具戒二讚多聞.過分稱揚令他敬信。
言食者謂五蒲膳尼五 珂但尼.又言食者謂吞咽也.除先意者謂彼施主先生此念營辦飲食擬施其人.設 令讚歎具戒多聞此亦非犯.由聞讚歎遂便不食.是故復言除先有意。
此中犯者.若苾芻尼向施主舍問食精麤.若聞麤者勸設精妙.讚彼苾芻證得四果 明解三藏善修諸定若供養者感殊勝福.知讚而食便得墮罪。
知他讚歎境想六句. 注:
******************** 二重二輕.二句無犯。
若遣書印教化得食.若讚餘人此人輙食者.鹹得惡作。
無犯者. 依實讚德無矯妄心.或正信家或親族舍.設知讚歎並皆無犯。
第四攝頌曰. 數食.一宿處. 受鉢.不爲餘. 足食.别.非時. 觸.不受.妙食。
展轉食學處第三十一 佛在薜舍離.時六衆苾芻先受威嚴長者請已復於親識家飽食菴沒羅果及諸雜 餅.後至長者家不能美食.爾時施主唐捐飲食便起譏嫌.此由食事過分廢闕不寂 靜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展轉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
餘時者病時作時道行時施衣時此是時。
此攝頌中與食相應者皆應準此。
展轉食者謂此家食已餘家更食.言病時者謂身 有病乃至若食一食不能樂作或復爲人性多飢苦唯食一食不能濟者鹹開數食. 作時者於僧伽地及窣覩波隨時灑掃如牛臥處或大如席許幷牛糞塗拭是謂作 ******************** 時.道行時者若一驛若半驛往還也.施衣時者謂有施主施與浴衣及餘帔服或貝 齒物等以充衣直。
若苾芻受前請有食有衣.後請或有衣.或無衣.有衣有衣直.或無衣無衣直。
〈此是第 一四番也〉若受前請有食無衣後請有衣等.準前應作。
〈此是第二四番也〉若受前請 有衣有衣直後請有衣等.準前應作。
〈此是第三四番也〉若受前請無衣無衣直後請 有衣等.準前應作。
〈此是第四四番也〉若前請有衣或有衣直後請無衣等.背前赴後 受時得惡作.食時得墮罪。
於諸番中應受不應受及有犯無犯.若無衣衣直此卽有 犯.異斯無犯.準事當思。
若欲受後請於前所受應作心念捨與餘苾芻者無犯。
若苾 芻正食之時有餘苾芻至斟量施主可共食不.若意弘廣應喚共食.若心有限應問 施主。
若於饑年多得請食.同淨行者應與共去.量食多少均分而食.若施主遮餘人 者.應自食少許問施主已共分而食。
爲手印等而受請者但得惡作。
若於一舍或在 寺中或阿蘭若爲求肥悅或樂美食而數食者得惡作罪.若輕賤心或懷矯詐而不 ******************** 食者亦得惡作。
受請想等應爲六句.初重中輕.後二無犯。
施一食過受學處第三十二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有外道造立住處供給外道沙門婆羅門四方客旅.時 六衆苾芻遂久停留.家主出行便縱身語向授食女人說非法言.家主伺知打之次 死.
若復苾芻於外道住處得經一宿一食.除病因緣.若過者.波逸底迦。
由舍利子開聽一食.若更宿及重食者得惡作罪幷波逸底迦。
若於此宿在餘處食 得惡作罪.若餘處宿於此處食得波逸底迦。
若經多食爲食想等境心六句.初重中 輕.後二無犯。
後因舍利子遇有病緣開食無犯。
若是衆集及以親識施主慇懃相留 與食.若天廟處或苾芻處或是遊行外道處.並皆無犯。
過三鉢受食學處第三十三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六衆苾芻於施主家已足食竟.復盛滿鉢而歸住處.又 注:
若復衆多苾芻往俗家中.有淨信婆羅門居士慇懃請與餅麨飯.苾芻須者應兩三鉢 受.若過受者.波逸底迦.旣受得已還至住處.若有苾芻應共分食.此是時。
往俗家者乞食處。
然諸苾芻乞食儀式次當辯之.其乞食人應執錫杖搖動作聲方 入人舍.若村坊亂住恐迷行次行作標記.或飯或麨置於門際。
有五處不應乞食.謂 唱令家婬女家酤酒店王宮內旃荼羅家.若知女人性多婬染亦不從乞.恐生患故。
言淨信者敬信三寶人.麨謂諸麨.飯謂雜飯。
鉢者有三種.謂大小中.大者可受摩揭 陀國二升米飯.於上得安豆糜幷餘菜茹以大拇指一節鉤緣不觸其食斯爲大量. 小者受一升米飯.二內名中.餘如上說。
言過受者謂大鉢三或大鉢二兼處中一.或 大鉢二兼小鉢一.或大鉢一兼處中二.取要言之謂取過五升米飯.取時輕罪.食便 得墮。
若取大鉢一中鉢一小鉢一.或唯大鉢二.或大鉢一小鉢二.或中鉢二小鉢一. 或中鉢一小鉢二.或中鉢三或小鉢三.悉皆無犯。
還至住處者謂至本處.共分食者 注:
若過受 者謂過三鉢便得墮罪。
若天龍藥叉及諸鬼等或於外道及出家外道舍内或乞或取過三鉢.至黨及墮黨 互往其家.若過取時鹹得惡作.或遣書請或令他取亦惡作罪。
過受過受想六句同 前。
若卽於此座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