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四

關燈
事有定實爲遮他者是謂應法.若以 不善見聞疑而遮他者得惡作罪。

    若一界內有多住處.一處遮時餘皆悉遮。

    若彼具 五法者應受衆差爲詰問者.應從座起脫革屣整衣左肩禮上座已合掌而住.應以 五法而自稱量.我今頗是持戒者不.有羞慚不.有退悔不.能攝伏諸根不.是樂戒不. ******************** 又生五念謂實不實等。

    次應告言汝某甲我今欲詰能容許不.彼應答曰由何事故 爾詰於我.說罪差別如律應知。

    其被詰人應於五部學處自思忖已當聽許之返令 憶念.爾於何處知我有犯當依實說勿搆虛言.應告彼雲今任汝詰次能詰者先爲 安慰方始出言.然我不以錯誤之語及私屏語或造次語.仁所說者我皆三問而詳 審之。

    次應白言.汝某甲聽.僧伽令我爲詰責人問爾實事衆當爲汝作羯磨法.應可 善思勿令損己.亦不應調弄清淨之人幷樂戒者耆宿有德.亦不輕慢違此教者得 惡作罪。

    言共相諫悔者有所違犯心希清淨悔先所犯。

     此中犯者.謂別人諫時不用語者得窣吐羅罪.若初白及二羯磨得窣吐羅罪.第三 竟時得僧伽伐屍沙.惡語之人不先詰責輒便遮止得惡作罪.餘義通塞如前所明。

     其諫羯磨如百一羯磨中說。

     我已說十三僧伽伐屍沙法.九初便犯.四至三諫.若苾芻隨一一犯故覆藏者隨覆藏 日衆應興作不樂波利婆娑.行波利婆娑竟衆應與作六夜摩那[卑*也].行摩那[卑*也]竟餘有 ******************** 出罪應二十僧中出是苾芻罪.若少一人不滿二十衆是苾芻罪不得除.諸苾芻皆得 罪.此是出罪法。

     言我已說者彰其事了.欲令諸苾芻重審其罪暫舒息故。

    九初便犯者謂初九戒事 成獲罪.四至三諫者卽破僧等違三羯磨方犯其罪。

    若苾芻隨一一等者凡欲除罪 須有五緣.一由其罪謂所犯罪.二由意樂謂知而覆藏.三由治罪謂隨覆日與徧住 等.四由行已謂令衆心喜.五由人殊謂滿二十衆.言二十者若少不足作法不成故。

     以數定行遍住者.由其覆罪覆有兩種.一謂覆夜二謂覆心.若作覆心至過明相是 名一夜覆藏罪.若不識不憶由無覆心雖經明相無覆藏罪.後若憶識欲說罪者此 則不須行徧住法.應悔衆多惡作罪。

    若與聾人及不解方言或非本性或被治罰.如 此之人雖可共住鹹不成覆。

    或時晝日與苾芻俱.若至夜時無苾芻者.假使盡形亦 無覆罪。

    若犯二罪二俱覆藏或一覆一非覆或二俱不覆.或兩俱憶或一憶一不憶 二俱不憶.鹹經兩月等。

    如是應知於罪於日知數不知數.一罪多罪.有覆無覆.或作 ******************** 白衣或爲求寂重受近圓.或得解法覆與不覆或前或後.於諸罪類治法衆多.具如 廣文此不煩說。

    有四種人應行遍住.有知罪數不知夜數.有知夜數不知罪數.或俱 不知數.或俱知數.如百一羯磨中說。

    若其重犯是前罪類應與復本遍住羯磨令其 調伏.謂壞前法從本更行.行時更犯是前罪類.應與重收根本羯磨.若更犯者重收 前日可更令行。

    行遍住人所得之法黑白不同有其六種.一者總黑謂總皆非法.二 多分黑遍住如法餘皆非法.三向半黑復本是法餘皆非法.四減半黑重收是法後 皆非法.五少分黑意喜是法後一非法.六總是白乃至出罪悉皆如法名善出罪。

    若 如法行遍住法已應與意喜.若不覆者但行意喜.出罪能令衆意皆悉歡喜故名意 喜。

    行六夜中若重犯者應與復本意喜.若更重犯應與重收六夜意喜.此謂是前罪 類.言前類者前因故洩今還故洩.餘皆準此。

    若非一類卽不壞法。

    若行遍住及摩那 [卑*也]時更犯衆教非同類者應須發露。

    所有惡作別行遍住及摩那[卑*也]若其初日犯初 衆教一夜覆藏乃至十三覆十三日.若欲說罪應據猛烈心.煩惱重者先與行法.行 ******************** 遍住意喜苾芻所有行法應隨順行.謂不應受善苾芻禮敬.亦復不應同一座坐.不 居勝座.不並肩行.若出行時應隨他後.不同室臥.不度人出家受十學處及與近圓. 不受依止.不畜求寂.不作羯磨.不差爲使.不教授尼.亦不差遣先差應捨.不詰苾芻. 不捨教誡.開門然燈塗掃寺宇大小便廁洗除糞穢及供土葉寒時授火熱爲扇涼 打犍椎嚴香火幷讚歎佛.應在近圓下求寂上坐.僧伽臥具安鉢之具應爲收舉.制 底香堂常應塗掃.依時巡禮.應告日數.衆集之處以所行事告白令知不應一一爲 白.客苾芻來未安衣鉢應就爲白.無苾芻寺不應輒往.有緣須去不應經宿.須觀時 候供給湯水.應與善苾芻洗足塗油.寺中利養最後應受。

    遍住意喜作法之時不應 還以遍住意喜及授學人足其衆數.亦非此人得共同處而行其法.不居空寺.亦非 一人非二非三要須滿四是清淨人同處行法如前所說.不依教者鹹得惡作。

    又正 行時聞有諍者欲來住處.應對善苾芻爲難緣故捨行法已同本性人.諍者若去還 對苾芻受其行法。

    若行意喜不行遍住.若行遍住不行意喜.斯皆不應求衆出罪.若 ******************** 並善行當求出罪.餘如廣文說。

    有六種人犯衆教罪對一苾芻說除其罪得名清淨. 何謂爲六.一者遍持蘇呾羅藏二者遍持毗奈耶藏三者遍持摩咥裡迦藏.四者性 極羞愧若說其罪懷慚緻死五者衆中最老上座六者大福德人。

    何故此六許易除 罪.罪滅因心不由治罰.若能於所犯罪決情斷絕誓不更爲深生慚恥.心無欺誑是 故除滅。

    又爲耆年大德受持三藏人見治罰謗議便生開一人悔。

    若犯不共衆教罪 者.根轉之時過亦隨滅。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