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勝
故.又於聲聞獨覺之仙是殊勝故號爲大仙。
小罪謂是遮罪非性罪類.於小罪中勇 猛防護心無懈怠.此中亦言凖知已防性過於小罪處亦遣用心。
[一]有本雲勇猛應勤
護者卽凖防性罪略去亦聲.此言爲表於諸犯處勿生緩慢至意守持。
言罪者謂鄙 惡法勝流之人所嫌恥故.言勤護者於善法中起精進故。
言勇決者勤勇決列貪著 諸境如馬奔逸實可畏故.恆相續者交馳不絕與境相近極難遮止.此言顯心是難 調主故遣調心.此若善調身語隨正由此心根生煩惱故.爲此惟勸專念洗除令善 清淨.應常觀察無常無我執我常者猶若虛空體無變易斷惑之理不相應故。
言銜 者謂是不調伏類犯戒之口於其口中施轡勒故.言如者謂是順理善能遠離稱當 理事遠離著樂自苦二邊過故.又爲稱其根欲性等故名爲如.又復如者是譬況義. 注:[一]藏本無此異解.
********************
有百針者謂破戒人於現法中種種熱惱悔恨傷心比於針剌.略舉大數且言其百.
言極利者能於後時生犯之因割令斷故。
於戒銜處兩種義成.卽是心生追悔說所 犯罪.又令惡見永不生故。
若人違軌則 聞教便能止 大士若良馬 當出煩惱陣。
此頌明誡勑利益。
違者謂是違犯.軌則者謂諸學處。
聞教便能止者言其不由刀杖 等物而爲遮制。
言大士者謂近圓人.若良馬者謂賢善智馬。
當出煩惱陣者煩惱難 摧喻之軍陣.大士要心欲出生死策修淨戒破煩惱軍.言當出者謂是當獲阿羅漢 果等。
若人無此銜 亦不曾喜樂 彼沒煩惱陣 迷轉於生死。
此頌明無誡過生。
若人無此銜者諸外道等心馳邪境及躭欲者惛於欲樂。
言亦不 曾喜樂者顯無涅槃性.於圓寂理無愛樂心。
彼沒煩惱陣者謂因邪教共煩惱戰.爲 無善轡被他降伏名爲沒陣。
迷轉生死者由無别解脫銜於五趣中輪迴無救.隨業 ******************** 而轉失正道故。
次下明正作白事告衆令知。
大德僧伽聽.今僧伽黑月十四日作褒灑陀.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作褒 灑陀說波羅底木叉戒經.白如是。
言大德僧伽聽等者欲令勿生異想專心聽故.於所聽事正憶持故。
言僧伽者有其 五種謂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多人.此中四人僧伽者謂除隨意出罪近圓自餘羯 磨鹹悉應作.五人僧伽者謂除中方近圓及以出罪餘並應作.十人僧伽者但除出 罪餘並應作.二十人僧伽及多人僧伽者諸法皆作。
言十四日者是顯褒灑陀時.此 據春夏冬三時之中每四月內各取第三半月盡及第七半月盡恆是十四日爲褒 灑陀.餘並是十五日.應知一年之中六是十四日十八是十五日。
每黑白月日日之 中須以日數告衆令知.或上座白或授事人或復餘人雲.諸大德今是黑白月某日 可爲最勝造寺施主及護寺天神四恩等類.人人各說經中福施妙頌.所以此時須 ******************** 告白者一爲知褒灑陀時二防俗人來問。
又知日數者或依星次或依王法.日月大 小應可隨之。
[一]言褒灑陀者褒灑是長養義陀是持義.謂由衆集說戒便能長養善法
持自心故名褒灑陀.又褒灑同前陀是淨除義.謂增長善法淨除不善故。
言時至者 謂是褒灑陀時無餘妨難.言聽者謂問當時現座徒衆爲聽許不。
言僧伽應許者僧 伽應許我爲衆說戒.白如是者謂指其事而告知也。
所以不舉衆俱說者爲皆不能 誦持戒故.或有雖誦不能盡熟.又聽法者理不應然。
所以不於房內別別說者由此 便非大衆爲褒灑陀同集一處利益多故.又别别說便有不聽正法之過。
凡說戒日有善苾芻誦得戒者.不應令授學人說戒。
若於住處但有四人.皆可同集 不應别住亦不取欲.若於諠雜制底之處或俗人處或露現處或不淨處或猥鬧處 而長淨者得惡作罪.必無餘處在四無犯.不應對俗。
又於眠時入定時乞食時消息 時供養時爲長淨者得惡作罪.餘時有礙在此非過。
若有苾芻在於界內爲官所拘 不來共集爲長淨者得别住罪不成長淨.其被拘者餘人應爲詣官求令釋放.若不 注:[一]原刻此字在灑字下.今依麗刻改.
********************
爾者得惡作罪。
癲狂苾芻與癲狂法.防别住故。
凡苾芻等每至長淨日先應審諦觀 察自身我不於此半月之中犯諸罪耶.若憶所犯應如法說.應往清淨人邊隨其所 應具威儀已蹲居合掌憶先罪名作如是說.具夀存念我苾芻某甲犯如是罪.此[一]所
犯罪我今於具夀前從清淨來並皆發露說罪我不覆藏.由發露說罪故得安樂不
發露說罪不安樂.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彼應問言汝見罪不.答言我見.將來諸戒能 善護不.答言善護.所對苾芻應雲爾.其說罪者答雲善。
若於罪有疑應就持律者善 決知已後當發露.應對苾芻而說其罪不應對苾芻尼等.若對尼等得越法罪。
不應 對彼犯同分罪人而爲發露.謂波羅市迦望波羅市迦爲同分乃至突色訖裡多望 突色訖裡多爲同分.言同分者是相似義。
謂同罪者若褒灑陀時憶所犯罪彼時應 可心念守持雲.今僧伽於十四日爲長淨事我苾芻某甲於僧伽中憶所犯罪我某 甲於所犯罪自心守持.若僧伽長淨已後對淨苾芻如法當說.疑罪凖知.其誦戒人 若憶若疑類此應作。
若僧伽鹹有犯者應勸一善苾芻向餘住處對清淨人說除罪 注:[一]此字依麗刻加.
******************
小罪謂是遮罪非性罪類.於小罪中勇 猛防護心無懈怠.此中亦言凖知已防性過於小罪處亦遣用心。
言罪者謂鄙 惡法勝流之人所嫌恥故.言勤護者於善法中起精進故。
言勇決者勤勇決列貪著 諸境如馬奔逸實可畏故.恆相續者交馳不絕與境相近極難遮止.此言顯心是難 調主故遣調心.此若善調身語隨正由此心根生煩惱故.爲此惟勸專念洗除令善 清淨.應常觀察無常無我執我常者猶若虛空體無變易斷惑之理不相應故。
言銜 者謂是不調伏類犯戒之口於其口中施轡勒故.言如者謂是順理善能遠離稱當 理事遠離著樂自苦二邊過故.又爲稱其根欲性等故名爲如.又復如者是譬況義. 注:
於戒銜處兩種義成.卽是心生追悔說所 犯罪.又令惡見永不生故。
若人違軌則 聞教便能止 大士若良馬 當出煩惱陣。
此頌明誡勑利益。
違者謂是違犯.軌則者謂諸學處。
聞教便能止者言其不由刀杖 等物而爲遮制。
言大士者謂近圓人.若良馬者謂賢善智馬。
當出煩惱陣者煩惱難 摧喻之軍陣.大士要心欲出生死策修淨戒破煩惱軍.言當出者謂是當獲阿羅漢 果等。
若人無此銜 亦不曾喜樂 彼沒煩惱陣 迷轉於生死。
此頌明無誡過生。
若人無此銜者諸外道等心馳邪境及躭欲者惛於欲樂。
言亦不 曾喜樂者顯無涅槃性.於圓寂理無愛樂心。
彼沒煩惱陣者謂因邪教共煩惱戰.爲 無善轡被他降伏名爲沒陣。
迷轉生死者由無别解脫銜於五趣中輪迴無救.隨業 ******************** 而轉失正道故。
次下明正作白事告衆令知。
大德僧伽聽.今僧伽黑月十四日作褒灑陀.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作褒 灑陀說波羅底木叉戒經.白如是。
言大德僧伽聽等者欲令勿生異想專心聽故.於所聽事正憶持故。
言僧伽者有其 五種謂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多人.此中四人僧伽者謂除隨意出罪近圓自餘羯 磨鹹悉應作.五人僧伽者謂除中方近圓及以出罪餘並應作.十人僧伽者但除出 罪餘並應作.二十人僧伽及多人僧伽者諸法皆作。
言十四日者是顯褒灑陀時.此 據春夏冬三時之中每四月內各取第三半月盡及第七半月盡恆是十四日爲褒 灑陀.餘並是十五日.應知一年之中六是十四日十八是十五日。
每黑白月日日之 中須以日數告衆令知.或上座白或授事人或復餘人雲.諸大德今是黑白月某日 可爲最勝造寺施主及護寺天神四恩等類.人人各說經中福施妙頌.所以此時須 ******************** 告白者一爲知褒灑陀時二防俗人來問。
又知日數者或依星次或依王法.日月大 小應可隨之。
言時至者 謂是褒灑陀時無餘妨難.言聽者謂問當時現座徒衆爲聽許不。
言僧伽應許者僧 伽應許我爲衆說戒.白如是者謂指其事而告知也。
所以不舉衆俱說者爲皆不能 誦持戒故.或有雖誦不能盡熟.又聽法者理不應然。
所以不於房內別別說者由此 便非大衆爲褒灑陀同集一處利益多故.又别别說便有不聽正法之過。
凡說戒日有善苾芻誦得戒者.不應令授學人說戒。
若於住處但有四人.皆可同集 不應别住亦不取欲.若於諠雜制底之處或俗人處或露現處或不淨處或猥鬧處 而長淨者得惡作罪.必無餘處在四無犯.不應對俗。
又於眠時入定時乞食時消息 時供養時爲長淨者得惡作罪.餘時有礙在此非過。
若有苾芻在於界內爲官所拘 不來共集爲長淨者得别住罪不成長淨.其被拘者餘人應爲詣官求令釋放.若不 注:
癲狂苾芻與癲狂法.防别住故。
凡苾芻等每至長淨日先應審諦觀 察自身我不於此半月之中犯諸罪耶.若憶所犯應如法說.應往清淨人邊隨其所 應具威儀已蹲居合掌憶先罪名作如是說.具夀存念我苾芻某甲犯如是罪.此
彼應問言汝見罪不.答言我見.將來諸戒能 善護不.答言善護.所對苾芻應雲爾.其說罪者答雲善。
若於罪有疑應就持律者善 決知已後當發露.應對苾芻而說其罪不應對苾芻尼等.若對尼等得越法罪。
不應 對彼犯同分罪人而爲發露.謂波羅市迦望波羅市迦爲同分乃至突色訖裡多望 突色訖裡多爲同分.言同分者是相似義。
謂同罪者若褒灑陀時憶所犯罪彼時應 可心念守持雲.今僧伽於十四日爲長淨事我苾芻某甲於僧伽中憶所犯罪我某 甲於所犯罪自心守持.若僧伽長淨已後對淨苾芻如法當說.疑罪凖知.其誦戒人 若憶若疑類此應作。
若僧伽鹹有犯者應勸一善苾芻向餘住處對清淨人說除罪 注: